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鈺婷
摘 要: 康德和孔子二者思想皆影響深遠,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背景下對二者思想中的美學觀念進行闡述與比較,一方面反映出二位美學家的思想體系異同,另一方面窺探不同時代背景下美學思想的醞釀。同時,中國傳統(tǒng)美學對中西方擺脫目前的藝術困境和精神危機或許有重要啟示。本文立足于康德美學著作《判斷力批判》和孔子《論語》兩本著作,著眼于二者思想中的或相仿或沖突之處展開論述,具體闡述美的無利害感與道德該如何平衡、二者觀念中共通的“和諧”,以及無法繞開的孔子的“仁禮”思想能否在康德美學思想中找到契合點等命題。
關鍵詞: 美學 道德 和諧思想 康德
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一書中,對中國宗教持懷疑立場:“許多(中國人)不信仰神,而接納宗教信仰的那些人也不會過多忙于此事。”①他把佛教徒視為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滿足外界對自身內(nèi)在的約束,錯誤地嘗試一些先驗的東西;康德對道教持批判態(tài)度,認為理性把自身與世界相隔絕,是為了探求一種難以接受的神秘主義。相比之下,康德和孔子的哲學思想有頗多相似之處,然而多在關乎道德的人性議題上。本文旨在從美與道德的關系、和諧概念的體現(xiàn)及如何界定孔子的“仁”、“禮”思想等方面分析二者異同。
一、美與道德的關系
孔子在著作中對美學未做特別闡述,但從其語錄端倪可見其對美的審視有獨到的看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雹凇爸薄ⅰ昂弥?、“樂之”三者遞進,我們可以把“知之”看作了解世界的欲望,“好之”為感悟世界的情感傾向,那么“樂之”則是審美的態(tài)度??鬃拥囊馑际牵砻娴牧私馀c認知態(tài)度比不上傾注情感的感悟,而這種感悟又比不上審美體驗。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美的追求是人出于本性的無法摒棄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耙缓勈?,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③是孔子夸贊弟子顏回的一段話,在表達自己對顏回的贊賞的同時,也表達了審美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物質生活的艱難困苦的觀點,審美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超功利的??档略阼b賞上有相仿的觀點,即“鑒賞判斷不夾雜任何的利害關系”。
康德指出:“一個關于美的判斷,只要夾雜著極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會有偏愛而不是純粹的欣賞判斷了。”這一點與孔子所認為的“超功利”異曲同工。打個比方:“今天的太陽特別亮特別好看?!边@好看純粹出于對太陽的美的贊賞,如果因為今天天氣特別冷,太陽使我感到溫暖,那我說它好看會夾雜著它對我有利的這個因素,就包含利害關系而不是純粹的審美。
雖然兩者在“鑒賞不夾雜利害關系”上達成一致,但在審美態(tài)度的“純粹性”上有分歧,主要表現(xiàn)為“美”與“道德”的關系該如何界定??档抡J為,鑒賞判斷不應該被主體所擁有的邏輯思維和知識體系的干擾,否則,審美便會失去“純粹性”。
對康德而言,“美的愉悅”必須是不帶任何利害的。可是在孔子看來,美與道德和教育的目的關系會構成一定利害,導致美之愉悅成為不可能?!墩撜Z》中關于“美”有這樣的描述: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雹?/p>
假若道德或教育的目的是《韶》之“美”的合理基礎,這與康德的美的觀念則相悖,這般的愉悅會是“善的愉悅”而非“美的愉悅”。康德將“善的愉悅”區(qū)分為二,兩者在此皆有意義:“我們把一些東西稱之為對什么是好的,這些東西只是作為手段而使人喜歡的;但我們把另一些東西稱之為本身是好的,它是單憑自身就令人喜歡的,兩種情況都始終包含有某個目的的概念,因而包含某種厲害……”⑤對康德來說,《韶》或許為美,卻不是因為其中體現(xiàn)的善,必須因為其他原因,即那些不帶目的的合目的性為美。在康德強調(diào)的點中,美是獨立于善的:美要作為善與道德的象征且?guī)椭覀儼l(fā)展善與道德,它必須先獨立。也就是說,美與善可以共存,但并不能互為基礎,彼此的基礎性支撐越牢固,越能相互支持。
由此看來,《武》似乎更貼合康德“美而非善”的觀點。子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雹蘅鬃痈鼉A向于從道德人格方面分析,因而說其“未盡善”,但孔子沒有否認《武》在音樂上的美感,認為其“盡美”,也就是若拋開道德人性等因素,單從美學角度對《武》進行分析,二者的觀點是統(tǒng)一的,即《武》是美的,無關乎利害。其實拋開道德不論,康德認為美不以善為基礎的觀點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即“惡”的存在。如果《武》在道德上為惡,那么康德是否還會稱其為美;像“蛇蝎美人”這般表面美但內(nèi)心丑陋的事物是否還能算得上康德認為的美的范疇,康德給了一個較模糊的辯駁,即美與道德在象征意義上是相關聯(lián)的:對那些在高層次反省中的存有來說,一個美與惡的組合不太可能發(fā)生。
二、和諧概念的體現(xiàn)
孔子“仁”的理念牽涉到慈善和人性,常與禮儀聯(lián)系在一起。這兩者在兩個段落中都與美有關: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ā墩撜Z·學而》)⑦
“里仁為美?!保ā墩撜Z·里仁》)⑧
禮儀牽涉到規(guī)則,規(guī)則與概念有關。這兩段話建議將禮與仁作為美的根基,這與康德美的純粹性是相悖的??墒牵凇秾W而》中,明確指出,并不是禮儀提供基礎給美,而是禮儀中的“和”,即我們所說的“和諧”。解讀到這里,又與康德的美學理念相契合,特別是康德所謂美的判斷基礎的“想象力與知性之和諧的自由游戲”⑨??鬃釉诙Y儀當中看到的和諧,可以說是康德指出且作為其美學理論基礎的“認知觀能”(想象力與知性)的和諧的自由游戲的反映。
