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摘要:本文為一例高三學生因考試而出現緊張、擔心、焦躁等不良情緒的一般心理問題案例報告。通過攝入性談話、搜集資料,對來訪者的問題進行分析,做出診斷,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循序漸進地幫助求助者改變其不合理的認知模式。經過四次咨詢,求助者的焦慮情緒得到了有效緩解,能夠正常學習和考試。
關鍵詞:考試焦慮;一般心理問題;認知行為療法;不合理信念
一、個案基本情況
小陳,女,18歲,高三理科生。獨生女,母親是中學校醫(yī),父親是飛行員。家庭經濟狀況良好,感情和睦,以父親為主導的家庭模式,對其較為嚴厲。在校期間一直擔任班干部,成績中等偏上,勤奮,努力。
二、學生自述
從小到大成績都不錯,對考試也有信心,不覺得考試是個多大的事情。但是從一??荚囬_始出現恐慌、焦躁的情況,考試過程中握筆的手會止不住顫抖。高三第二學期開學班主任就告訴我們一模很重要,一模的成績基本可以預測高考成績,家長會上老師也傳達了這個思想,讓家長做好后勤工作,父母也對我寄以厚望,希望我能在一??己靡恍?。
結果一模成績出來,我平時擅長的數學考砸了,總是犯一些“低級錯誤”,十拿九穩(wěn)的題目也出錯,我突然感到如臨大敵,如果下次考試還這樣,我高考就沒希望了。為了提高數學,我睡得更晚了,最近課間休息只要不上廁所,我都在做數學題。但是一想到后面的考試,我就覺得心慌,踏實不下來,特別緊張,害怕還會考砸。
我覺得人就應該是積極,目標遠大的,我的高考目標就是必須考上人民大學,其他學校都不理想。如果所有科目都能發(fā)揮出最佳水平的話,考上人民大學應該是有希望的。
但是,我最近一個月以來狀態(tài)都不好,總是感覺呼吸困難,喘不上氣,胸口悶得慌,去醫(yī)院檢查過,醫(yī)生說沒問題,可能就是心理壓力大。所以我過來咨詢一下,看看有沒有幫助,我都不敢想萬一考不上會怎么樣,要是考不上我就完了。
三、初步分析
來訪者舉止得體,動作神態(tài)正常。但談到那次模擬考試和今后要面對的考試,明顯感到來訪者身體前傾,坐立不安,語速加快,語音略有顫抖,并常伴有抿嘴、搓手等焦慮性反應。依據相應診斷標準(現實沖突、持續(xù)時間、社會功能、無泛化等)認為來訪學生存在一般心理問題,需要得到系統(tǒng)的心理支持,可以在校接受心理輔導。
分析焦慮原因有以下幾點:高考這一應激事件;長輩的期望;來訪者的不合理認知,如:“我必須考上人民大學”,“如果下次考試再失敗,我高考就沒希望了”,“如果考不上人民大學,我就完了”。
四、輔導過程
基于以上資料,決定采用認知行為療法來緩解來訪者的考試焦慮問題。
認知行為療法是阿倫·貝克最初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發(fā)展出的一種心理治療形式,是一套結構化的、短程的、著眼于現在的心理治療方法,用以解決當前的問題并矯正功能不良的想法和行為。治療過程中尋找各種方法來引起認知改變,從而帶來情緒和行為上持久的改變。[1]
認知行為療法包括三階段會談(評估性會談、咨詢性會談、鞏固性會談),每次會談包含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環(huán)節(jié)??紤]來訪學生的程度和時間問題,我們將合并或縮減會談的某些環(huán)節(jié),省略鞏固性會談(半年后復診)。
(一)評估性會談
通過傾聽、尊重、真誠、共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等技術,讓來訪者盡情傾訴,與其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廣泛收集來訪者信息,進行初步的心理診斷和評估。
會談過程中,請來訪學生識別并描述自己情緒感受,評定情緒的強度,從0-100%之間的數字中挑選出自己情緒的程度。小陳評估自己的緊張和焦慮程度大概為80%。
進行心理教育,告知來訪者情緒ABC理論,即:并不是考試本身,而是由于她的不合理認知導致了擔心、焦慮等不良情緒,進而反映到軀體方面的癥狀,由此和小陳商定如下咨詢目標:確立恰當的高考目標;改變不合理認知,改善考試期間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在考試中基本做到正常發(fā)揮;改善身體的不適感。
教授小陳腹式呼吸法來改善胸悶、氣短的情況。
請來訪者進行會談反饋:還有什么要補充的?還有什么困惑?這次咨詢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什么?
布置家庭作業(yè):思考自己的焦慮產生的原因,進行呼吸放松練習。告之來訪學生,家庭作業(yè)是咨詢的重要組成部分,越認真,進步就會越快。
會談內容節(jié)選如下:
咨詢師:在生活中人們對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情緒結果,如果你能認識到你現在的情緒狀態(tài)是你頭腦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或許你就能調整你的情緒。
來訪學生:是嗎?
