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若干石拱隧道,穿梭過綿延不盡的青山梯田,在貴州省東南部的某地,廈蓉高速公路、貴廣快速鐵路和凱里至羊甲高速公路、321國道均穿境而過,作為貴州、遵義、銅仁地區(qū)出海的重要通道和黔東南的重要交通樞紐,這里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就是丹寨縣,集苗、侗、水、布依、彝等少數(shù)民族于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和國家生態(tài)建設重點縣。
丹寨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境內(nèi)資源豐富,河溪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生長茂盛且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達66.3%。由于地理位置獨特,縣內(nèi)四季均可尋找云海,被名人墨客譽為“康養(yǎng)福地,云上丹寨”。
丹寨生態(tài)資源豐富,境內(nèi)峰巒疊嶂,河谷深切,彩色溶洞群星羅棋布,堪稱山的世界,樹的海洋,洞的王國。貓鼻嶺省級森林公園、山羊界林區(qū)、牛角山自然保護區(qū)等地還保存著大片原始森林。有各種動植物1500余種,素有“物種基因庫”之稱。
除卻優(yōu)美的自然資源,丹寨是全國唯一完整保留祭祀蚩尤的“祭尤節(jié)”的地方。蚩尤與炎、黃二帝并稱中華三大始祖,是苗族的祖先。丹寨是歷史上數(shù)支苗族遷徙路線上的居留地,有許多以“尤”為名的地名。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等,是丹寨的著名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丹寨很多鄉(xiāng)鎮(zhèn)特色村寨的民族文化是貴州乃至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中的精品,被譽為“中國蠟染藝術之鄉(xiāng)”“中國錦雞文化之鄉(xiāng)”“中國芒筒蘆笙之鄉(xiāng)”“中國鳥籠之鄉(xiāng)”“中國古法造紙之鄉(xiāng)”。
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丹寨龍泉山至岔河景區(qū)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貓鼻嶺林區(qū)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石橋旅游景區(qū)和蚩尤文化園被列為全省100個重點建設景區(qū)和全國休閑農(nóng)業(yè)與鄉(xiāng)村旅游示范縣。除此之外,萬達集團扶貧投資新建的萬達旅游小鎮(zhèn),使得丹寨形成了“一山”“一城”“兩鎮(zhèn)”“五園”“八寨”的旅游格局。
石橋造紙
石橋位于丹寨縣北部,南皋鄉(xiāng)西部,因一座天然石拱橋連接河兩岸山崖而得名。造紙作坊即在天然石橋50米對面大巖腳石壁下。石壁寬約百米,高約八十米。石壁前傾,能遮避風雨,是一座極好的天然廠房;內(nèi)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紙最好的水力資源。
此外,穿洞也是石橋古法造紙遺址,是當時石橋先人在生產(chǎn)生活條件極為困乏下,利用穿洞能遮風避雨的天然條件在此生產(chǎn)皮紙。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制作工藝具有唐代造紙藝術風格,石橋苗族先民借鑒漢民族的造紙技術,它利用當?shù)刎S富構(gòu)皮、杉根制作白皮紙。石橋手工制造白皮紙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朝。安史之亂后,原居湘鄂的苗人又一次大規(guī)模遷徙,進入貴州,包括造紙在內(nèi)的一些手工藝也被帶進貴州的深山之中。千百年間,很多地方的造紙工藝逐漸失傳,唯有丹寨石橋的傳承始終沒有間斷,只有些許小的技術改進。
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載 :“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苗族歷史上曾長期居住在楚地。楮樹當?shù)亟袠?gòu)皮麻。至今仍是石橋造紙的主要原料?!皹?gòu)皮麻”通過水漚、漿灰、煮料、河漚、地灰蒸、漂洗、選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紙、壓紙、曬紙、揭紙、包裝等十多道工序,生產(chǎn)出白皮紙。石橋紙制品有白皮紙和彩色紙,其中彩色紙可分為云龍紙、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花草紙、麻絲紙等六大系列。
