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逐步進入社會全面轉型時期,社會道德狀況存在著各種弊病。當然,這是由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造成的,主要是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變革,原有的道德體系受到沖擊,新的道德體系尚未建立,形成道德嬗變。本文主要通過中國社會道德狀況的種種表現(xiàn),使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結合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分析根本原因及其內在邏輯,從而對中國社會的道德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道德嬗變 道德失范 社會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已然進入全新的歷史時期,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促使我們徹底告別了忍饑挨餓,落后挨打的局面。然而,物質方面的富足卻掩蓋不了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國內學者們對于這一問題,紛紛持不同的看法,于是出現(xiàn)了“滑坡論”、“爬坡論”、“代價論”等眾多觀點。那么,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究竟呈現(xiàn)怎樣的趨勢呢?
一、當代中國道德狀況的表現(xiàn)
當前的中國社會,建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礎上,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以及方方面面的改革,決定了當代中國社會道德狀況的復雜性。伴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進程,道德層面的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各樣駭人聽聞的事件比比皆是。就當前道德方面所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而言,我國的社會道德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用缺失。中國目前正處于嚴重的信用危機中,從食物到住房,吃穿住行都存在著假冒偽劣,偷工減料,例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溝油”事件數(shù)不勝數(shù);甚至電視媒體以及名人代言的廣告到處彌漫著欺騙,為謀取個人私利,作為社會公眾人物毫無社會責任感與公德心。這些種種導致人們生活在欺騙與謊言之中變得憂心忡忡。
2.社會公德意識薄弱。近三十年來,我國社會公民的道德感、公德心非常缺乏,所以才出現(xiàn)諸如“小月月事件”這樣駭人聽聞的事件。人們不愿意對陌生人付出關愛,即使是力所能及的幫助,助人為樂的精神已經離我們這個時代遠去。人與人之間的淡漠和疏遠是前所未及的,社會公德意識的淡薄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
3.個人道德與職業(yè)道德淡化。我國現(xiàn)階段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受到了嚴重沖擊,家庭成員之間也不遵循權力與義務的原則。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老人被送進敬老院,或者無人問津;離婚率年年攀升,人們迷失在燈紅酒綠之中。在職業(yè)道德的問題上,很多人沒有職業(yè)操守,他們將群眾賦予的權利,變成自己謀取家族利益的法寶,甚至玩忽職守,草菅人命。
4.理想缺失。追求理想和精神富足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金錢和權勢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人們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現(xiàn)實中,追名逐利,崇尚名牌與奢侈品,關心車子、房子,而唯獨不關心自己干涸的靈魂與空虛的精神世界,完全忽視自己真正的目的,失去主體性意識。
5.信仰危機。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的沖撞,傳統(tǒng)文化受到沖擊,由此也造成了人們的信仰危機。我們中國社會宗教的傳統(tǒng)與歷史由來已久,然而許多人既不具備任何宗教信仰,也不信任作為中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人們早已經把目光從上帝那里轉移到金錢名利上,信仰也已經包含了功利的目的。即使許多宗教機構也染上了商業(yè)氣息。
6.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蔓延。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不追求高尚的名節(jié),不追求精神的富足,只關心金錢和物質,崇拜奢侈品與名牌。對于他們來說,購買商品首當其沖的已經不是基本功用與使用價值,而是借助這些商品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及其財富。
二、當代中國道德趨勢及其評判依據(jù)
我國現(xiàn)階段有很多社會道德敗壞表現(xiàn)。但是,是否我國的道德狀況就呈現(xiàn)出了下滑的趨勢?“道德滑坡論”是否成立呢?我們提出“道德滑坡”、“道德失范”、“道德嬗變”、“ 道德敗壞”這樣的概念來定性、概括中國的道德狀況,有著一定的評判依據(jù),以下主要有三個評判標準:
1.縱向比較,即中國當代的道德狀況與中國古代和近代的道德狀況相比較。馬克思認為,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和上層建筑成分。道德的概念屬于歷史范疇,隨著社會的生產力不斷發(fā)展,但其本身具有“歷史繼承性”,也就是說有些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是無論哪種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都需要的,社會道德在社會的歷史變遷中具備一定的實用性。比如,中國古代所講的“仁義禮智信”和“孝道”等在當代具有實用價值。
2.橫向比較,即中國當代的道德狀況與當代西方乃至世界范圍內普遍的道德狀況相比較。之所以進行橫向比較,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后的這三十年中,中國社會與世界接軌,與西方國家在經濟和科技等諸多方面差距逐漸縮小,從而相互融合。也就是說,在相似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結構以及制度條件下,社會的道德要求具有相似的特點;因此,對于當代的中國社會而言,西方國家的道德狀況具備參考價值。
3.參照當代中國社會的大背景及其內在要求,與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進行比照。談論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就繞不開中國所特有的國情,即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且中國社會的經濟體制由公有制逐漸過渡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因此中國社會本身其就有內在要求,比如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根據(jù)以上的評判依據(jù),我認為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主要呈現(xiàn)為“道德失范”“道德嬗變”的特點。道德嬗變,概括來講,就是原來行之有效的的倫理準則已經失效,而新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還尚未建立起來,出現(xiàn)了道德建設的“斷層”。那么道德何以失范?道德嬗變的根源是什么呢?
