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位于黔東南州東南部,北與本省榕江縣為鄰,西與黔南州荔波縣、廣西環(huán)江縣相連,南抵廣西融水縣界,東與本州黎平縣、廣西三江縣相接,素有“黔南門戶、桂北要津”之稱,是貴州通往“兩廣”的南大門,更是貴州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旅游路線上的重點景區(qū)。
從江屬中亞熱帶溫暖類型,年平均氣溫18.4℃,四季如春,氣候宜人。由于從江縣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山地過渡地帶,全縣有大小山峰1615座,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有270座,最高峰為九萬大山元頭界峰,海拔1670米,最低為都柳江出境處,海拔145米,相對高差1535米。全縣地勢以都柳江為橫軸兩翼遞升,都柳江兩冀山勢的遞變輪廓,構(gòu)成了從江縣地形骨架??h內(nèi)都柳江由北向南橫貫全境,眾多的峽谷、峰從、溶洞、神瀑、構(gòu)成了從江縣境復雜多樣的地貌。
勤勞、純樸的各民族人民在歷史的長河中共同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原生態(tài)地域文化,其風格濃郁、獨特,古樸神秘——居住著苗族、侗族、壯族、瑤族、水族等19個少數(shù)民族,各民族均保留著濃郁古樸的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生活習慣,具有原生性、多元性、獨特性、組合性和規(guī)模性等特點。侗族文化的代表村寨有小黃、銀潭、巨洞、龍圖等;苗族文化的代表村寨有岜沙和高吊;瑤族瑤浴文化以斗里為代表;壯族文化以剛邊和雍里為突出。另外,占里為代表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文化,以增沖為代表的鼓樓群、花橋群和居民等建筑文化,更成為從江獨特民族風味文化的代表。
從江有以樹為神的槍手部落——岜沙,其男子身著自織自染自制無領右開衽銅扣青布衣,直筒青布大管褲,剃光的頭頂上留一發(fā)髻,隨身佩有火槍、腰刀,嚴然古代部落武士形象。其迎賓、祭拜、喪葬的風俗都十分罕見和神秘。有1993年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侗歌之鄉(xiāng)”,1996年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的小黃,其獨特的侗族大歌名揚海內(nèi)外,被稱為“清泉閃光之音樂”。小黃侗族大歌幽揚婉轉(zhuǎn),浸人心扉,令人如癡如醉;演唱形式多樣,場面恢弘壯觀,歌聲高中低音層次清晰,如高山流水,起伏跌宕,令人嘆為觀止。有號稱世外桃源中國計生文化第一村占里。它創(chuàng)造了人口文化之最,其神奇令人叫絕。有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增沖鼓樓。有世界上最高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從江鼓樓……眾多的民風民俗為從江這片土地蘊集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使從江這片土地奕奕生輝。從江也正在以自己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多姿多彩的風情,日新月異的變化,向世人展示著自己。
活著的兵馬俑——槍手部落岜沙苗寨
肩扛一把火槍,是岜沙男人的標志。相傳岜沙人是蚩尤的后裔,蚩尤被黃帝打敗后,帶著部落向西南遷徙,而岜沙人的祖先就是大遷徙的先頭部隊。為了抵抗長期的外部侵略和西南深山地區(qū)猛獸的襲擊,也為了讓婦女和孩子的生活得到保障,子孫的后代得以延續(xù),這個部落對武器的渴望超越了其他種族,直至現(xiàn)在。而今,槍支早已失去了它原有意義,但它卻成為了岜沙人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圖騰,岜沙苗寨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后一個槍手部落”。
拾青石板路而上,岜沙苗寨大門映入眼簾。站立在寨子門口,迎接我們的不是香醇的米酒,也不是悠遠的苗歌,更不是歡暢的民族舞蹈,而是數(shù)十把火槍朝天鳴放——岜沙人以鳴槍向賓客表示最高禮節(jié)。據(jù)了解,岜沙人的火槍,不上子彈,每個岜沙男人的腰間都挎有一個裝火藥的牛角和裝鐵砂的葫蘆,火炮就裝在包里,用火炮點火,槍便可以鳴放。岜沙人火槍的“鳴放”功能,凡重大節(jié)日慶典,岜沙人都會用它朝天空放。鳴火槍的巨響能直入人心,那莊重熱烈的氣氛遠不是鑼鼓鞭炮之類所能及。岜沙人也就是這樣在自己的這片古樸寧靜之所,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承襲著生命,成為外人探尋的一處神秘之地。
