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學科實踐活動經歷了從課外到課內、從活動到課程的發(fā)展歷程,體現(xiàn)了學科教學與實踐活動相融合的過程。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提出,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如何在學科實踐活動課程中凸顯學科特質,是值得廣大教師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文以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為例,談一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挖掘學科育人的獨特價值
學科實踐活動課程與實踐活動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實踐活動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學生參與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學科實踐活動則需要在學生參與活動的基礎上,從課程特質的角度賦予其新的內涵。不同的學科其核心素養(yǎng)不同,學科特質也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因此,在開展學科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只有準確把握學科特質,才能真正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放在首位,其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科實踐活動的開展,不能脫離學科的基本特征,即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學科實踐活動的開展應建立在“學科育人”的獨特價值基礎之上。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為關注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新育人理念探索出了一條新的路徑。
比如,一位教師設計了一節(jié)《志愿者精神》的學科實踐活動課。教師將此次實踐活動分成了兩個階段:前期分組實踐(4個實踐小組分別走進社區(qū)、在學校做志愿者、走進培智學校、走進打工子弟學校)和課堂展示匯報。在學生課堂展示匯報時,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只是把社會實踐的內容通過圖片或者模擬表演的形式還原了一遍,僅僅停留在“活動”層面,換句話說,學生對“志愿”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他們只知道“老師讓我們這樣做”,而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做”仍缺乏理解與認識。在匯報時,有的學生認為,“這是老師布置的任務,必須要完成好”;有的學生認為,“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很可憐,我們要幫助他們”……然而,志愿者精神本身更強調一種無私的奉獻,幫助弱勢群體首先應該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礎上,有了教師對學生這樣的引導,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學科實踐活動的課程化,凸顯學科的特質。
可見,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除了要延續(xù)實踐活動的基本特性外,更應該突出學科的特質。實踐活動不能替代學科實踐活動,學科實踐活動需要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展開,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領課程的獨特性決定了該學科的實踐活動不能失去“本色”。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
核心素養(yǎng),就一門學科而言,其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等,但并非這些內容的簡單相加。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更應該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1. 關注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在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特別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養(yǎng)成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是學科課程的拓展和補充,同樣需要關注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比如,一位教師設計了一節(jié)《會變的價格》學科實踐活動拓展課,引導學生研究相同物品在不同購物場所的價格是否相同,并尋找背后的原因。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主要列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比較:不同大超市之間的食品價格比較;大超市和小超市的食品價格比較;大超市和便利店的食品價格比較;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的圖書價格比較;不同網上書店之間的圖書價格比較。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了以下問題:
(1)通過親自調查和聽取同學的匯報,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2)你會怎樣利用價格的差別?
(3)你自己或家人有沒有“貨比三家”的經驗,給大家講一講。
(4)小超市、便利店、實體書店的商品價格偏高,為什么還有人去這些地方買東西?
學生通過進行價格調查、比較價格的差別、分析價格差別背后的原因,對價格的變化有了感性認識;教師提出的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關,引發(fā)了學生對問題的深度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關注學生的社會調查能力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是生活化的課程,學科特性決定了學科實踐課程的內容大多源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品德與社會課程同樣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能力,要想開展好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就離不開對學生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yǎng)。
設計學習單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調查能力的較好途徑。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學習單的設計應該滿足以下四點要求:一是有明確要求,二是有明確的問題指向,三是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四是強調實踐活動后的反饋與匯報。以下是教師們設計的一些學習單。
【例1】數(shù)據收集記錄單
數(shù)據收集單主要適用于需要記錄相關數(shù)據的學科實踐活動,通過數(shù)據的分析、對比,可以觀察到事物的異同、變化規(guī)律等。比如,表1是教師設計的各大超市飲料價格的比較單,學生很容易通過數(shù)據對比發(fā)現(xiàn)同一種飲料在生產廠家、規(guī)格等相同的情況下,哪家超市的價格更優(yōu)惠,從而學會在生活中“貨比三家”。
【例2】資源(資料)整理導學單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強調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資源(資料)整理導學單可以幫助學生在前期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和提煉信息,并在此過程中,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比如,參觀博物館是開展學科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途徑,博物館的資源豐富多樣,如何有效利用博物館的資源呢?師生可以利用博物館資源整理導學單,共同完成資源篩選、探究問題的提出和跟進活動的設計,實現(xiàn)博物館資源運用的最優(yōu)化。
【例3】任務展示報告單
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實踐活動倡導學生帶著任務學習,展示匯報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檢驗,任務展示報告單可以看作學生實踐活動的作業(yè)。這類報告單的特點是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實踐活動的內容進行記錄,對低年級學生這種方式更為適宜。
【例4】生活觀察追蹤單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宗旨是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生活觀察追蹤單主要適用于社會實踐類的學科實踐活動,它可以幫助學生對社會生活現(xiàn)狀形成直觀而深刻的認識。比如,公用設施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很多學生并沒有留意過,當教師通過生活觀察追蹤單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損壞原因進行分析,可以讓學生看到社會公德缺失的一面,進而警示自己做一個有社會公德的人。
【例5】分享感悟體驗單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注重學生的體驗,分享感悟體驗單可以說是此學科特有的一種學習單。表2的學習單就是通過“Xin語”這樣一個分享感悟活動,激發(fā)學生探秘苗族文化的積極情感。
上述介紹的學習單各有優(yōu)勢,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需要加以選擇和利用。此外,學習單沒有固定的形式,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其他類型的學習單。
三、關注學科之間的整合
核心素養(yǎng)關注個體成長所必需的素質和核心能力,試圖通過各學科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具體到課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等,在設計活動時恰到好處地整合各學科的相關資源。表3是一位語文教師設計的學科實踐活動學習單。
從這張學習單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希望學生設計、繪制一張中華民族園的游覽圖,并希望通過介紹游覽路線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設計路線圖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用到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繪制平面圖的相關知識;在描述自己設計的游覽路線時,學生要想規(guī)范地表達方位,同樣也需要平面圖的相關知識。通過這樣的活動設計,語文學科和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相關知識得到了有效整合。
一枚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內部打破是生命。教學亦是如此,如果你總是等待別人從外部喚醒你,那么,你注定成為時代的落伍者;如果自己能夠不斷更新、蛻變,那么,你的成長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重生。教師只有深刻認識學科實踐活動的特質,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