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明確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其確立具有重要意義,即規(guī)范了偵查機關在刑事案件中的取證行為,保障了基本人權,也能實現司法公正,從而維護了司法形象。但是這一法條的任務依然任重道遠,本文將在本文對其進一步完善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刑事訴訟法 偵查機關 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 司法公正
作者簡介:惠沖沖,延邊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190
新《刑事訴訟法》中,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這一法條的明確確立在國內刑事訴訟發(fā)展歷程中,體現出了重要里程碑的意義,但是其在歷來的司法傳統(tǒng)中以及在實際的司法環(huán)境中的運用,都尚未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功效,使得該法條的進一步完善勢在必行,營造出更公正的依法取證與主動排除非法證據的良好司法環(huán)境。
一、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涵義
所謂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即是刑事證據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指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刑事證據不得將其作為對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不利的證據。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最早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如今普遍被聯合國與國際社會接受,即每個締約國都應該保證在任一訴訟程序中不得援引由酷刑獲取的口供作為證據,而這種口供卻可以用作被控實施酷刑者刑訊逼供的法律證據。
二、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爭議
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確立旨在威懾警察審訊的非法行為,對公民憲法權利與基本人權給予保護,保證國家司法的公正性,以求刑事司法與保障人權之間的平衡。但是這一法條的確立依然帶來一定的爭議 :
(一)非法證據排除的積極支持觀點
將“證據是否真實”作為非法證據是否排除的一個附加條件,會促使偵查者為取得證據而隨意侵犯公民或嫌犯的基本人權和憲法權利,也觸犯了憲法權威,不可讓警察因打擊犯罪而隨意違法取證。也有人認為,程序是一種服務于實體的手段,被告人或嫌犯也只是追訴刑事真相的手段,體現了程序工具主義,應該將其摒棄。還有人認為在刑事訴訟中,體現了“三角形訴訟構造”,審判在三角形頂點,而控辯兩方居兩邊,實現雙方力量與地位的平衡,但是在實際刑事訴訟中,控訴方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比辯護方更具地位優(yōu)勢,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確立可以為其平等對抗提供支持。
(二)非法證據排除的反對觀點
非法證據中,既包括非法言詞證據,也包括非法實物證據。反對非法證據排除的學者認為,非法搜查與扣押的實物證據通常不會由于實物收集手段違法而對實物的性質與形態(tài)帶來變化,不會有虛假可能性,也不會直接侵害人身,原則上應該采用。而案件發(fā)生時間在過去,再加上主客觀因素的限制,使得偵查工作中能取得的犯罪信息比較有限,而非法證據排除卻會使得犯罪信息更加有限,甚至會被真正罪犯以此規(guī)則作為逃離制裁的方法,與刑事訴訟的最終目的與任務目標都相違。
由此可見,不管是支持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還是反對非法證據排除,都體現出這一法條存在的意義與漏洞,對該法條進行完善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我國新修訂《刑事訴訟法》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
(一)新修訂《刑事訴訟法》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規(guī)定內容
當下大多數國家都采用強制排除規(guī)則,對通過侵犯人權的手段(壓迫、威脅、欺騙與刑訊逼供等)獲取的非法言詞證據予以排除,但是對于刑事訴訟中非法搜查與扣押而獲取的實物證據則在不同的法律傳統(tǒng)及訴訟理念下,表現出兩種排除規(guī)則形式,一種是依然采用強制排除規(guī)則,另一種是從實物證據的真實性出發(fā),采用裁量排除規(guī)則。
而在國內,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第54條規(guī)定了非法言詞證據排除法條,即通過刑訊逼供等違法手段獲取的嫌犯供述或被告人供詞,又或者通過威脅暴力手段獲取的被害人述詞或證人證言,則排除該類言詞證據。在刑事訴訟中,對物證或書證進行收集,若不符合法定程序,或者對司法公正造成影響的,則應該予以合理解釋或者補正;若無法合理解釋或補正,則排除該類證據。這些規(guī)定的存在,是非法證據規(guī)則在國內立法層面上得以確立的表現,而以往采用司法解釋來排除非法證據的畸形司法局面因此結束。
(二)新修訂《刑事訴訟法》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存在的問題
1.非法手段界定范圍的問題:
從上述規(guī)定來看,國內對非法言詞證據實施的是強制排除規(guī)則,只是國內對非法言詞證據非法手段的界定范圍僅僅體現在了刑訊逼供、暴力和威脅等,而對欺騙、引誘等其它非法手段沒有予以明確界定,而在第50條規(guī)定中也僅僅是禁止采用這種手段。在國外的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非自愿陳訴的言詞證據是否排除,但是在國內的刑事訴訟法中,卻沒有予以提及 。
2.過于依賴嫌犯、被告人、證人的言詞證據:
在《刑事訴訟法》第118條規(guī)定中提到:嫌犯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該據實回答。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在國內的傳統(tǒng)法律與訴訟理念中,普遍強調對犯罪的準確查清,并且懲罰罪犯,在這個過程中偏重集體利益與公權力,卻忽略了個人權益,尤其是嫌犯或被告人的相關訴訟權利。在當下,國內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水平及能力并不高,對嫌犯的供述、刑事受害人的陳述言詞、證人的證言都有極強的依賴性,據此作為重要線索尋找物證。
3.沉默權相關規(guī)定的矛盾性:
