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臨臺江、劍河、榕江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以苗族為主的民族風情濃郁、古樸典雅,富有極其深遠的文化內涵。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qū)”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xiāng)”稱號。
雷山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雷公山,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朗德上寨,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戶苗寨……雷山集優(yōu)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古樸的民族風情于一體,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
雷公山是苗嶺的主峰,地處雷山、臺江、劍河、榕江四縣之間,十多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環(huán)伺四周。雷公山是清水江和都柳江水系主要支流的發(fā)源地。雷公山無山不綠,有水皆清,森林覆蓋率高達90.7%以上,在已知的1390種植物中,被列為國家瀕危、珍稀植物有20種,如禿杉、紅豆杉、種萼木、銀杏、鵝掌秋、馬尾樹、櫸木、楠木等,還有黑熊、獼猴、林麝、大鯢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500多種動物,是我國中亞熱帶一個極為珍貴的物種基因庫。
居住在雷公山周邊的苗族侗族先民是大地的雕刻者,他們在雷公山的山坡上造就了層層疊疊的梯田景觀和鱗次櫛比的吊腳樓。雷公山中心山高林密,交通閉塞,數(shù)千年未受到外族文化的影響,使多支系的苗族古文化得以一脈相承下來,在信息和交通都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原生的苗族古風古俗依然在數(shù)百個苗族村寨中傳承著。或許正是有此原因,千百年來,苗族視雷公山為母親山。
雷公山下的雷山縣,是苗族歷史上歷次大遷徙的主要集結地。雷山縣以苗族為主的民族風情濃郁,古樸典雅,富有極其深遠的文化內涵,被譽為苗族的文化中心。雷山縣的苗族建設、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仍保留著傳統(tǒng)、古老、原汁原味的豐富文化內涵,是活生生的“苗族歷史文化教科書”。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腳樓獨具特色。三大舞(銅鼓舞、木鼓舞、蘆笙舞)、三大歌(苗飛歌、別福歌、游方歌)、三大節(jié)(爬坡節(jié)、吃新節(jié)、鼓藏節(jié))、三大賽(斗牛、斗雞、斗鳥)、三大傳統(tǒng)手工藝(銀飾、蠟染、刺繡)……唐代發(fā)型、宋時服飾、明清建筑、魏晉遺風,讓人盡能領略一部濃縮的中國農耕文明發(fā)展史。
雷山苗族鼓藏節(jié)
在雷山苗族節(jié)日中,鼓藏節(jié)(也叫鼓社節(jié)或祭鼓節(jié)),規(guī)模最為隆重,內涵最為豐厚。關于鼓藏節(jié)的起源,據(jù)傳說,苗家的鼓藏節(jié)在很古很古的時候,由苗族的祖先姜央公祭祀其母親“妹榜妹留”(蝴蝶媽媽)興起的。相傳自從姜央公姜央奶成家育子以后,年年風調雨順,歲歲谷米滿倉。但后來有兩年連續(xù)天下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為了弄清原因,姜央請來巫師。巫師說,是因為姜央的大崽沒有把水牯牛管好,有幾回踩到蝴蝶媽媽的墳上,使老太太生氣,要求姜央過年時殺頭水牯牛孝敬她,姜央只好遵令行事。第二年,果然風調雨順,又有好收成。從那時起,苗族先民們便興起了年年祭祖。
幾年后,姜央和兒孫們從古人用空心木制作棺材安葬死者受到啟發(fā),結合經常遷徙和祭祀的要求,根據(jù)蝴蝶媽媽是從楓香樹心生出來的,便挖空楓木心制成圓柱形木鼓,象征她老人家靈魂的居所,兩頭或一頭蒙上獸皮,繃緊后用竹釘釘牢。人們便稱此鼓為祖宗鼓,即為祖靈棲息之地。祖宗鼓是不能隨便敲擊的圣器,除非到了祭祖節(jié),要喚醒祖靈與子孫同樂時,才能敲擊,完畢還要將它送回專門珍藏的山洞。由于長期放在野外,極易損壞,故幾乎每過幾年都要重新制作。因為鼓藏節(jié)有喚鼓、換鼓、祭祀、藏鼓等儀式過程,故稱為鼓藏節(jié)。由于是以一個鼓社為單位舉辦的,故又稱為鼓社節(jié)。又因是祭祀列祖列宗、頌揚祖先的業(yè)績又有祭祖節(jié)之稱。
后來,苗族先民為祭祀姜央公姜央奶又特地制作了另一種木鼓——子孫鼓,企盼氏族部落人丁興旺,平安發(fā)達。此鼓還可供人們過年或過鼓藏節(jié)時擊鼓跳舞作樂,既娛祖先又娛自己。祭祀和作樂完畢后,可珍藏于房舍中,因而除火災、戰(zhàn)爭等原因外,可用百余年后才需制新代舊。人們從經驗中認識到,要過好鼓藏節(jié),還得由民主選出的鼓藏頭和助手來組織才行。
大概因為年年祭祖并慶賀豐收,舉行醒鼓、起鼓、立鼓(轉鼓)、祭鼓、送鼓、藏鼓諸多儀式太繁瑣了的緣故,鼓藏節(jié)慢慢地改成一年一小祭(苗年),若干年(3、5、7、13、25年,現(xiàn)雷山為13虛年)一大祭(鼓藏節(jié)),并傳承至今。
雷公山
苗嶺之巔,位于雷山縣城東部,是苗嶺山脈的主峰,被譽為神奇瑰麗的天然氧吧。其是苗族人的圣山,也是清水江、都柳江的分水嶺。有原始森林71.7萬畝,已知的動植物2100多種,被科學家看作是“物種的基因庫”。雷公山不但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國家級森林公園,而且是人類寶貴的自然遺產和中華民族的絢麗瑰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當今人類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tài)文化凈地,是人類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理想王國,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勝地之一”。史載,毛主席長征過境時,在馬背上作詩《十六字令》: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翻江倒海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毛主席這首詩給本來就神奇的雷公山增添了更神秘的光彩。
西江千戶苗寨