石丹寨萬達小鎮(zhèn)
2017年7月3日,被譽為“云上丹寨,大美非遺”的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萬達小鎮(zhèn)開業(yè),吸引了四方游客的大量關注。
萬達小鎮(zhèn)位于丹寨縣中心,毗鄰風景秀美的東湖。建筑風格具有苗寨特色,是萬達集團扶貧的重大創(chuàng)新項目,內(nèi)含苗族風情商業(yè)街、東湖自然風景區(qū)、濱湖民俗體驗區(qū)三大版塊。步入萬達小鎮(zhèn),苗族風情商業(yè)街內(nèi)的精品酒店、電影院、兒童娛樂、超市等設施一應俱全。此外,依據(jù)當?shù)孛褡逦幕厣O置尤公廣場、苗年廣場、鼓樓廣場、錦雞廣場等四大廣場備受關注,打造了一站式苗族文化旅游體驗。
豐富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原汁原味的地方民俗風情,一直是丹寨萬達小鎮(zhèn)旅游的主體。丹寨7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以及17個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已全部引入小鎮(zhèn),包括石橋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苗族蠟染、芒筒蘆笙祭祀樂等。其中三大斗藝場館(斗牛、斗雞、斗鳥),使游客了解苗族競技文化;特色民族餐飲(卡拉斗雞肉、苗王魚、牛羊癟等),讓游客品鑒丹寨美食特色;三座非遺小院(造紙小院、蠟染小院、鳥籠主題民宿小院等),對丹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進行集中性保護、傳承和弘揚。
龍泉山
龍泉山又名尤公山,佛教道教名山,距離縣城1.5公里。當?shù)厝讼鄠鳛轵坑然?,在縣城東面和北面,遠遠望去,龍泉山如沉睡的老人,是苗族人民祭祀先祖蚩尤的重要場所。龍泉山自古以來就是旅游勝地,進入九十年代后,仿佛萬物爭艷,杜鵑以其最強的生命力蜂擁至峰頂,占領了最耀眼的主峰,然后向下漫延,漫山遍野,萬頃花潮,蔚為壯觀?;ㄆ谌缂s,映紅半邊天,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立體山景植物畫卷。遠看似一團火,近看鮮美嬌艷,令人心往神醉,是旅游休閑的好去處。
丹寨蠟染
丹寨蠟染被稱為“東方第一染”,歷史可追溯到遠古的丹寨縣苗族、水族婦女制作的蠟染制品,大多取材于大自然的花卉、蟲鳥、魚蝦和民族的圖騰龍、鳳等,造型夸張,極富想象力,廣泛用于壁掛、窗簾、桌布、背包、服飾等,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性,是收藏和饋贈親友的好禮品。排莫村苗族,是至今保存完整的鳥圖騰部落,依然保持著制作蠟染工藝的傳統(tǒng)習俗。丹寨蠟染被認為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苗族百鳥衣
“百鳥衣”淵源可以追溯到苗族遠古時期,百鳥衣藝術與苗族古代鳥圖騰有關,做工需三到五年。百鳥衣整件衣服用絲線繡著五顏六色各種造型鳥圖案組成,女裝為前后幾幅條帶的“鳥龍”組成。男裝為牛龍或蛇龍等圖案組成,衣腳排列一束束鳥的羽毛。百鳥衣服飾圖案豐富,原始古樸,色彩以綠緞為底,桔紅、黑、淺黃和白色花飾為基調(diào),是苗裝中的精品。該服飾一般在祭祖大典——鼓藏節(jié)上為儀仗隊的蘆笙手穿著用服,后來在年節(jié)或其他慶典中亦使用,被列入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卡拉鳥籠
鳥籠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為原材料,堅固耐用而且不變形,制作精巧,集編制、雕刻、蠟染、刺繡、書法、繪畫等藝術于一體,深受人們喜愛。卡拉村主要以種養(yǎng)殖業(yè)及傳統(tǒng)的鳥籠編織為主,被譽為中國“鳥籠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丹寨糍粑
糍粑是丹寨百姓過年時必須制作的美食,糍粑是將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脹了,就裝到專用的蒸飯器具——甑里去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把打好的糍粑從石臼中取出,放在事先鋪好一層黃豆粉的簸箕里,在這里進行最后的加工。在手上黏蜂蠟或茶油,從糍粑上取下一小塊,搓成坨,然后壓扁,包上紅豆、黃豆粉、芝麻、引子也就是蘇麻等佐料,一個熱乎乎的糍粑團就做好了。一口咬下去,實在是讓人胃口大開,停不下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