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梅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師的閱讀教學離不開教師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教師的文本解讀是教師通過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教師能通過文本解讀這一體驗的過程,感受其審美愉悅。
關鍵詞:文本解讀;方法;體驗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遍喿x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語文教師在走上講臺進行閱讀教學之前,首先要對文本有著解讀過程,并且還應有個性化的解讀結論。李海林指出: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有兩點,其中之一就是文本解讀的能力。試想,如果語文教師沒有體驗文本解讀這一過程,他如何能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如何能讓學生具有“較強的審美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呢?
語文教學的改革也要求教師的閱讀教學不是居高臨下地指出結論,更多的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在教學中是師生共同參與。在教學之前教師如果沒有個性化的認真解讀,是無法參與進來的。
所以,作為語文老師,必須要有文本解讀,也必須要會文本解讀。筆者綜合個人經(jīng)驗和他人建議,提煉出了文本解讀的幾種方法。
一、愛之初體驗
有人說:“初讀如初戀?!币黄恼?,往往讀第一遍的感覺最珍貴也最值得珍視。初讀往往會體驗到最深刻的審美愉悅。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而這第一次的對話往往感覺最好,印象最深。
文本是作家的體驗,而對文本進行解讀是體驗的體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敞開心扉,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之中,和作家進行靈魂的溝通和心靈的對話。文學作品的飄忽和朦朧,給了讀者異乎常態(tài)的第一美感,而這相見的第一眼,如歌詞所言:“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想你時你在腦海,想你時你在心田?!边@種愛的初體驗,相遇之初便火花四濺,植入內(nèi)心,直指靈魂。
牛希濟的《生查子》里有一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惫P者在初讀的時候,心里生起一種濃濃的酸楚,戀人離別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可這短短十個字卻將這平常的事情融入了深刻的內(nèi)涵:愛人去遠方,姑娘心里有不舍、有囑咐,還有忐忑不安;一別萬里,請你記住我今天穿著的綠裙,以后看見芳草就像是看見我,憐惜芳草就像是在憐惜我。言外之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請你千萬不要忘了我,看見遍地的芳草,你就要想到我!初讀的體驗讓筆者潸然淚下,這份酸楚的審美愉悅震蕩了內(nèi)心,筆者在講到這兩句詩時十分動情,學生們聽得十分安靜,偶爾發(fā)出“哇”的小聲贊嘆,以至于在下課之前交待學生要記得寫作業(yè)的時候,學生們齊齊回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二、涵泳咀嚼
好的文章,經(jīng)得起一讀再讀,而多次的閱讀往往會有更為深刻的領會。能選人語文教材的都是名篇,而這樣的名篇,是需要涵泳咀嚼多次的?!拔谋窘庾x是一種尋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動,是建構文本和自我建構的過程?!辈皇撬械奈谋径紩忻烂畹拈喿x初體驗,在文本解讀這一尋求理解的活動中,獲得建構往往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澤東評價《紅樓夢》時說:“要看五遍才能有發(fā)言權哩?!惫耪Z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p>
《赤壁賦》是值得切磋琢磨的經(jīng)典文本,初讀時往往會被其充滿魅力的語言震撼:“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但是誰都知道,僅僅感受這文字的美是不夠的,甚至于感受文字所描繪的美妙意境也是不夠的,要在反復涵泳中體驗蘇軾的情感變化:樂(于是飲酒樂甚)——悲(蘇子愀然)——樂(客喜而笑),又在細細品讀中感悟蘇軾情感變化的原因;在再三咀嚼中體會蘇軾的樂觀豁達:變——逝者如斯-盈虛者如彼——生老病死;不變——而未嘗往也——而卒莫消長也——代代相傳。
教師在文本解讀中要反復涵泳,咀嚼琢磨。通過多次解讀和作者達到心靈的共鳴,情感的升華。
三、借他山之石
這里說的他山之石,指的是以下幾個方面:通過資料知人論世,了解背景;閱讀他人的評論文章,拓寬思路。
文如其人,這個“人”是指作家,我們解讀文本,離不開對作家的理解。不了解蘇軾被貶黃州,怎么能理解《赤壁賦》里的“水與月”?不了解朱自清身處的社會背景,怎么理解“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不了解毛澤東的政治抱負,怎么理解“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人無完人,且個體的視野、能力往往有局限,教師自己的解讀往往不夠全面甚至還有可能誤讀,閱讀他人的文章能避免這樣的問題。讀一些作者的自傳或者他人寫的傳記,能更好的理解作者進而理解文本;讀一些他人的評論文章,能幫助我們對文本做全面詳細地理解,甚至于給我們提供一些思路,幫助我們想得更深更遠。
四、風雨江山外
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之外,有萬不得已者在。”他說的這萬不得已是“詞心”,在文本解讀中,可以理解為這江山風雨之外的是一種高貴的人文精神,高雅的審美體驗,這樣的境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讀者與文本達到了最深的契合,由此產(chǎn)生的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體驗。
這樣的體驗中,讀者(部分教師)與文本形成同化,創(chuàng)造出了尋常讀者不能理解的新高度。比如韓軍老師在解讀《背影》中讀出了生命無常,在解讀《雷雨》中讀出了神秘力量。這樣的解讀能力,是我們廣大教師追求的目標。
文本解讀是對文本的建構,它讓文本具有開放性和鮮活性,因為有了讀者通過文本和作者的對話,產(chǎn)生了心靈與心靈的碰撞,生命與生命的自然交流,文本的意義便更加凸顯,而教師在讓學生和文本交流之前先和文本進行對話,這一體驗過程使得閱讀教學更為豐滿和真實,也使得閱讀教學更有效。
文本解讀沒有定法,但有常法,“文本解讀活動中的這種主體能動性參與行為,實際上是對文本的具體化和自身情思的對象化,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對自我本性的深化和升華?!闭Z文教師積極參與文本解讀,不僅能在這一解讀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審美愉悅,還能在教學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既有利于身心,又有利于教學,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