國內刑事訴訟法并沒有對嫌犯或被告人賦予沉默權,然而沉默權作為無罪推定原則的一項核心內容,卻沒有在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得以明確確立。只是在第12條規(guī)定中提及了:若沒有經過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嫌犯或被告人有罪。這一規(guī)定似乎在委婉承認無罪推定原則。同時,在第50條規(guī)定中提及:不得采用強迫手段逼迫任何人證實其有罪,這也似乎是間接地對沉默權予以承認。這些法律條款以一定的矛盾性存在,筆者認為,這應該是立法者基于打擊犯罪、保障人權這兩種法律價值而為無罪推定、沉默權的確立鋪設架橋的手段,使其各自對立又彼此承認,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打擊犯罪、保障人權的效用。
(三)新修訂《刑事訴訟法》的非法實物證據分析
對于非法實物證據方面,國內確立了裁量排除規(guī)則,嚴格地限制了刑事訴訟中對實物證物的排除。在第54條規(guī)定中,要求非法實物證據排除的三個同時必有條件:(1)收集實物證據時的程序非法;(2)該非法程序嚴重影響司法公正;(3)該非法程序沒有予以合理解釋或補正。因此,國內只對實物取證程序嚴重違法的證據進行排除,但是沒有提及實物取證過程中若在形式上存在瑕疵,是否予以排除。
四、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進一步完善策略
(一)基于理念轉變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法理重塑
在刑事訴訟與證據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中,理念轉變勢在必行 。國內刑事訴訟以刑事治罪模式為訴訟理念,是一種以國家為本位的理念,體現出國家優(yōu)位的訴訟與證據權力結構。在刑事訴訟中,對嫌犯或被告人的態(tài)度,其潛在的理念就是有罪推定。比如在法庭中,對嫌犯或被告人的問話態(tài)度是一種訊問表示,而對證人的問話態(tài)度則是一種詢問表示,詢問與訊問的一字之差,卻體現出態(tài)度的差異。同時,被告人對于刑事案件的“辯解與供述”在中國語境下都顯然帶著一定的貶義,并沒有體現出法律語言應該持有的中性立場。在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定中,這種情況也存在,比如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由非法言詞證據與非法實物證據兩個規(guī)定而被納入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究其動因,則是因為刑事司法部門從避免出現錯案這個目的出發(fā),而并非從保障嫌犯或被告人基本權利的目的出發(fā)。由此可見,要進一步完善刑事訴訟法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還需要從治罪理念出發(fā),從根本上轉變傳統(tǒng)理念,對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法理進行重塑。
(二)實現偵查程序的改革與證據收集的規(guī)范化
1.偵查程序和羈押監(jiān)管制度的改革:
要推進偵查程序的改革,應該堅持普適性與公理性的基本偵查原則,強化偵查權的約束作用,開展偵查權行使主體與程序設計,確立任意偵查原則,并將其逐步引入強制偵查司法審查與比例原則中。采用強制偵查手段時,需要根據比例原則來進行,不得以查證需要作為羈押理由,明確社會危害性的界定條件,防止出現以捕代偵現象,實施羈押監(jiān)管制度的改革,施行偵押分離制度。
2.取證規(guī)則的進一步完善:
在取證規(guī)則的完善中,明確規(guī)定偵訊主體、時間、地點及偵訊方式,偵訊機關在這過程中不得越權。在非法取證方法的立法規(guī)定中,可以采用開放式列舉的方式進行確立,若沒有列舉的非法手段,則應該注意其根據文義解釋要求,利用司法解釋對其種類予以確立,防止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非法手段存在。而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設立例外,從而調整其取證時非因取證者故意違法行為而獲取的證據,還要進一步明確偵查訊問中的程序違法與實體違法所應承擔的相關責任。
3.強化嫌犯基本權利的保護:
要在立法中明確對嫌犯賦予其在偵查程序中的權利,比如沉默權、律師在場權與幫助權。這也是偵查模式與現有制度的一種變革,是實現憲政人權的一種必然舉措。對嫌犯進行逮捕與羈押時,還應該保障其不受監(jiān)聽權、與律師自由會見權、隔別羈押權利、不當逮捕羈押的賠償權利等等。
(三)實現庭審方式的實質化改革
對庭審方式進行實質化改革,包括法庭開展證據是否非法的程序性審查、刑事審判等內容 。在非法證據規(guī)定中,新《刑事訴訟法》第57條規(guī)定對排除非法證據的法庭調查方式體現了一定的弱化效果,要彌補這一缺陷,可以實現庭審方式在非法證據排除程序上的實質化改革,可明確規(guī)定偵查主體以證人身份出席法庭進行偵查過程的作證,強化庭審的對抗性,對交叉詢問制度進行更進一步完善,對被告人在庭審上的對質詢問權進行明確規(guī)定,并對被告人與辯護人賦予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申請的規(guī)定,同時明確控方證明非法證據的相應標準。而在刑事審判方面的改革,也應該遵循當事人主義,并且按照直接言詞審理原則的相關要求,對舉證、質證以及辯論制度進行重新明確與規(guī)范。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在立法層面上對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予以明確確立的積極意義不容忽視。不但可以貫徹與落實“尊重與保障人權”的人民基本憲法權利,也可以合理地限制刑事偵查的權力,對嫌犯或被告人在判決是否有罪之前的合法權利予以保障,體現出刑事訴訟的程序公正性;同時,能有效實現準確查明刑事案件事實與懲罰刑事罪犯的訴訟目的與基本任務,對刑訊逼供、威脅、暴力等非法取證行為進行有效遏制,避免發(fā)生冤假錯案,進而維護司法實體公正。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在新刑事訴訟法中的確立依然存在的其它問題,依然需要在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法條的進一步完善中予以明確規(guī)定。
注釋:
彭丹云.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之探究.中國市場.2016(42).153-154.
陳志興.論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完善路向——由新《刑事訴訟法》引發(fā)的思考.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3(6).63-68.
何邦武.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結構功能及其完善.江海學刊.2013(3).146-153.
段秋萍、朱莉.新《刑事訴訟法》視角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公民與法(法學版).2012(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