師:我們舉一個例子,有一天你和你的同學打招呼,她沒理你,你會是什么反應。
生:什么人啊,我當然會很生氣。
師:現在我告訴你她剛剛被老師批評過,還要罰抄課本,你會怎么樣?
生:噢!怪不得,那是夠郁悶的!
師:你還會生她的氣嗎?
生:不會,人家可能沒聽到,也可能不想理人,但都可以理解。
師:你看,事件都是同學沒理你,但你前后的情緒反應差別很大,為什么會這樣呢?是不是因為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樣。
生:哦,好像是這樣。
(二)咨詢性會談(2次)
1.開始環(huán)節(jié):心境檢查,最近心情怎樣。反饋和討論家庭作業(yè)。
2.中間環(huán)節(jié):
問題討論,識別功能不良的自動思維和中間信念,如:“我可能又會考砸”,“如果數學再考砸,我高考就沒有希望了” ,“考不上人民大學,我就完了”。期間評價思維的確信程度和由此產生的情緒強度,即這個思維你自己相信多少?在0-100%之間打分,這個思維讓你體驗到什么情緒,情緒的強度是多少?在0-100%之間打分。幫助求助者認識到自己的過分理想化、過分概括化、過分災難化等不合理信念。
采用“控辯方證據技術”、“可能性區(qū)域技術”、“代價收益技術”等方法糾正這些錯誤或無效的想法,建立合理的信念,進行思維確信度和情緒強度評估。
內容節(jié)選如下:
師:支持“我不能在數學上再次失敗了,失敗的話高考就沒有希望了”這個想法的證據是什么呢?
生:我要是再失敗的話,離高考就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了,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我是不可能扭轉局面的。所以,必須在下次考試扳回來,否則就沒機會了。
師:你剛才說的這些內容是你的推理和分析,并不是證據,所謂證據就是那些過去已經發(fā)生過的事情,這個事情可以證明你的觀點或者反對你的觀點。你剛才提到已經失敗了一次,不能再失敗,如果再失敗的話,高考就會失敗。在你過去的學習中,有沒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你一連失敗了兩次,結果在重要考試中就失敗了這樣的經驗?
生:有的。我在高二下學期的時候,連續(xù)兩次考試都沒考好,結果期末考試就沒考好。
師:是的,這就是證據。它是實實在在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是推理。你還能找到類似的例子嗎?
生:好像沒有了。
師:那相反的證據呢,就是有沒有即使連續(xù)失敗幾次,結果大考中也考得不錯的情況?
生:好像有。高三上學期,語文考試連續(xù)三次失利,結果期末語文考試挺好。
師:找的不錯,還有嗎?
生:高一的時候也有,物理考砸了兩次,高二分班考試中也考得挺好。
師:還有嗎?
生:還有,其實初中的時候也有。
師:看起來蠻多的。
生:是啊(笑)。
3.結束環(huán)節(jié):
布置家庭作業(yè)(見表一),評估作業(yè)完成的可能性,盡可能完成ABC部分,D、E部分可以在會談中共同討論。
總結并反饋本次會談。
(三)輔導效果
經過三次咨詢,來訪學生對自己的自動思維,如:“如果數學再考砸,我高考就沒有希望了”,這個想法的相信程度打分將至40%,對于考試的緊張情緒的評分為40%,來訪學生在自動思維和情緒兩項評估方面,都有明顯的下降,說明求助者的焦慮情緒有很大緩解。
來訪學生自述現在能覺察到自己一些沒用的想法,看開了好多,不必孤注一擲人民大學,擔心少了一些,對考試充滿希望,不那么緊張了,也能很好的復習和考試了。以后答題的時候可以更仔細一些,復查更仔細一點,把注意力放在做題上,不去想失敗的事情,如果手抖,就讓它去抖,反正過一會就沒事了??荚嚽翱梢宰鲎龈故胶粑?,能感覺呼吸順暢好多。
來訪者的同學反映小陳開始參加一些適量的體育鍛煉了,不會一下課還拼命做題了,還能跟其他同學一起聊聊學習心得,精神好多了。
五、輔導感悟
考試焦慮一直是學校、家長普遍關注,且在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國內外研究表明,中國學生具有較高的考試焦慮水平,其中高三學生考試焦慮最為明顯。[3]國外關于焦慮心理的研究證明,認知行為療法對考試焦慮具有較好的干預效果,[2]而且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短程的心理治療方法,比較契合高三學生緊張的時間安排,在學生考試焦慮的運用中具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值得推廣,使之成為學生進行自我考試心理調適的有效武器。
參考文獻
[1] Judith S.Beck:《認知療法的基礎與應用》,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6第一版,P.2。
[2] 郭召良:《貝克認知療法原理與技術》,內部資料,P.16
[3] 佘雙好,郭珣:考試焦慮的認知行為干預研究,湖北招生考試,2008.2,第200期,P.58-61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