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婧
摘 要:《西廂記》是元朝王實甫的代表作,被譽為“花間美人”、“天下奪魁”的杰作。本文試圖從《西廂記》中婚姻家庭方面來研究古代的法律。
關鍵詞:婚姻;家庭;法律
人們常說: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沖突是戲劇的基本特征。戲劇沖突實際上是社會斗爭、生活矛盾、思想差異在戲劇中的反映。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匠心獨運的刻畫戲劇沖突:“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和封建禮教的抵牾對立。下面本文從婚姻家庭方面來探討《西廂記》這部雜劇中所包含的法律問題。
《西廂記》所寫的故事發(fā)生在唐代貞元年間(約公元800年),雖然初唐、盛唐的富強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是封建社會的一整套制度以及儀禮習俗還未發(fā)生動搖,依舊根深蒂固地支配著百姓的生活。唐代封建婚姻家庭關系得以全面發(fā)展,無論是調整手段、法律內容,還是法律形式、立法技巧,都代表著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一個高峰。一方面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制度以系統(tǒng)化的形式(戶婚律)定型,另一方面是禮的精神充分為法所吸納,并且滲透到具體的法律制度中,禮法結合達到空前的高度。
一、法定主婚人
主婚人是主持嫁娶及婚禮的人。一般意義上的主婚人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法律層面上的主婚人則是有一定親屬范圍、一定資格限制的。遵照《唐律疏議·戶婚》“嫁娶違禮”[1]的規(guī)定,其所認可的主婚人是祖父母、父母、期親尊長、余親?!段鲙洝分小袄舷喙谌?,曾許下老身之侄,乃鄭尚書之長子鄭恒為妻” [2]的描寫與唐律關于法定主婚人的規(guī)定如出一轍。主婚人是按照一定順序排列的,只有在前一順序主婚人不存在時后一主婚人才能承擔主婚之責任。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寫道“老夫人讓長老在法堂上高叫:兩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賠房奩,斷送鶯鶯與他為妻?!庇捎诖搡L鶯的父親(崔相國)已經亡故,她的主婚人按順序則由其母親(老夫人)代替充當。
二、媒妁制度
媒妁,古人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媒,謀也,謀和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 [3]《詩經·齊風·南山》:“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4]”可以看出禮法對嫁娶須媒的重視程度。到唐代時,法律已經正式將其列為婚姻成立的法定要件,有無媒人便成為婚姻是否合法的標志之一?!短坡墒枳h·名例》疏言:“嫁娶有媒”,[5]《戶婚》又言“為婚之法,必有行媒。”紅娘搶白鄭恒道:“又不曾執(zhí)羔雁邀媒,獻幣帛問肯?!睆囊陨详P于婚姻的規(guī)定,可以知曉崔鶯鶯與鄭恒的婚事因缺少媒人這一要件不能算得上是合法的婚姻。
三、許婚制度
按照唐朝法律規(guī)定,報婚書或者聘財是衡量婚姻是否成立的法律要素。[6]《戶婚》有詳細的規(guī)定:“諸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輒悔者,杖六十。雖無許悔之書,但受聘財亦是?!睆囊陨下晌目梢悦髁嘶闀⒉皇腔榧s成立的必備條件。只要有收受聘財的事實,婚約就視為成立,其效力與報婚書相同?!段鲙洝冯s劇王實甫沒有用筆墨去描述崔鶯鶯與鄭恒的婚約是否有婚書,但有是否有聘財的敘述“又不曾執(zhí)羔雁邀媒,獻幣帛問肯”。崔鶯鶯與鄭恒之婚約沒有聘財,因此他們的婚約不能在法律意義上成立。老夫人在孫飛虎圍普救寺奪崔鶯鶯為壓寨夫人的迫在眉睫關頭,把女兒另許配給張珙,是她作為崔鶯鶯的法定主婚人的權利,在法律層面上并沒有失信于鄭恒,也就沒有悔婚之嫌疑。
四、嫁娶違律
唐律關于“嫁娶違律”的規(guī)定旨在追究嫁娶時機不當而違法夫人罪責。按照唐代律文的規(guī)定,嫁娶違律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居喪嫁娶,祖父母、父母囚禁而嫁娶?!段鲙洝分袃H涉及沮喪嫁娶方面的內容,因此本文略去祖父母、父母囚禁而嫁娶的規(guī)定?!抖Y記·喪問》道“人子居父喪,雞斯徒跣,報上衽,交手哭……口不甘味,身不完美,哀親之在土也。故哭泣無時,服勤三年,思慕三年?!?[7]沮喪禁嫁娶源于禮,后入于律,居父母喪嫁娶被列為不孝,入十惡大罪,且常赦不原。唐律居喪的內容包括居父母喪,居夫喪和居期親喪三類,本文僅側重闡述居父母喪,其余略去不書。按照疏議的規(guī)定,居父母喪的喪服期限為二十七個月。在此期間,在室女冒喪出嫁處徒刑三年,并且婚姻要解除?!耙虬澈焊竼饰礉M,未得成合”可以印證唐律中居喪禁嫁娶的規(guī)定。
王實甫的《西廂記》不僅在文學上有很高的藝術造詣,而且在思想上也蘊含著令人深思的反封建的先進思想。尤其是《西廂記》雜劇中道出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與封建婚姻制度的深刻矛盾沖突,給我們完全展現(xiàn)了古代的婚戀觀,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唐律疏議·戶婚》.
[2] 王實甫.《西廂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3]《說文解字》.
[4]《詩經·齊風·南山》.
[5]《唐律疏議·名例》.
[6]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隋唐》.北京:法律出版社.
[7]《禮記·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