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承載著傳統(tǒng)民俗文化傳承、文化展示和教育研究的重要作用。然而,博物館在館藏展品成列、講解介紹、信息化宣傳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在實地調研和考察的基礎上,結合數百份調查問卷的結果,針對民俗博物館與綜合博物館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為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文化傳承、規(guī)劃決策與信息化發(fā)展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民俗博物館 綜合博物館 對比分析研究 參考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重要場合多次強調要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2017年頒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也提到,“豐富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jié)日習俗……充分發(fā)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群藝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在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作用,利用各種中華歷史名人紀念活動來宣傳教育中華傳統(tǒng)文化?!?/p>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是研究、展示、保護南京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yè)性博物館,館址落戶在甘熙宅第。甘熙宅第,又稱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俗稱“九十九間半”,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其與明孝陵、明城墻并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南京市民俗、非遺“雙博館”位于其中,與甘熙宅第共同見證了南京的老城文化,是南京民俗文化和南京非遺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游價值。
然而,由于諸多原因,甘熙宅第以及特色非凡的“雙博館”,就這樣被堙沒在鬧市之中,鮮為人知。同時,非遺館中部分非遺傳承人的產品因為各種原因而滯銷,他們僅依靠非遺手藝難以維持生計。因此,筆者成立了課題組,將甘熙宅第作為保護古宅、傳承和發(fā)展民俗、非遺文化的典型個案,開展實際調研。調研中,筆者發(fā)現針對民俗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不多,而針對南京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的文獻非常缺失。雖然文獻資料稀缺給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也說明了本研究的必要性。課題組結合實地調研、文獻資料收集、問卷調查、人物訪談以及統(tǒng)計分析等多種調查和研究方法,通過民俗博物館與綜合性博物館的對比分析研究,為甘熙宅第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運營管理、規(guī)劃決策、文化傳承以及信息發(fā)展提供借鑒參考。
二、民俗博物館與綜合博物館對比分析研究
本次調研主要結合了人物訪談、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其中,綜合博物館調查問卷共發(fā)出521份,11份無效,收獲有效問卷510份;南京民俗博物館調查問卷共發(fā)出113份,1份無效,回收有用問卷112份。通過612份有效問卷的回收、統(tǒng)計與整理,筆者針對兩類博物館進行了如下的對比分析研究。
1.基本信息。無論是綜合博物館還是民俗博物館,參與本調研的人群的年齡區(qū)間集中在18-40歲,占比達到83% - 88%,大部分接受調研的人,參觀博物館都是緣于對文化的濃厚興趣,抱著學習和欣賞的態(tài)度去參觀,只有少部分調查者是以娛樂休閑為目的。
參與問卷調查的人群中,無論是綜合博物館還是民俗博物館,職業(yè)分層以學生和上班族居多。對于學生而言,增長見識、走進歷史、學習課外文化知識,參與志愿者實踐,博物館都是很好的選擇。作為周末的休閑娛樂和親子活動,博物館也成了上班族熱衷的地方。
2.博物館知名度與大眾獲得信息的渠道。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綜合性博物館知名度要遠高于小眾的民俗博物館,近41%的人因為聽聞綜合性博物館的名字而去參觀,而超過85%的人都曾參觀過多家綜合性博物館。而民俗博物館則相對冷門,超過60%的受訪者都沒有去過南京民俗博物館,還有18%左右的游客根本都沒有聽說過甘熙宅第。
在互聯網時代下,綜合性博物館的信息化宣傳很到位,微信公眾號的推廣與使用相對比較活躍,大眾的參與度也高。而民俗博物館則相對比較薄弱,通過互聯網和微信等信息化手段了解到民俗博物館的人群比例不足5%,而通過口碑相傳朋友介紹的方式了解博物館信息的人群則超過了80%。公眾號功能不完善,使用戶體驗相對較差,這就使得網絡互動平臺未能發(fā)揮吸引游客前來參觀的作用,從而民俗博物館常常是門可羅雀。
3.對館內展品分布和參觀路線的設計滿意度。對于綜合性博物館,520位受訪者中,僅有1%的人對展品、布局以及參觀路線的設計感到不滿意;而針對民俗博物館的問卷調查中,112位受訪者中就有約10%的游客對此感到不滿意。因為受到甘宅原本古建筑布局的限制,民俗博物館在導覽路線的規(guī)劃和參觀路線的設計上存在諸多問題。此外,在現場游客的隨機采訪中,也發(fā)現游客在參觀游覽民俗博物館時,經常會出現迷路的狀況。游客即使看著宣傳單頁上的導覽圖也無法明確自己的確定位置,因導覽信息不明晰和參觀路線設計的問題導致游覽過程不愉悅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對此,游客的抱怨居多。再者,因為民俗博物館的專業(yè)性和特殊性,其產品資源并不豐富,館藏展品數量本就有限,展品多為展板形式展示,方式單一,并且只有小部分展品可供游客體驗。實地考察和游客訪談中也發(fā)現,展廳經常會出現修繕維護狀態(tài),還有部分未開放區(qū)域,經常使得游客的游覽不得盡興,很是可惜。