康德美學中的“和諧”與歷來西方美學家將探求方向瞄準于客體不同,更強調(diào)美與人的內(nèi)心的契合度,“從人的心理深層與世界構造序列和諧相契的層面尋找審美中主體與客體的和諧關系”⑩。比如說,玫瑰花之所以是美的,在于玫瑰花的外在形式符合觀賞者的主觀目的,玫瑰花的外在與我的主觀心靈達成了和諧狀態(tài);有的人覺得玫瑰花不好看,就是二者處于不和諧狀態(tài)。
儒家對于人的重視也根植于人的內(nèi)心。儒家心性的革新性可由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特征“中國文化由外向內(nèi)收的性格”?輥?輯?訛體現(xiàn)。也就是說,孔子認為自由是由道德主體內(nèi)化產(chǎn)生的,與任何外在力量無關。徐復觀先生說:“性與天道的貫通合一,實際是仁在自我實現(xiàn)中所達到的一種境界。”這暗合了康德的美學思想,“想象力——天道”與“知性——性”二者協(xié)調(diào)一致,表現(xiàn)出自由和諧的特點;并且兩者在精神世界中達成統(tǒng)一而非外在物理世界。也就是說,儒家的美與和諧更強調(diào)人的內(nèi)心,天道與性在人的主觀世界中產(chǎn)生共鳴。如此說來,儒家對審美的體悟暗合了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論證的知性與想象力之間的和諧游戲的觀點。
三、如何定位孔子的“仁”、“禮”思想
仁與禮這兩個概念對于孔子思想來說太核心,要想嘗試評議其美學思想無法避之不談。與康德的美學思想細細比較,若一定要賦予仁、禮二者明確定義的話,或可類比于康德所提出的“理性理念”。
康德的理性理念與審美理念相補充。像“上帝”就是理性理念,它是何物我們能思及卻無法感知;一幅杰出畫作,我們能感知卻無法完全理解。兩者所缺都為對方所有。一棵樹的概念我們能有直觀感受:一棵在我們面前矗立著的枝葉繁茂的樹,但是一個理性概念我們永遠無法找到可感知的對象。將其運用于孔子的思想,這里無法感知的對象便是“仁”,即將“仁”看作理性理念。
將孔子所有關于美的言論匯集起來,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主要在社會領域,在人及其行動舉止中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與人的關聯(lián)在下面兩個片段中表現(xiàn)非常明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輥?輰?訛
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保枯??輱?訛
孔子所說的成人之美或成人之惡,即要注意其優(yōu)點而非缺點,要助人發(fā)掘其善的內(nèi)在特質而非惡的內(nèi)在特質,不是膚淺地評論外表。同樣的,五美與四惡也不是像畫作和樹木一樣的感官對象,而是出仕為官的態(tài)度。因而,在孔子看來,這里的美與惡是人類的修為、管理自己和待人的方式。這與康德的思想相符。這樣看來,孔子的仁禮思想與康德的美學思想沒有沖突之處,這根本就是兩個范疇罷了。
總的來說,康德的確把美和道德分開了,但這不代表美和道德不兼容,而是因為他認為美與道德各自有其證成基礎,從而使二者在象征關系上能夠彼此支持。我們并未從孔子的美學思想中發(fā)現(xiàn)這樣明確的分界,但這不表示康德和孔子的美學思想是絕對歧義的。二者的共同之處著重體現(xiàn)在美是否有利害關系、知性與想象力的和諧游戲等方面,甚至在美學范疇之外的理性范疇也可達成一致觀點。如果有能夠穿梭時空的機器就好了,讓二位哲學家面對面闡述自己的思想,如果康德說服了孔子,興許孔子就能夠理清美與道德之間的象征關系;如果孔子說服了康德,說不定康德會拓展自己的美學概念以便讓孔子討論他的禮儀之美、行為之美,乃至道德之美。
注釋:
①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九卷·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教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87.
②③④⑥⑦⑧?輥?輰?訛?輥?輱?訛[清]劉寶楠.論語正義[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126,121,73,73,16,74,274,417.
⑤康德.判斷力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42.
⑨蔣孔陽.德國古典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94-95.
⑩王圣.康德美學中的和諧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8,8(4):94-95.
?輥?輯?訛吳樹勤.禮儀是人的本質性的存在方式——孔子禮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3):320-322。
參考文獻:
[1]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劉寶楠.論語正義[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3]蔣孔陽.德國古典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4]成中英,馮俊.康德與中國哲學智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康德,著.李秋零,譯.康德著作全集.第九卷·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教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王圣.康德美學中的和諧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8,8(4):94-95.
[7]吳樹勤.禮儀是人的本質性的存在方式——孔子禮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3):3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