于曉磊
《揚州慢》是南宋詞宗姜夔感懷國事之詞,他借助清冷的意象,營造悲涼的意境,抒發(fā)“黍離之悲”,言有盡而意無窮。讀此詞,仿佛看見姜夔獨自徘徊在南宋殘敗的揚州城內(nèi),詞人的眼之所見、心之所想、情之所感,無不動人,令人悲從中來。因此,《揚州慢》的教學重心應該放在情感探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去感受姜夔穿越千載的家國興亡之悲。
然而,學生鑒賞這首詞的難度不小。首先,從學生學習古典詩詞常常遇到的困難來看,學生理解詩人情感時,常?!爸蒙碓娡狻薄案舭队^火”,無法入情入境,而《揚州慢》的學習應該沉浸在悲涼的意境中,才有可能感受到姜夔悲傷的情感。而且,很多學生讀詩時,眼中只有“象”,卻不知“象”是詩人情感的寄托,讀詩詞往往只能讀到“象”這一層;更有很多學生對詩人情感的理解過于表面化,甚至簡單地把詩詞情感歸結為“悲”或“喜”,似乎詩詞的情感非“悲”即“喜”。至于更細微、更獨特、更深層的情感呢?學生卻缺乏探究的興趣或者能力。因此,學生常常把詩詞讀得“千詩一面”,很難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很少能感受到探究的樂趣,更不要說感悟詩詞里的情感價值了。
從這個教學角度看來,我們可以讓《揚州慢》成為一個鑒賞范例,讓學生學習如何探究情感?!稉P州慢》運用移情入景的手法,情感比較含蓄。學生讀詞時,只見“薺麥”“喬木”“二十四橋”,看不到詞人直接表露自己情感的詞句,只能隱約感覺到姜夔是悲傷的。其實,姜夔的悲傷在《揚州慢》的小序中說得明白:“黍離之悲?!蹦敲?,“黍離之悲”是什么情感呢?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生知道一個概念很容易,困難的是獨立完成一個概念的建構過程,更重要的是經(jīng)歷整個情感體驗過程。所以,我們不能急于把“黍離之悲”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要啟發(fā)學生去探究其內(nèi)涵,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精神品格。
學生要想明確“黍離之悲”內(nèi)涵,就必須探究姜夔悲傷的原因?;蛘哒f,姜夔悲傷的原因即是“黍離之悲”的內(nèi)涵。姜夔經(jīng)過揚州,懷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春風十里”的期待走進揚州城,眼前卻是“薺麥青青”“廢池喬木”“冷月無聲”,心中的虛景與眼前的實景形成強烈對比,景物昔盛今衰不言自明。往昔繁華鼎盛的揚州城,如今破敗蕭條,怎能不引起姜夔的感慨?所以,景物的今昔變化是觸發(fā)姜夔產(chǎn)生悲情的直接原因。
人,終究是時代背景中的人,城又何嘗不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揚州城的衰敗與南宋末世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lián)系,這是更深層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們需要在文本中找到一個突破點,讓它能夠與南宋時代背景建立起聯(lián)系,成為學生探究情感的邏輯起點?!稉P州慢》中唯一一處寫聽覺“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可以成為這個突破點。“清角”“空城”兩個意象別有深意,與南宋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我們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支撐信息,讓學生自主探究姜夔的悲傷之情。以下是《揚州慢》情感探究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
姜夔的國家興亡之悲——教學難點
面對昔盛今衰的揚州城,姜夔為什么悲傷?看似是因為揚州昔盛今衰之景,實則與南宋末世有關。
步驟1:
資料(1):宋金紹興和議(1142)
①宋向金稱臣,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
②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二州及商(今陜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③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
資料(2): 金兵兩次入侵揚州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兩次猖狂南犯,兩淮之地盡失,揚州遭受極大的破壞。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東路的農(nóng)田,荒蕪的還有四十萬畝以上。
資料(3):《揚州慢》的寫作時間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距金兵入侵揚州15年,距宋金紹興和議 34年。
步驟2:學生閱讀材料,小組合作探究。
思考問題(1):姜夔在揚州城為什么會聽到戍邊的號角聲?
明確:宋金和議后,揚州地處邊界。
思考問題(2):地處江南的揚州為什么會變成邊界?
明確:南宋朝廷昏庸,屈辱求和,割讓國土。
思考問題(3):姜夔寫這首詞時,宋金議和已經(jīng)過去34年,揚州為什么還是空城?
明確:金兵兩次入侵揚州,破壞慘重。
思考問題(4):一座空城能戍邊嗎?
明確:南宋不思光復,危機四伏。
(問題1是主問題,其他問題可做適當點撥時使用)
步驟3:
小結:姜夔的悲傷不僅僅是對揚州城,而是從一座城看到南宋的衰落,他的悲傷是國家興亡之悲,是對國運衰微的深深憂患。
步驟4:明確“黍離之悲”的內(nèi)涵。
對比閱讀《揚州慢》和《黍離》,比較相似之處。(這個問題涉及分類、定義,是對學生的思維訓練)
黍離
《詩序》認為“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明確:昔盛今衰、國家興亡之悲。
步驟5:
總結:“黍離之悲”是感慨昔盛今衰、國家興亡之悲。南宋末世,試問哪個子民忍見外族入侵、國家淪亡?姜夔終身布衣,身處江湖不忘家國,用一曲《揚州慢》寫下南宋末世悲音。每處末世,有使命感的文人莫不用一腔家國情懷,抒發(fā)這血淚之痛。
步驟6:學生根據(jù)學習興趣和能力,選擇作業(yè)。
(1)以下兩首南宋詞都抒發(fā)了“黍離之悲”。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首,寫一篇鑒賞性文字。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臺城路
張炎
十年前事翻疑夢,重逢可憐俱老。水國春空,山城歲晚,無語相看一笑。荷衣?lián)Q了。任京洛塵沙,冷凝風帽。見說吟情,近來不到謝池草。
歡游曾步翠窈。亂紅迷紫曲,芳意今少。舞扇招香,歌橈喚玉,猶憶錢塘蘇小。無端暗惱。又幾度留連,燕昏鶯曉?;厥讑y樓,甚時重去好。
(2)談談古代文人的家國情懷具有怎樣的現(xiàn)實意義。
綜上,設計古典詩詞的情感探究環(huán)節(jié),必須要找到文本的突破點,給學生一個探究的起點。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起點應該是基于文本的,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細讀意識。當然,整個探究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zhì)和涵養(yǎng)學生精神品格的好時機??傊?,古典詩詞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體驗過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樂趣。
古典詩詞猶如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明珠,閃耀著穿越千古的情感和精神光輝,學生的心要在詩詞中領悟得遠一些,深一些,這樣才能與古典詩詞越走越近,與詩人的詩心同頻律動,震蕩出精神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