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
摘 要: 詩人寫詩,常常是“言不盡意,立象盡之”,這所立之“象”就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通常取自大自然,“風”就是詩人鐘情的物象。古詩詞常常借“風”抒情,托“風”言志,以“風”寄興,構(gòu)建意境,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
關(guān)鍵詞: 古詩詞 風 意象
詩人寫詩,常常是“言不盡意,立象盡之”,這所立之“象”就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通常取自大自然,“風”就是詩人鐘情的物象。許多古詩名句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西風一夜催人老,凋盡朱顏白盡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都離不開“風”,作者將自己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之情全部寄托在“風”中?!安还苁菛|南風,還是西北風”,進入詩歌就不再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純客觀的自然現(xiàn)象,而是情思的一個載體,是浸染詩人感情的意象。意象是詩歌藝術(shù)的精靈,其作用在于借“風”抒情,托“風”言志,以“風”寄興,構(gòu)建意境,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F(xiàn)以中學課本中的古詩詞為例,對“風”的意象作分類解讀。
一、借“風”抒情
風景風景,風即是景,詩人常常以風寫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帮L”情萬種,涵蓋了思鄉(xiāng)懷人、愛恨情愁等情感。
首先是思鄉(xiāng)之情?!叭虑飦盹L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離人心上秋,秋是思歸的季節(jié),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大雁南歸,毫無留戀的情意。寫景是為了抒情,塞外風光反襯出邊地的荒涼,渲染了戰(zhàn)時的肅殺氣象,真實地表現(xiàn)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xiāng),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wèi)祖國的真情?!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天凈沙·秋思》)。西風與枯藤、老樹、昏鴉等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xiàn)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diào),它抒發(fā)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的凄苦愁楚之情?!皼r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山中》)。秋風勁吹,黃葉飄零。通過秋天萬物衰落、凄涼蕭索的秋景描寫,表現(xiàn)詩人因為長期漂泊在外的思鄉(xiāng)愁緒。“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次北固山下》)?!帮L正”:風順,風平浪靜,風勢正順。江上順風行船,風帆垂直懸掛,此情此景甚是溫馨,抒發(fā)了作者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
其次是懷人之情?!俺顷I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遙望蜀州,風煙迷茫,難以一眼望盡,雖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但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表現(xiàn)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無題》)。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使人傷感。東風即春風,歷來是美好、希望的象征,如今已經(jīng)“無力”,說明春光即將逝去,希望日漸渺茫,既是寫自然環(huán)境,又是反映詩人心境,物我交融,寫出濃郁的離別之恨和纏綿的相思之苦?!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昨天夜里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不僅是登樓所見之景,而且包含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蕭索之景,盡含望盡天涯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和傷離愁苦之情。
再次是其他愛恨情愁?!拔壹某钚呐c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人把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它能隨著風一直陪到夜郎以西,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將自己的感情寄予自然之風,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表達了作者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詩人欲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受不住那兒的寒冷。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出了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落筆瀟灑,充滿浪漫色彩,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懊髟聞e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鄉(xiāng)村的夏夜,清風徐徐吹來,不但送來了陣陣蟬鳴和蛙叫聲,更送來了稻花的香氣和農(nóng)民的談笑聲。鄉(xiāng)村夏夜風景優(yōu)美如畫,恬靜自然,表達了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之情?!疤焐n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通過對草原風光的描繪,透露出北國詩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依戀之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觀刈麥》)。夜里吹來暖暖南風,地里小麥蓋壟熟黃,與“稻花香”同樣是一派豐收景象,應(yīng)該是讓人喜悅的,可是“相隨餉田去”,賦稅過于繁重,誰又能想到在豐收景象下農(nóng)民的悲哀呢?詩人直抒其事,希望“天子”有所感悟,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憐憫和同情。
二、托“風”言志
“詩以言志”是詩的本質(zhì)特征。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愿望、抱負與志向融于詩歌意象中,而絲毫不露跡。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身居高枝之上,不用依賴秋風,傳聲依然遙遠。詠物的目的是詠人,詩人以秋蟬高潔的品格自況,表達了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暗示著耐人尋味一個真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揚。“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卜算子·詠梅》)。狀物寫景,而神致自在言外。暮色黃昏,風雨交加,極力渲染環(huán)境凄涼惡劣,是為了詠梅的傲然不屈,暗喻了自己的堅貞不屈、不畏強權(quán)的精神,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和堅守節(jié)操的決心?!伴L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面對萬里長風吹送南歸鴻雁的壯美景色,詩人不由得激起酣飲高的豪情逸興,感懷萬端。萬里長風,寥廓明凈,展示出詩人闊大樂觀的胸襟,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ā缎新冯y》)。詩人堅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掛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精神和施展抱負的豪邁氣概,給遇到挫折、遭遇困難、受到打擊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們一種信心、一種勇氣、一股力量?,F(xiàn)在常用“長風破浪”比喻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皹淠緟采俨葚S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觀滄?!罚km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jié),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疾風知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作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面對蕭瑟秋風,抒寫大海的遼闊壯美:抒發(f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和宏大抱負。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的史詩,《沁園春·雪》則是最典型的代表作,柳亞子盛贊其為千古絕唱。全詞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開篇,展現(xiàn)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以“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收結(jié),氣勢恢宏,不同凡響,充分展示了今朝的“風流人物”,面對妖嬈的祖國“風光”,不負歷史的使命,必將創(chuàng)造空前偉大業(yè)績的堅定自信和偉大抱負。
三、以“風”寄興
詩人以“風”之微妙,寄托遙遠,表現(xiàn)自己的心曲,達到“表里相宜,斐然成章”的藝術(shù)境界,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
以“風”寄興往往和其他修辭手法結(jié)合在一起?!吧胶悠扑轱L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過零丁洋》)。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容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敵人的侵略下支離破碎,就像狂風吹卷著柳絮零落飄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動蕩不安,就像暴雨打擊下的浮萍顛簸浮沉,形象地展現(xiàn)了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我們從字里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劇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耙龟@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風吹雨”不但表現(xiàn)了自然界風雨交加,和題目中“風雨大作”相呼應(yīng),而且是時局的寫照,當時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詩人運用聯(lián)想手法,由自然界的風雨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想到戰(zhàn)爭的風云、壯年的軍旅生活,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赤膽忠心?!扒嫉押雾氃箺盍?,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涼州詞》)。作者運用借喻手法,寫玉門關(guān)外沒有春風,是借自然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guān)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緊扣主線“風”字而“歌”。開篇“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用擬人化手法寫秋風咆哮破屋,篇中“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濃墨渲染暗淡愁慘的氛圍,但詩人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自己的痛苦,而是由自身遭遇聯(lián)想到戰(zhàn)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通過描寫本身的痛苦表現(xiàn)“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篇末水到渠成地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xiàn)實的崇高理想。
參考文獻:
[1]唐圭璋,周汝昌等,主編.唐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4.
[2]李建中,主編.中國古代文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劉凱,艾之愈,著.古代詩歌鑒賞技巧[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