岜沙人還被譽為是“活著的兵馬俑”——岜沙男人不論老少,都保留著留發(fā)髻的習俗。發(fā)髻在岜沙苗語中稱為“戶棍”,是男性裝束中最重要的性別標志,并終身保留這種發(fā)式。據(jù)說,頭上四周的頭發(fā)長了就得剃掉,由于之前沒有好的剃發(fā)工具,鐮刀也就成了剃頭利器。相傳,這種裝束是從蚩尤老祖時代傳下來的,也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男性發(fā)式。
“鐮刀剃頭”是岜沙男子獨特的成人禮,苗語稱之為“達給”。依照岜沙的傳統(tǒng),男孩從出生那天起,不能隨便洗頭、梳頭,更不能隨便剃發(fā)、剪發(fā),到十五六歲成人禮時,用一把鐮刀把一頭長發(fā)統(tǒng)統(tǒng)剃去,只留下中央的一撮并梳成高高的發(fā)髻。岜沙人以頭象征高山,頭頂?shù)陌l(fā)髻便是山上的樹木,把雜草除掉保留下茂盛的樹木,祈愿族人茁壯成長?!皯艄鳌钡奶瓿桑瑯酥局粋€男孩到男人的轉(zhuǎn)變。
資料記載,在黔東南一代的山區(qū),上個世紀末,留有這種“戶棍”發(fā)髻的苗人在榕江擺貝一代的老人中還偶能見到。如今,現(xiàn)代化的浪潮早已把年輕一代改變,唯有岜沙人保留著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習俗。最早們描述苗族先民發(fā)式的《淮南子》中有記載,說明苗族先民有把頭發(fā)盤于頂?shù)娘L俗,以至于西方游客把岜沙男子稱為“活著的兵馬俑”,國內(nèi)則稱為“最后的部落”。
岜沙苗寨
岜沙,是苗語中草木繁多的意思,這個村寨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北約5公里,是一個純苗族村寨,全村至今還保留有濃郁的古代遺風和古老的生產(chǎn)方式。世居于此的苗家人一直保存著古老的生活習俗,發(fā)髻、火槍和古樹是這里的“三大寶”。在這里,你可以領略到悠久的歷史沉淀,原始神秘的民俗,淳厚樸實的民風和絢麗的民間文化。岜沙苗寨由五個自然村寨組成,被譽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占 里
占里村位于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xiāng),距縣城約25公里,全村現(xiàn)有180戶8個村民小組722人。寨子坐落在深山密林中,是一個植被良好、風情濃郁的魅力侗寨。寨子雖不大,但這里的人們卻創(chuàng)造了一項令世人驚訝的紀錄:解放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為零,被譽為“中國人口文化第一村”。
岜扒侗寨
岜扒侗寨位于從江縣高增侗寨和小黃侗寨之間,距高增鄉(xiāng)政府駐地9公里,由巖寨和平寨兩個自然寨組成,全村共6個村民小組240戶1170人,是侗族聚居地。岜扒村青山環(huán)繞, 綠樹成蔭。但就在距村外百米的山頭上兀突起高達數(shù)十丈的一巨大石灰石,呈灰白色,成為岜扒村重要標志和最佳景觀之一。岜扒村民間文化內(nèi)容豐富多彩,當?shù)囟弊迦员A糁旰玫拿褡宸椇蜕盍曀祝褡屣L情濃郁。除有侗族大歌、情歌對唱、激情蘆笙舞,還有神奇獨特的招龍儀式等等。
增沖侗寨
增沖建寨已有600多年歷史,“增沖”為漢語地名,原稱“正通”,有“通掃地方的富足之地”之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增沖村民受自給自足自然經(jīng)濟的作用,他們很好的繼承、保存和發(fā)展了自成體系的民族文化,代代相傳,并不斷豐富其內(nèi)容,成就了一個保存完整的侗族“原生態(tài)”文化地。這里的建筑文化、生態(tài)文化、農(nóng)耕文化、服飾文化原汁原味,古樸深厚,相互影響而又自成一家。增沖村現(xiàn)存主要景觀有增沖鼓樓、風雨橋、民居建筑、古石板巷道、古井、古墓等。
加榜梯田
加榜梯田位于從江縣西部加榜鄉(xiāng)東北,是苗族寨子世代耕耘的杰作。梯田從加車河谷繞著山梁向上攀升,像一座“天梯”連接著天地間,梯帶高低落差近千米。苗族的稻田都是依山而建,隨山勢地形而變。加榜獨特的地形決定了這里的梯田最大不過一畝,最小僅有簸箕大小。無論從線條,還是整體形態(tài)來看,加榜梯田都集天下梯田之精華。它比云南元陽梯田更加秀麗,比廣西龍勝梯田更加壯觀,極具魅力。特別是那梯田間的山村、小寨與梯田相輝映,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體現(xiàn)出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小黃侗寨