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每年的苗年節(jié)、吃新節(jié)、十三年一次的牯藏節(jié)等均名揚四海。西江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tài)”文化完整的地方,被看作是苗族的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fā)展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大看臺。
西江苗族是黔東南苗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黔東南的重要代表之一?,F(xiàn)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擁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蘊,苗族建筑、服飾、銀飾、語言、飲食、傳統(tǒng)習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較好。
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斗式歇山頂結構。西江苗族吊腳樓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筑,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網(wǎng)絡體系,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tǒng)一,相得益彰,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朗德上寨
雷山郎德上寨是一個苗族村寨,距凱里市區(qū)29公里,距縣政府雷山7公里,是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游的重點村寨之一。這是一個有百戶人家的苗族村寨。
郎德上寨系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糾”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屬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征,所以又稱為“長裙苗”。郎德鎮(zhèn)內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xiāng)”“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和“蘆笙之鄉(xiāng)”。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南苗寨
獨南是錦雞苗族兒女生活的地方,原名叫同南,官方命名為“獨南村”,而在神話傳說和古歌巫辭中的名字為臥河略,意為云海蒼茫的地方。人類在此活動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獨南苗寨位于貴州省雷山縣西南邊緣,地處雷公山南麓,與丹寨縣接壤,全村轄黨古、作谷、同南三個自然寨,共九個村民組。
錦雞舞是這里最重要的蘆笙舞蹈。民風淳樸,外界人士涉足較少,是黔東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tài)文化凈地之一,是人類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理想王國。中國當代苗族作家、知名記者南往耶說:“獨南苗寨,這是蚩尤最后歇息的圣土。”
折疊古瓢舞
古瓢舞是以瓢琴為伴奏的一種舞蹈,在雷山達地鄉(xiāng)也蒙、背略、達勒等地苗寨逢年過節(jié)都跳這種舞蹈。古瓢舞與蘆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轉一圈循環(huán)有序,所以,可同時拉古瓢琴、吹蘆笙在同一蘆笙場上翩翩起舞,緩緩趨步向前,舞姿優(yōu)美,發(fā)人生情。簡單而純樸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于苗民久遠的歷史生活,其文化底蘊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深厚信息。
銅鼓舞
銅鼓舞是敲擊銅鼓時踩著鼓點節(jié)奏跳的舞。銅鼓舞由于苗族支系不一,鼓點不同,其舞姿也各異。”銅鼓舞傳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11種鼓點舞步,新橋村和郎德上寨各有異彩,舞姿經長久積累和創(chuàng)新改進,形成集鼓、跳、聲音、歌于一體,獨具熱烈奔放,古樸、莊重、豁達的特點。
蘆笙舞
蘆笙舞是苗族獨有的民族民間舞蹈。比較常見的是《祝嘎勒》。較其他的苗族地區(qū)來說,雷山蘆笙舞則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蘆笙的傳統(tǒng)習俗,女蘆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節(jié)日不吹蘆笙的禁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優(yōu)美的蘆笙曲,看到歡快的蘆笙舞。早在50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楊炳芳把雷山蘆笙曲吹響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晚會上。
苗族蘆笙
雷山縣苗族居住區(qū)村村有蘆笙,是蘆笙的重要產地。蘆笙種類較多,音質各有區(qū)別,形體大小也各有不同,雷山地區(qū)制作的蘆笙音質純正,外表光潔美觀,極負盛名。蘆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種象征,苗族蘆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詞、曲、舞三者融為一體,保持了苗族歷史文化藝術的原始性、古樸性。蘆笙制作技藝歷來都由師傅親手教授,無文字資料留存,且技藝考究,傳承比較困難。苗族蘆笙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公山野生天麻
雷公山野生天麻是雷山縣的特產。雷公山獨特的氣候,特殊的土壤,所產的野生天麻,其天麻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都非常高,有高麗人參的美譽,產品暢銷海內外。野生天麻不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而且還具有較高的藥膳、保健、滋補和食用價值。其特點是食用方便,味道可口,營養(yǎng)豐富,風味獨特,又可強生健體,抵御風寒,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和近幾年的研究開發(fā),以天麻為主料,加工制作的肉類、禽類、魚類火鍋、砂鍋已成為賓館、酒店、藥膳餐館必備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