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中醫(yī)內科患者應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選取的觀察對象為2010年6月-2013年9月以來本院進行治療的50例中醫(yī)內科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5例,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研究組在西藥治療之外,給予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結果: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不良反應跟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yī)內科患者應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活血化瘀;中醫(yī)內科;臨床治療;體會
在臨床上,中醫(yī)內科患者一般為慢性病患者,患者病程長,長期受疾病折磨,生活質量大大下降。這些患者往往是西醫(yī)治療效果不良,轉為中醫(yī)治療或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了中醫(yī)內科患者應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的觀察對象為2010年6月-2013年9月以來本院進行治療的50例中醫(yī)內科患者。同時排除具有嚴重心血管類疾病、精神障礙情況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5例,研究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51-83歲,平均年齡66.7±6.2歲,其中包括偏頭痛患者13例,高血壓患者6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4例,婦科炎癥患者2例;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52-85歲,平均年齡66.1±5.3歲;其中包括偏頭痛患者14例,高血壓患者5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5例,婦科炎癥患者1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方面,統計學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婦科炎癥患者接受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將阿奇霉素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滴注;甲硝唑250ml靜脈滴注,1次/d。偏頭痛患者采用尼莫地平進行治療;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每次40mg。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采用阿昔洛韋、維生素B1和B12治療。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增加活血化瘀法治療,其中,婦科炎癥患者采用紅藤30g、敗醬草30g、蒲公英30g、皂角刺10g、延胡索10g、赤芍10g,加水煎煮服用,每天1次;偏頭痛患者采用當歸、川穹各20g,桃紅、赤芍、紅花、各15g,牛膝、桔梗、枳殼各12g,柴胡10g,甘草6g;用水煎服;1日1劑;1日1次;每次100ml。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采用活血化瘀類中成藥疏血通注射液治療,取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緩慢靜脈滴注,1次/d。
所有患者治療2周為一個療程。
1.3 評價標準
兩組均治療一個療程后,對兩組患者療效進行評價。療效評價標準按照疾病相關療效評價標準執(zhí)行。顯效:患者頭痛癥狀以及伴隨癥狀完全消失且腦電圖、腦血流圖等相關檢查結果均為正常。高血壓患者血壓恢復正常。婦科炎癥患者小腹脹痛、白帶異常、月經紊亂等臨床癥狀消失,雙側附件檢查無壓痛,陰道分泌物減少,B超檢查結果提示盆腔正常,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疼痛完全消失,為顯效;患者頭痛以及伴隨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且腦電圖、腦血流圖等相關檢查結果顯示有明顯好轉,治療后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颊哐獕好黠@下降,婦科炎癥患者臨床癥狀好轉,白帶接近正常,疼痛減輕,B超檢查結果提示盆腔積液減少,附件增粗程度減輕,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疼痛有所緩解,則可判斷為有效;上述癥狀均未有明顯改善或病情有加重跡象則可判斷為無??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統計分析所得的實驗數據,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對比分析
治療后,研究組不良反應跟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中醫(yī)學稱帶狀皰疹為“纏腰火丹”。病程遷延日久,余毒未清,毒邪入絡而致肌筋失于濡養(yǎng),氣滯血瘀不化而致疼痛不休。血化瘀類中成藥疏血通注射液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疏血通注射液是一種中藥注射劑型,主要藥物組成包括水蛭、地龍,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功效。方中水蛭味咸、性平,入肝、膀胱經,主逐惡血瘀血、破血瘕積聚。地龍味咸、性平,入肺、腎、膀胱經,功擅清熱定驚、通絡平喘,二藥合用,共奏行氣化瘀、活血定痛之功效[4]。
偏頭痛在中醫(yī)看來屬于“頭風”范疇,頭是五臟六腑精氣匯聚之處,故不論是外邪入體還是內傷均會通過經血脈絡直接(或間接)影響到頭部,從而誘發(fā)頭痛?;钛龇街兴械漠敋w、川穹、桃仁、牛膝、柴胡、紅花等藥則可達到祛淤止痛、疏肝利氣等作用,從而達到治標治本、氣血暢通、通則不痛的功效[5]。
中醫(yī)學理論中婦科炎癥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歸納于“帶下”等范疇,多因經期、產后胞脈空虛、濕熱外邪侵襲導致濕熱內蘊,郁積胞脈,使臟腑氣血失調、功能失司。沖任受損后經脈不通,而發(fā)下腹脹痛、腰骶酸痛、帶下、月經不調諸癥,治則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為法。方中紅藤功擅活血通絡、敗毒散瘀,敗醬草可清熱解毒、活血行瘀,蒲公英可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皂角刺消腫排膿、活血通絡。延胡索活血利氣、行氣止痛。赤芍涼血消癰、行瘀止痛。諸藥合用可加速盆腔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組織營養(yǎng)狀態(tài),利于炎癥吸收,從而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散結之目的。
經過治療,采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其有效率明顯低于增加活血化瘀方治療的研究組患者,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0%,不良反應均比較輕微。
綜上所述,中醫(yī)內科患者應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潘云超.活血化瘀在中醫(yī)內科臨床的運用價值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2,(7):447-447.
[2] 顧同章.活血化瘀在中醫(yī)內科臨床的運用價值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9):442-443.
[3] 吳紅麗.活血化瘀在中醫(yī)內科臨床的運用價值分析[J].心理醫(yī)生(下半月版),2012,(5):430-431.
[4] 何南.活血化瘀在中醫(yī)內科臨床運用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4,(9):447-447.
[5] 樂春榮.活血化瘀在中醫(yī)內科臨床的運用[J].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3):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