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趙慶洪博士1982年畢業(yè)于成都科技大學(現(xiàn)四川大學)高分子化學及物理學專業(yè),隨后考取中國教育部的醫(yī)用高分子出國研究生。于1984年赴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留學深造,師從于國際生物材料界著名專家,現(xiàn)任美國《生物醫(yī)學材料研究刊物》主編安德森教授(Prof. Anderson),先后在1987和1992年取得高分子生物材料碩士與博士學位。1992年進入世界最大醫(yī)療器械公司之一,美敦力公司(Medtronic)任高級科學家,主要從事高分子生物材料與醫(yī)療器械的性能測試和研究工作。1997至2006先后轉入幾家中小型企業(yè)從事生物制品和醫(yī)療器械新產品的研究開發(fā)工作,范圍包括以生物膠原和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工血管、人體軟組織和骨修補材料、人工心臟輔助器、以及生物降解材料。2006至2012就職于雅培公司(Abbott Vascular),主要負責外周血管支架研發(fā)的前臨床研究,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約六篇。2013年回國加盟北京阿邁特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并擔任首席科學官,致力于公司初期創(chuàng)建,研究和開發(fā)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的高新技術產品。曾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
六歲,成都,生動的童年
1962年,五月的成都,繁花似錦,春意盎然,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來到人間。慶祝一個火紅的年月,體現(xiàn)在了他的名字里。
五十年后,趙慶洪成為北京中關村組織的《俊采星馳》優(yōu)選者而接受記者采訪時,這位在 中國醫(yī)療器械行業(yè)里響當當?shù)娜宋?,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依然還禁不住神情生動,色彩飛揚。
父親是建筑工程師,母親是化學老師。四個孩子中做為排行最小的老幺,趙慶洪的童年是豐富的,生動的,也是任性的!
趙慶洪六歲上學,在班里年齡最小。自然也就不懂得關系事故人際交往,又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同學們都不好好讀書,年幼的他雖然也是哪里熱鬧就想往哪里跑,但母親有嚴格的訓令:“該念的書必須要念!”因此,在貪玩之余,也得老老實實地完成母親規(guī)定的讀書計劃。
小學畢業(yè)時,文革接近尾聲,人們開始把注意辦轉移到學習上來,幾場考試下來,老師們發(fā)現(xiàn),年齡最小的趙慶洪,居然成績最好,每門功課都是優(yōu)秀。這自然引起班主任老師的特別喜愛。
趙慶洪說:“我們那時候初中和高中連在一起上,高中只上兩年,班主任老師也是同一個人,她叫王成忠,因為我學習好,年齡又小,所以非常喜歡我!”
“怎么個喜歡法?”
“上課時,有時候做小動作,不專心聽講,王老師就找我談話,她不忍心批評我,她會說,慶洪啊,你不能因為學習好就不守紀律,學習好是智商,守紀律是人品,只有兩者都優(yōu)秀,你才能成為有用的人喲。”
從趙慶洪對童年的回憶里,記者不難品出,與其說他深刻記住了初中高中的班主任老師,不如說他記住了老師的這句話:“智商和人品都優(yōu)秀,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母親,化學,元素周期表
上初中以后,趙慶洪開始接觸化學。母親是大學的化學教師,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課外輔導員,母親對趙慶洪的教育方式是溫柔的,但在學習的內容上,往往又是嚴厲的,比如化學方程式和元素周期表,母親說:“必須要背!沒有任何理由。不僅要背熟,還要把它理解透,讓這些知識作為一種記憶,深深地印烙在血脈里!只有這些元素在你的血脈里流通起來,你才能在化學上有所建樹!”
母親不僅從理論上引導趙慶洪,同時也從行動上為兒子做出榜樣。母親在大學里教有機化學,于是她把整本教材里的有機化學相關的連串反應全部寫在一張紙上,給她的學生們講解。
在趙慶洪的印象里,那張紙很大,好像掛滿了黑板,像一面墻!那張紙,讓人刻骨銘心,成為他后來做人做事的一個座標,一面鏡子。因為,它不僅是母親嚴謹細致的教學態(tài)度,也是母親留在他心中,做人做事的典范和榜樣!同時還是趙慶洪一生從事高分子化學研究的精神力量!