4.講解方式。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如何,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博物館工作的優(yōu)劣和事業(yè)的發(fā)展前景。許多事實證明,一個博物館雖然具備優(yōu)越的人品、藏品、建筑、設備和經費等條件,如果其服務理念落后,就很難做出應有的貢獻,使博物館事業(yè)得到應有的發(fā)展。調研結果肯定了人工講解方式的優(yōu)勢,不論是綜合性博物館還是民俗博物館,人工講解和語音導覽器作為傳統(tǒng)的講解方式依然受到游客的認可;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推進,人們開始熱衷并趨于使用手機應用自助講解、微信二維碼即掃即聽等更為便捷講、且免費的講解方式。雖然在館內也看到一些微信二維碼的公示,但大部分都不能正常使用,都處于廢棄的狀態(tài),根本沒能起到游客即時掃碼即時聽到展品講解的作用。對于依靠人工講解為主的民俗博物館而言,這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信息化講解方式亟待改善和優(yōu)化。
通過調研發(fā)現,受訪者之中大約有70%的人會關注博物館內的展品英文介紹。83%的受訪者對于展品是否應該配有對應的英文介紹,其答案也是肯定的。隨著中國與國際社會交流日益頻繁,博物館越來越多的承擔了國際文化交流的重任,博物館從業(yè)人員外語方面的短板,館內展品英文講解詞的缺失,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博物館傳播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關于準確度的調查中,由于綜合博物館的英文介紹相對完善,英文介紹準確度較高,而民俗博物館的英文講解詞則不完善,大部分展品并沒有提供對應的英文介紹,而英文講解詞和展品英文介紹的配備,是博物館對外宣傳,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民俗博物館的發(fā)展非常重要。
5.民俗博物館與綜合博物館的優(yōu)劣勢。南京民俗博物館修建于著名學者、藏書家甘熙宅第舊址上。甘宅恢宏獨特的建筑風格本就自成風景,是歷史的延續(xù),這是許多綜合博物館無法比擬的。與此同時,南京民俗博物館的館藏展品展示了南京民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婚俗和民俗,這也是其他綜合博物館所沒有的。此外,宅內還同時設有南京非遺館,內有多位非遺傳承人在館內現場展示他們的高超技藝,民俗文化與非遺文化的共存,如此具有專業(yè)性和特色的雙博館加古名宅的結合,在國內也極為少見,這也算是民俗博物館的特色和優(yōu)勢之一。然而,民俗博物館的劣勢也很明顯,館內的宣傳資料只有一份單頁,內容過于精簡,展品講解介紹服務不完善,在沒有講解員的情況下,參觀者無法詳細了解民俗博物館的成列展品,只能是走馬觀花。其次,甘熙宅第雖有電視,投影等多媒體設備,但是常年處于關閉狀態(tài),無法給游客提供良好的體驗服務。而場館內除了介紹展板,實物展示,并無法提供給游客更為直觀,新穎,有趣的參觀體驗。劣勢之三是民俗博物館的展品數量有限,而且布局缺乏科學性,秩序性。進一步導致了較差的游客體驗。
作為現代化的綜合性博物館,存在的優(yōu)勢之一是博物館的展品以及其布局,綜合性博物館的展品豐富,布局結構清楚明了。此次,綜合性博物館的建筑設計,例如南京博物院和蘇州博物館都是現代建筑風格,符合當代建筑潮流與美學,吸引大眾。再者,綜合博物館有良好的體驗型設施,與參觀者的互動性更強,參觀者可以更加直觀的了解到展品的名字,內容,以及背后的典故,甚至可以真實的獲得一些體驗。綜合性博物館舉辦的系列主題活動要多于民俗博物館,參觀者的活動體驗豐富。多數綜合性博物館都會推出頗有本館特色的外衍文化產品和紀念品,以此吸引游客,同時也為博物館帶來額外的經濟收入。綜合性博物館最大的劣勢是館內宣傳資料以及英文翻譯的質量良莠不齊,有些館內依舊存在很多的不完善甚至錯誤的英文講解詞,這些宣傳資料以及場館中的英文翻譯非常有必要完善并規(guī)范化。
三、結語
隨著對人類整體文化環(huán)境的關注,民俗博物館得以發(fā)展。博物館在收藏、研究和展示民俗文化遺產方面,具有重大的責任,即是博物館進一步實現其核心價值,又是進一步深化其社會服務的體現?,F在的南京民俗博物館,雖然擁有其特殊性和專業(yè)性優(yōu)勢,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以及可改進的空間。民俗博物館的導覽布局問題,館藏數量稀少,宣傳不到位,以及停車不便捷等問題確實嚴重制約了博物館的發(fā)展以及傳統(tǒng)民俗文化教育和傳承的影響力。在保持其獨特優(yōu)勢的基礎上,應該有效地借鑒綜合博物館的經驗,豐富其館藏藏品、完善宣傳導覽方式、增加紀念品和文化衍生產品的銷售、增加陳列的趣味性、互動性、觀賞性,改善民俗博物館的現狀,充分發(fā)揮其博物館保護文物,傳播文化,傳承歷史,開展社會教育的主要功能。
參考文獻:
[1]鄭孝清,馬麟,楊英.南京市民俗博物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潘彬彬.關于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經營管理的思考[J].新西部 2015 (05).
[3]劉超英.博物館常用英語[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5.
[4]單霽翔.民俗博物館建設與非物質遺產保護[J].民俗研究. 2014(2).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科技團隊項目801050616TK005《互聯網+模式下民俗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