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時成分血的合理使,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兩年在我院住院進行輸血的患者100例,隨機進行分組,對照觀察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按照臨床輸血申請單發(fā)放血液成分進行輸血,觀察組按照制定的輸血方案進行輸血。觀察和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輸血后3小時,觀察組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較對照組明顯要短,觀察組的血小板含量也明顯高于對照組,期間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按照患者的血常規(guī)和凝血結果,對其進行計劃性成分輸血,能夠有效提高消化出血道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治療水平。
關鍵詞:上消化道出血;輸血治療;成分血
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上是一種長見的急癥,主要表現為消化道大量的出血,需要進行輸血搶救治療。在對患者進行輸血搶救治療中輸血科不僅需要對患者進行發(fā)放血液,還需要根據患者情況,配和臨床制定合理的輸血計劃,以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本文選取了2015年1月 到2017年1月兩年間我院消化道出血患者輸血治療時成分血合理使用的研究對象,取得了以下成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2年我院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明確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輸血量在2000ml以上。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25-85歲,平均年齡(44.8+11.2)歲,觀察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26-8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上對比無顯著差異,可進行觀察比較。
1.2治療方法
觀察組按照制定的輸血方案進行輸血:在患者輸血前對其血常規(guī)以及凝血進行檢測,觀察失血量在2000ml以上的患者需要及時測量其血常規(guī)及凝血。檢測重點為血紅蛋白,紅細胞占比,血小板含量,凝血酶原時間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觀察組患者輸血按照患者的血常規(guī)及凝血檢測數據輸注其所需要的成份血。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在輸血前1小時和輸血后3小時的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占比,血小板含量,那些沒有時間以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進行檢測。
1.4統(tǒng)計學方法1
對以上收集到的兩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16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示,采用T檢測,對記數資料采用X2檢測,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輸血前1小時和輸血后3小時的血常規(guī)及凝血酶原檢測具體情況如下表。在輸血前1小時,兩組患者血紅蛋白均低,紅細胞占比,血小板含量,凝血酶原時間以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均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3小時,觀察兩組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以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較對照組明顯要短,觀察組的血小板也明顯高與對照組,其間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消化道出血會導致機體的血容量降低,需要得到輸血治療。在4攝氏度保存的全血,其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都基本失去活性無法在輸血過程中起到止血作用,由于人體在急性失血后會進行自我調節(jié),將血液進行重新分部,因此單純對患者進行血容量補充也不需要輸血。因而在人體失血量低于百分之20時,只需要補充晶體液和膠體液,并對消化道出血的原發(fā)病進行積極治療,這樣可以減輕患者因輸血導致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大都伴有較為嚴重的肝病,其機體凝血因子和成降低,且血小板功能異常,對其進行大量液體和血液輸入會導致出現稀釋性血小板較少,或者稀釋性血小板凝雪病,讓患者出血更加嚴重,對患者進行大量輸血無法改善其凝血功能異常。
本組研究在患者輸血前1小時對其血常規(guī)以及凝血進行檢測,然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定輸血方案,分析患者機體需要的血液成分,及時輸入成分血。結果顯示,使用這一方法的治療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以及部分凝血酶原時間較對照組明顯要短,血小板含量也明顯高與對照組,其間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梢娪媱澬暂斎氤煞菅軌蛴行岣呦阑颊叩闹委熜Ч?,提高治療水平。
參考文獻
[1]朱蓉。探討消化道出血患者輸血時成份血的合理使用[J】醫(yī)藥前沿2014(12)
{2}趙旭,急性消化道出血治療中輸血策略選擇與預后研究[D]吉林大學
[3]王淼 成份輸血喜愛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合理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