小黃侗寨距離縣城20多千米,是小黃、高黃、新黔三個行政村的統(tǒng)稱。小黃是侗族地區(qū)遠近聞名的“侗歌窩”。小黃侗歌在侗語中被稱為“嘎小黃”,意思是“小黃的歌”,足見其自成體系,魅力獨特。當?shù)厝擞幸痪淇陬^語“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侗家人的歷史、祖輩的艱辛均靠歌傳給下一代。侗歌形式多樣,生活、戀愛、勞作等均有歌,而侗族大歌則是所有形式中最高級的一種。在小黃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拉起隊伍唱大歌,歌隊也不用指定誰唱高音誰唱低音,但演唱時他們都可以配合得天衣無縫。小黃侗歌平常的時候只有獨唱、對唱,幾個人的合唱也可以聽到,真正的侗族大歌只有在節(jié)日的時候才能聽到。
高增侗寨
高增村中依舊保持原始的民風,一座高大的鼓樓矗立在寨子的正中央,寨邊則有一座精美的風雨橋。村寨環(huán)境優(yōu)美,一條清澈的小溪由寨旁緩緩流過,花橋、鼓樓、古榕、吊腳樓相映成趣,風景如畫。高增侗寨有四座鼓樓。高的17層重檐,高近30米,較矮的13層,高20余米,相互輝映。鼓樓內(nèi)雕龍畫棟,虬龍盤居,呼之欲出。精美的三頂寨門、古老厚重的戲臺、橫跨于湍急溪流上的花橋、鱗次櫛比的吊腳樓、身著侗裝純樸而熱情的人們、有節(jié)奏的捶布聲……形成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民族風情畫卷,處處顯示出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高增是侗族大歌之鄉(xiāng),同時,其素來有“美女之鄉(xiāng)”的美稱,高增婦女的節(jié)日盛裝,是侗族中最雍容華貴的服飾。
從江鼓樓
目前最宏偉的鼓樓當屬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的從江生態(tài)廣場鼓樓,其中部總層數(shù)為27層,采用的是多柱結(jié)構(gòu)形式。在兩棵古榕樹的掩映下,賦予了更多的神秘感。從江鼓樓結(jié)構(gòu)不用一釘一鉚卯榫而成。整棟樓均采用當?shù)氐纳寄窘ㄔ?,支撐鼓樓?2根柱子頂立,其中樓中四根大柱每根由兩個成人合抱有余。
香豬
這種香豬體軀矮小,頭較直,額部皺紋較少,耳小而薄,略向兩側(cè)平伸或稍下垂。背腰寬而微凹,腹大豐圓觸地,后軀較豐滿。四肢短細,后肢多臥系。該香豬的體型分大、小兩型,分別占30%和70%,7月齡體重分別為32kg和25kg左右。香豬與其他品種的香豬相比,具有“小、香、純、凈”四大特點。因烤乳豬、臘小豬等久已名揚天下,其中烤乳豬是一大名菜。該香豬肉營養(yǎng)豐富,瘦肉中蛋白質(zhì)含量高達81.64%,氨基酸含量達72.79%,是高檔的營養(yǎng)保健食品。
從江椪柑
椪柑被譽為“遠東柑桔之王”。其味酸甜適中,食后味濃甜,花渣爽口,含維生素和胡蘿卜素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可食率高,果皮蠟質(zhì)層厚,光澤明亮,皮松易剝,椪柑樹形高大、緊湊,主枝直立,枝條削尖度小。從江椪柑先后榮獲農(nóng)業(yè)部“部優(yōu)”產(chǎn)品及“93曼谷中國優(yōu)質(zhì)農(nóng)產(chǎn)品博覽會”金獎。
據(jù)《黎平府志》記載:“柑桔黎郡(黎平、榕江、從江)皆有產(chǎn),古州者佳”。府志詩云:“秋過橙樹飽經(jīng)霜,蒼翠叢中點綴黃。向曉桔來舟滿載,香風晴日渡滿江?!?/p>
從江香禾糯
從江香禾糯是黔東南州從江縣的特產(chǎn)。從江香禾糯是從江農(nóng)民經(jīng)長期選育而成的地方特有稻種,米質(zhì)上等,味香,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是很好的保健、滋補食品。香禾糯是從江縣特有的地方品種,具有米質(zhì)優(yōu)良、營養(yǎng)豐富、可食性強、口感香柔、食而不膩等特點,是難得的美味食品,深受從江人民的喜愛。
“一畝稻花十里香,一家蒸飯十家香。”香禾糯是侗族農(nóng)民千百年來利用當?shù)靥厥馑临Y源和氣候環(huán)境栽培選育,并傳承至今的一種特色水稻品系,完全采用稻鴨魚共生模式等自然農(nóng)法和天然有機農(nóng)業(yè)耕作方式栽培,被稱為“糯中之王”。貴州省從江縣歷來以“香禾糯之鄉(xiāng)”著稱,從江香禾糯已入選貴州省名特優(yōu)糧食作物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