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差等正義的產生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原因,其根源是公共管理制度排斥,而這種排斥又和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由此可見,差等正義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本文將從孕育、產生、擴散以及傳遞四個角度切入,對公共管理視域中差等正義的發(fā)生機制進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關鍵詞:公共管理 差等正義 制度排斥
一、引言
公共管理視域中差等正義產指的是建立在身份和等級基礎上,運用多種標準,違反公共管理證平行和公正性的社會歧視和排斥現(xiàn)象,普遍情況下是由公共管理制度缺乏正義性導致的。在差等正義理念下,人自出生便被規(guī)定等級,在此基礎上各行其是、各司其職。由此可見,差等正義存在十分巨大的危害,會對公共管理的公平性以及政府的合法性造成嚴重的沖擊。當前階段,在我國公共管理中,差等正義的現(xiàn)象仍舊存在著。我國應加強對差等正義發(fā)生機制的研究,從而有針對性采取政策措施消除這一現(xiàn)象。
二、差等正義的孕育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差等正義研究的分析可知,對于結構性非正義而言,導致其產生的核心是文化的錯誤承認。因此,在我國公共管理視域中存在的諸多差等正義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等級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tǒng)的等級思想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等級是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需要。這一類以儒家思想為主。其二,在人們追求平等的過程中無形中體現(xiàn)出了等級。其中以墨子的“兼愛”為代表,這些思想雖然表達了對社會平等的渴求,但是同時也認同了等級思想的合理性,反映出了等級思想的盛行。
中國古代社會等級制度具體表現(xiàn)在文化秩序的等級制,文化秩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單一的支配性制度控制了社會相互作用的所有形式,導致所有成員只能在單一的范圍內行動。雖然很多人對此存在不滿,但是這一制度在整個社會范圍內是被普遍認可的。這對我國現(xiàn)代公共管理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為差等正義的發(fā)生提供了“契機”。
三、差等正義的產生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過,公共管理視域中差等正義產生的根源是公共管理制度的排斥,具體表現(xiàn)為公共政策的負向排斥。目前,學術界對公共政策的定義尚未形成統(tǒng)一,但是無論是在何種定義下,公共政策都涉及到了“目標”和“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兩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須考慮到的社會許多領域的問題,強調了社會公平正義的維護。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排斥現(xiàn)象卻普遍存在著,主要包括正向排斥和負向排斥兩種,在此重點討論負向排斥。負向排斥即是指公共政策將某些社會成員本應擁有的權利和權益排除在外,或是對政策受益者以及收益程度進行區(qū)分,對某些人或是組織本應擁有的價值和行為進行否定、排斥或是遏制。在我國公共管理視域中,導致這種負向排斥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點:首先,因政策制定者的能力不足導致政策缺乏合理性,導致負向排斥。其次,政策制定者處于理性經濟人和部門利益的考慮,有意引發(fā)負向排斥。最后,在利益集團的影響下,為了平衡各階層的關系,制定具備負向排斥特色的公共政策。
在公共管理政策存在負向排斥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和身份差距會被進一步擴大,同時受到文化、社會結構以及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公共政策的負向排斥會引發(fā)制定者更大的自利性,從而導致多個層面差等正義的產生。
四、差等正義的擴散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積累性不平衡的現(xiàn)象變得越來越嚴重,即某一人在某一方面遭受的不平等會積累成其他方面不平等,進而決定此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身份,而公權力及其支配性是這一現(xiàn)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我國當代公共管理中,公權力異化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具體表現(xiàn)背離公權力公共性的本質、違背其合法性的基礎,使用公權力謀取私利,即公共利益的部門化、部門利益的私人化以及私人利益的公共化。公權力的異化對社會正義產生了嚴重的危害,現(xiàn)如今這種異化正呈現(xiàn)出向其他領域擴張的趨勢,經濟、文化、社會領域都可稱為被其支配的領域。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公權力的異化和支配性導致社會不平等的現(xiàn)象日漸嚴重。由于缺乏有效的制衡,公權力正在向其它領域不斷滲透,導致社會資源的分配被公權力所干預,公權力濫用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簡而言之,公權力異化及其支配性是造成社會經濟、政治資源向強勢群體集中的重要原因,最終導致差等正義范圍的持續(xù)擴大,使一個領域的差等正義擴張到另一領域。
五、差等正義的傳遞
在經濟社會中,收入的多寡往往決定著社會地位的等級差異,這是經濟不平等造成的,而經濟地位往往是決定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的關鍵因素。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的,而經濟不平衡進一步推動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從而影響到實質公平。同時經濟不平衡還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和傳遞性,很容易在代際和代內傳遞。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可知,經濟不平等會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從而影響到和諧社會的建設。
目前,我國的經濟不平等正呈現(xiàn)出不斷擴張的趨勢,經濟地位往往與文化和政治層面的特權和優(yōu)勢關聯(lián)起來,使得經濟領域的不平等滲透到其他領域。在此基礎上,政治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巨大差距導致社會出現(xiàn)明顯的階層分化。貧困階層往往很難融入到社會主流文化中,從而形成貧困文化,窮人的身份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合理的承認。在這樣的情況下,窮人就失去了平等發(fā)展的機會。由此可見,經濟不平等會進一步強化差等正義,促進深層次產等正義的產生。換而言之,經濟不平等引發(fā)的差等正義橫向跨領域以及縱向領域的代際擴張正在不斷加速。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公共管理視域中,差等正義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想要從根本上破除差等正義,必須從制度、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入手,制定包容性政策切實的保障人們的權益,最終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謝治菊.公共管理視域中差等正義的根源及消解[J].探索,2015,(0
5):93-98.
[2]謝治菊.論公共管理視域中差等正義的發(fā)生機制[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