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一個80后的朋友向來做事大大咧咧,出國旅游網(wǎng)上訂票能把起始點給弄顛倒了,可他最近卻比較煩比較煩,因為兒子的入學問題。
兒子明年正式讀小學,就近入學的話,家門口是一所公辦小學,但是周邊居民以拆遷戶為主,還有外來工子弟。他認為,這種環(huán)境可能給孩子有負面影響,當然有內(nèi)心強大不受干擾的,他不想讓唯一的兒子做這種小概率事件的試驗品;其次,新辦學校地處非核心區(qū),師資力量也是未知數(shù);再次,公辦小學放學時間一般較早,課余空檔如何安排是一大麻煩。
朋友每日“三省吾身”,主題都是,孩子上什么學?上什么學?上什么學?經(jīng)過多方調(diào)查研究問詢之后,他決定選擇區(qū)內(nèi)一所知名的民辦小學。本以為民辦學?;ㄥX就可以進去,一了解,200個學額,往年都有兩三千人報名,且有各路關(guān)系。校方只好動用電腦搖號,再借助學前測試,先期進行兩輪淘汰。這樣的入學流程,基本接近大學自主招生了。朋友四處打聽證實:最好找到一個關(guān)鍵人,提供參加測試的機會(可以“搖”進去),如果考不取,就只能乖乖交錢,公開的收費是5萬、10萬不等。如此,代價是不是大了點?對不起,想付出代價的人正排著長長的隊。
朋友還算幸運,沒有七彎八拐,沒用踏破鐵鞋,他的親戚就在區(qū)內(nèi)某中學供職,可以找到那所知名民辦小學的關(guān)鍵人。當然,得花錢打點,往年的行情是一萬元。另外一位親戚鄭重建議:一次到位,給他兩萬!人家才會印象深刻,到時也才會全力以赴。他仔細想想,不無道理。
這個普通家庭的擇校故事,其實平淡無奇,雖然媒體上少有此類公開報道,但也幾乎沒有評說的價值。每個有孩子讀書的家庭,都有一本擇校的經(jīng)。不過,繞開“要不要擇校、擇什么校、擇校還是擇班擇師”等專業(yè)問題,可以撩開擇校背后耐人尋味的幾個看點。
其一,教育是影響人一生的“社會分層”。學校,首先就將學生進行分層:公辦校、民辦校。公辦校又分:普通學校、重點學校,民辦學校也有普通、熱點之別。多選,往往帶來多慮、多累。四種層次辦學水平的學校,讓多少為人父母者亂了方寸,再淡定的家長,給孩子擇校時都不再淡定。古代孟母三遷,典型個案,載入史冊。而今,“三遷”屢見不鮮,“三擇”已是新常態(tài)。橫亙在當下眾多家長心頭久久不能移去的一句精神標語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起跑線在哪里?產(chǎn)房?客廳?幼兒園?現(xiàn)在看來,社會關(guān)注度最高的還是小學校園。家長們不約而同的認識是,不能在這里認輸。
其二,擇校往往是社會的一種“貨幣化分層”。人以“層”分,最核心的分層是財富分層。你什么都沒有,可以讓孩子就近上個公辦普通學校。你有錢,想選名校,但不想麻煩人,可以首付加貸款買套數(shù)百萬的學區(qū)(位)房,最后沒準兒還能順帶投資一把。這些年,城市學區(qū)房為什么越買越貴、越賣越貴?因為有好多家長日趨“理性”: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用錢去解決,不求人。假如你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或者不愿花太多錢選擇學區(qū)房,可是又想讓孩子從名校“起跑”,那你就要設(shè)法打通關(guān)節(jié),搜索人脈資源,并且要做好一擲萬金以及十數(shù)萬金的準備。
其三,擇校是社會改革“擇路”的一塊“指向牌”。有可以擇校而不愿擇校的“勇士”嗎?教育記者們苦守多年,終于在江蘇常州發(fā)現(xiàn)一個特例。當?shù)赜幸晃唤幸鬂男iL,寫過《校長的孩子都去擇校了,誰會相信我的教育理想》,有人點贊他是一位充滿理想主義的教育者,更多網(wǎng)民則認為,讓女兒進入自己所在的外來工子弟占了大多數(shù)的中學讀書,是一種作秀,對孩子來說不公平。——請注意,更多的家長是不認可這位不給孩子擇校的校長的,更多的校長是會給自己的孩子擇校的。這就是腳下最真實的國情,這也是制度設(shè)計繞不過的痛點。其實,最讓人難以熟視無睹的是,社會潛規(guī)則的日漸公開透明。朋友在家庭內(nèi)部討論擇校問題時,那個鄭重建議一次送錢到位的親戚,就在政法機關(guān)工作。他的孩子也擇過校,也找過人,也塞過錢。
有人認為,擇校是有錢人的游戲。家長都是有錢人嗎?擇校真是游戲嗎?游戲,常常讓游戲者尋到樂趣,找到慰藉。什么人會更為迷戀游戲?應該是那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訴求一直難以得到滿足的人。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