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搶
[摘要]作文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更是“難中之難”。這塊“硬骨頭”學生難啃,教師難教。迫于“應試”的壓力,學生仿模板、背范文,湊字數(shù),習作千遍一律,毫無新意。寫作被逼入這樣“無可寫”、“不可教”的尷尬境地,追根溯源,應是不當教學所致。如重視寫作任務的提出而不重視寫作情境的營造:重視寫作的過程指導而不重視習作的結果評價等。其實作文就是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過程,是抒寫自己性情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活動。在一定情境下,作者的思想感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噴薄欲發(fā),加之一定的表達技巧,創(chuàng)意作文也就呼之欲出了。因而作文應該是可寫、可教的。當然無段不成章,創(chuàng)意寫作不妨從創(chuàng)意片段寫作開始。
[關鍵詞]作文教學 創(chuàng)意片段 寫作
所謂“創(chuàng)意”,顧名思義,就是創(chuàng)出新的意思或意境。當它與“寫作”聯(lián)姻后,創(chuàng)意寫作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寫作,可以是在既定的場景、情境、范疇下的個體發(fā)揮,寫成的文字作品幾乎不含模擬或類似的成分,僅僅屬于作者個體的原創(chuàng)。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創(chuàng)意片段寫作訓練需要更新幾個觀念。
首先,重視寫作情境的營造。寫作是語境要素間的潛在互動,語境要素包括具體情景、寫作目的、作者等,它們將決定并制約著文章形態(tài)。
其次,評價體現(xiàn)過程關注。不考慮“遣詞造句美不美,好不好”等干擾因素,不用生硬簡單的評價條款將寫作過程變成零散、斷裂的思維碎片。我們的評價就是在片段寫作過程中提供的幫助,體現(xiàn)為一種過程的關注、輔助、提醒、修正。
再次,肯定能力的提升?!皠?chuàng)意”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先從放膽寫開始,當寫作變得大膽流暢后,再添加更多的創(chuàng)意元素,如設計貼近生活的具體情境,讓學生融人情境中寫;扮演不同的角色寫;自覺調用各種技法寫;更精準地瞄準目標寫等。
第四,任務驅動。寫作不是作者一個人在傾訴,總是面對一定的讀者。我們寫出的文章也只有進入與讀者互動流通的領域才具有價值。事實上,讀者的需要和文化環(huán)境一直在以一種隱秘但強大的力量決定著文章的內(nèi)容、結構、文體、語言。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寫作前就設定好片段文本的既定讀者,之后讓他們帶著鮮明的任務驅動去寫,讀者就是任務的對接方,寫作就是為了完成既定的任務。
“創(chuàng)意片段寫作訓練”的實施包括三個過程:
(一)“想到什么,寫出來”——“創(chuàng)意片段寫作訓練”的起步階段
起步階段的創(chuàng)意就體現(xiàn)在“低要求”上,力求讓學生“想到什么,寫出來”。中國傳統(tǒng)作文教學理論中有“放膽說”,“放”就是學生寫作開放自由的情態(tài),是無拘無束地寫作享受?!胺拧毙枰柚澳憽薄D懥縼碜院畏??來自教師對文質的不苛求,來自將學生放歸生活?!跋葘懽约菏煜さ摹?,“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就值得寫”。
(二)“想清楚,寫出來”——“創(chuàng)意片段寫作訓練”的推進階段
通過第一階段的寫作預備后,橫亙在學生寫作之門的巨石被搬開了,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想清楚,寫出來”的質變階段。此階段特別要注重“創(chuàng)意”。“想清楚”就是強調作前的構思,是思維參與的信號。我們要求學生在寫之前想清楚:我將以什么身份來寫,我要寫給誰看;我寫下的這段話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我要在什么情境下寫;我在寫的時候,可以運用什么方法讓他們看得更明白……想得越清楚,寫得越暢快、越有可讀性。這里,老師要指導學生怎么去“想”,但“想”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切不可包辦替代。以往寫作指導教師代為構思,學生也只有依葫蘆畫瓢,寫的作文千篇一律,可讀性不強。長此以往,學生慵懶,教師厭看。
這個階段教師要在寫作設計上下功夫:
第一,情境創(chuàng)設要“新”,“新”就是要瓦解學生對慣性思維的依賴,既要根據(jù)自己的切身體驗,又要避陳去俗,翻新出奇,從新的角度、層面去感受和發(fā)現(xiàn)舊對象的新意義,提高寫作積極性。
第二,寫作要求要明確。杜絕“字數(shù)達到多少,語句通順,不寫錯別字”這些空話套話。
第三,評價要有針對性。要求學生要“創(chuàng)意”寫作,教師的評價為什么不能有“創(chuàng)意”呢?杜絕旁觀者式或高高在上的評語,如語言優(yōu)美、中心突出等,教師要先進入創(chuàng)作情境,嘗試表達,知冷暖,體察創(chuàng)意的艱難。通達是基礎;符合情境是達標,新穎是優(yōu)秀。每次練習都在唯一情境下創(chuàng)意,不能模仿;言語能有出乎意料的創(chuàng)意,有一鳴驚人的內(nèi)容,能一語中的達成目標的視為優(yōu)秀。
如寫一段話,要求教會別人你最拿手的一件事。此事例中,寫作之前“想清楚”至少做到三個明確:第一,明確“我”所處的具體的言語交際語境,通過文字“面對面交流”,有可感;第二,明確“我”將以什么樣的身份寫,“教”即是“已會者”,寫作聯(lián)系了生活,有可依;第三,明確寫作任務以及達成的目標,“教會”是目的,能主動選擇有效的方法,寫作有了動力,有可為。想清楚后寫,有思維參與寫,寫就變得簡單、主動。
(三)“想得妙,寫出來”——“創(chuàng)意片段寫作訓練”的提升階段
“新”不一定“妙”,此階段在“新”的基礎上要求“妙”?!跋氲妹?,寫出來”?!跋氲妹睢敝械摹懊睢笔谴穗A段的評價理念。何謂妙?“妙”源自《道德經(jīng)》,這里指無死板恒定的規(guī)律性,無世俗條框的限定性,具有充分的思想自由、表達自由。具體說,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訓練:第一,要求學生寫作前構思要充分、持久,不要貿(mào)然動筆,訓練全面思維。第二,要求學生作文時構思要多角度,不要陷入單一死板的牛角尖,訓練發(fā)散思維。第三,要求學生表達抓住關鍵處,不要不著邊際或是平均用力,訓練集中思維。第四,要求學生在自查自改時,能從反向逆推以求證,訓練逆向思維。
“教是為了不教”,學生言語表達水平的真正提升,更多地仰仗學生自己多寫多練,仰仗在練習中產(chǎn)生的自覺表達需要:需要面向生活索取素材,需要通過廣泛閱讀滋養(yǎng)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