十六歲高中畢業(yè)上大學,父母擔心趙慶洪年齡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于是建議他就近上了成都科技大學。
也許是冥冥之中有天意,也許是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在那個年代,人們對英語的學習,普遍還不夠重視,而趙慶洪卻很早就進入對英語的學習!這份“戰(zhàn)略眼光”并非有什么特異功能,或“與常人不同”,其實仍然來源于母親的指引。
早在初高中時,當?shù)亻_設了一個英語廣播,主講人是一位姓沈的老師,這位沈老師是母親的熟人,因此,母親叫趙慶洪堅持聽沈老師的英語節(jié)目,這一聽就聽了五年,五年里,趙慶洪從呀呀學語到熟練聽說,高中畢業(yè)時已經能用英語與外國人聊天談地了。
進入大學后,因為英語好,趙慶洪被選入英語快班,快班的學習,他的英語水平更加突飛猛進,這為他大學畢業(yè)出國留學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大學四年,趙慶洪除打開了更加遼闊的化學視界,同時在英語上也比別人有了更加超前的認識和學習。也許正是如此,才奠定了趙慶洪一生在專業(yè)上的成就。
三十年,美國,醫(yī)用高分子
1982年,趙慶洪大學畢業(yè),考取成為第一批國家公派的出國研究生,被派往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留學深造,師從于國際生物材料界著名專家,現(xiàn)任美國《生物醫(yī)學材料研究刊物》主編安德森(Anderson)教授,先后在1987和1992年取得高分子生物材料碩士與博士學位。八年,從碩士到博士,趙慶洪在高分子材料的世界里遨游和檢視,進行著充分的理論儲備。
和許多海外留學生一樣,遠在萬里之外大洋彼岸的趙慶洪,一面求學,一面忍耐著日日夜夜的思鄉(xiāng)之痛,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趙慶洪,在異國他鄉(xiāng),學會了做飯,學會了自理,學會了生活中所有必備的生存法則。祖國、家庭、親人,這些以前從未細想的事物,在遙不可及的地方,突然變得如此的真實和親切,如此地讓人牽腸掛肚。
對于故土的思念,趙慶洪說:“我特別喜歡一首歌,《草原之夜》”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
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
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
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
一首歌,一份孤獨和寂寞,人在遠方,情歸故里。
博士畢業(yè)后,趙慶洪對自己的專業(yè)進行調整,由理論研究向實踐運用轉型,而這種轉型,必須要深入到產品生產一線。
1992年,趙慶洪進入世界最大醫(yī)療器械公司之一,美敦力公司(Medtronic),任高級科學家,主要從事心臟起搏器中高分子生物材料的性能測試和研究工作。2001年,隨工作更換,遷居到高科技產業(yè)發(fā)達并且華人居住密集的加利福尼亞州硅谷地區(qū)。2006就職于雅培公司(Abbott Vascular),主要負責周邊血管支架研發(fā)的前臨床研究。工作之余,趙慶洪喜歡鍛煉身體,踢足球,也經常帶著家人一起去加州的海邊賞風景。
歸來,北京,一個故國夢
2013年,早已加入美籍的趙慶洪離開舒適的美國生活和妻子兒女,踏入海歸行列。選擇回國,不僅僅是因為尋找理想的歸宿,更重要的,是基于他長期的研發(fā)經驗和水平和對行業(yè)的深刻了解,明白從心臟支架到外周血管支架,對于普通的中國患者來說,昂貴的費用令人望而生畏。心血管疾病患者卻又逐年呈上升趨勢,中國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的同胞們,應該,也理所當然地應該享受到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帶來的健康和快樂!研發(fā)生產可吸收的血管支架,采用3D打印技術降低成本和實現(xiàn)產品多樣化,可以造福于國家和人類。
回國后,趙慶洪加入北京阿邁特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并擔任首席科學家, 致力于公司初期創(chuàng)建,研究和開發(fā)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的高新技術產品。
他主攻的植入醫(yī)療器械,是人體可吸收的血管支架。趙慶洪說:“這種支架放入血管,在發(fā)揮疏通血管的功效后,可以被人體慢慢吸收,對病變進行修復后,使血液在血管里無障礙流淌?!边@種可吸收血管支架,采用3D技術生產,全世界惟此一家,有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受國家專利保護。
國家科技部專門從“支撐計劃”里拿出專項資金贊助這一科研項目,北京市、生命科學園,也都分別對此科研方向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趙慶洪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同時開發(fā)出了3D制造生產的生物可吸收冠脈支架和外周支架,進行了多項的研發(fā)成果,并提交了至少5項發(fā)明專利申請。
2014年,趙慶洪入選第十批北京市“海聚工程”、被聘任為北京市特聘專家,“中關村十大海歸新星”等。
信仰,向善,福音在人間遠播
人類前行的動力,一方面來自于物質,一方面來自于精神,在探求趙慶洪的人生道路時,精神力量在他選擇人生方向時也成為重要的依據(jù)和推力。
在美國,趙慶洪成了一名基督徒。就在他是否應該回國而猶豫不決時,一天他偶然收到一個電子郵件,這郵件上有一段話,是馬太福音第七章的一句:“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讀到這段話,趙慶洪突然感覺到一縷陽光透進他的靈魂,照耀著他的前路。這段圣經上的話,為他打開了回國之門的心靈理由。有幾次在產品的研發(fā)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困惑不解的時候,趙慶洪就靜下心來仰望禱告,求上帝的智慧啟示,于是忽然得到靈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信仰與向善,成為趙慶洪搞心血管科研的原始動力,他的成果,對那些心血管病患者來說,無疑是最美妙的福音。
記者手記:
趙慶洪先生是一個很謙遜低調的人,他的身上具有中國知識分子典型的儒雅品質,整個采訪過程,他從不說自己的成績,但是,記者從其他資料里了解到,趙慶洪2014年入選第十批北京市“海聚人才”、北京市海外高層次人才,被聘任為北京市特聘專家。帶領完成研發(fā)進展及成果有:優(yōu)化改進了三維快速支架制造系統(tǒng);創(chuàng)立了獨特的3D制造全降解聚合物支架的工藝流程和技術。進行了生物可吸收聚合物血管支架的生物力學構型優(yōu)化設計、物理、化學及力學性能測試,以及一系列動物實驗。正如采訪稿最后那句話,“他的研究成果,對那些心血管病患者來說,無疑是最美妙的福音。”而他本人,何嘗又不是中國人生命健康的福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