三、當代中國道德狀況產生的根源
1.經濟因素。從近代百年歷史來看,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由小農經濟轉變?yōu)槭袌鼋洕?,人們不再滿足于自給自足的生活,也不再遵循三綱五常,反而在不完善的市場經濟中只追求利益;從近三十的社會變化來看,中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yōu)橐越洕ㄔO為中心,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三方面沒有充分實現(xiàn)協(xié)調發(fā)展,人們“一切向錢看”,過分追求物質財富的享受,道德文化素養(yǎng)低下。
2.政治因素。作為國家與政府的代表,政府官員們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然而少數(shù)的政府官員風氣日下,已經忘記初心,喪失信仰,逐漸與工農群眾相脫離,喪失群眾基礎。少數(shù)政府官員們紛紛為自身謀利益,對社會風氣產生惡劣影響。
3.文化因素。五千年以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完善的道德體系,然而近代以來,傳統(tǒng)文化沒有得到良好傳承,出現(xiàn)斷層。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忠義孝悌”以及家族倫理,在現(xiàn)代社會已經逐漸淡化,我們大多數(shù)人生存的目的就是為個人謀取利益,不關心國家,漠視他人。近代以來,西方的文化、思想以及制度方方面面都傳入中國,在中國原有的道德文化遭受破壞的前提下,無疑能夠長驅直入,俘獲一批批的知識分子作為其信徒;另外,在當代,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其大眾化和中國化有待于加快進程。中國的社會大眾,對于馬克思主義,“不了解”“不相信”“不理睬”甚至“不支持”,這樣的局面也急需改善,使馬克思主義早日在人民群眾中間生根發(fā)芽。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小農經濟的發(fā)展常常受到自然條件的約束,物質匱乏,形成了中國社會長期的“饑餓傳統(tǒng)”,因此人們對物質都有很強的占有欲。然而社會法制等外力約束還不健全,因此就出現(xiàn)中飽私囊等現(xiàn)象。
4.公民主體方面。中國社會的公民主體本身也呈現(xiàn)出一些特點:一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較而言,中國社會公民呈現(xiàn)出非理性狀態(tài),人們缺乏對是非榮辱做出明智判斷的精神,容易出現(xiàn)跟風,盲目從眾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的影響以及就業(yè)的需求擴大,傳統(tǒng)的三世同堂和四世同堂家庭越來越少,逐漸分化為核心家庭。因此,相應來說,一些傳統(tǒng)道德觀念已經弱化。
5.信仰方面。中國具有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宗教,但宗教信仰種類上的豐富掩蓋不了中國社會整體缺乏信仰的問題??傮w來說,人們的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功利性的特點。并且,許多人不僅不了解接受馬克思主義,甚至將中國傳統(tǒng)的信條也全部丟棄。整體上來說,少數(shù)的中國人信仰缺失,造成從事實踐活動時,內心毫無敬畏可言。
四、當代中國道德狀況的內在邏輯
目前,現(xiàn)階段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敗壞的局面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其內在邏輯是道德作為上層建筑,與其經濟基礎之間的相互關系所造成的。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是社會生活和社會生產之間相互關系的直接反應。因此每一次大規(guī)模的社會變革都會使道德受到沖擊、發(fā)生變化。中國社會的道德的失范和嬗變最早發(fā)生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那時中國社會發(fā)生巨大的變革,中國社會被迫由小農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然而雖然中國原有的道德體系已經遭到破壞,但它仍然以文化及其他方式進行傳承,而新的道德體系還尚未建立,無法替代原有道德。因此,社會的道德狀況便與其社會經濟結構和其內在要求產生矛盾。當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由小農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之際,原有的道德體系和原則受到沖擊,就必然發(fā)生道德嬗變。
五、關于當代中國道德狀況的幾點建議
不可否認,由于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現(xiàn)階段的中國存在著各種問題與弊病,良莠不齊的傳統(tǒng)文化浮現(xiàn),西方的價值觀念逐漸滲透。中國社會新的完善的道德體系建設迫在眉睫。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道德建設:
1.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我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應當注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注重黨的組織能力和和反腐倡廉建設,提高官員隊伍的職業(yè)素養(yǎng)。我國應當注重公民的文化素養(yǎng)提升,豐富精神追求,使得三種文明協(xié)調一致建設發(fā)展。的發(fā)展有利于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也有利于社會公民整體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
2.完善法制建設依法治國。法制建設可以作為外力約束官員的行為,使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制建設也可以規(guī)范企業(yè)與公民個人的行為,使其依法做事,遵循市場經濟的原則,使市場主體公平交易。法制建設的加強可以從外力方面對社會公民和市場主體的行為加以約束規(guī)范,使之能夠有法可依。
3.加快民主化進程。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絕對的權力就會導致絕對的腐敗。政府的權利需要其他機構以及人民的監(jiān)督。我國的民主化進程加快,有助于加強公民的參與感,同樣可以使政府的決策更加科學化,避免某些官員的獨斷專權,假公濟死等行為,使政府能夠更好地維護人民的利益。
4.弘揚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我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對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很強的適用性,使人們可以用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指導和約束自己,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避免社會道德敗壞的狀況惡化。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去除糟粕,取其精華,傳承傳統(tǒng)優(yōu)秀的道德觀念和傳統(tǒng)習慣。
5.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化。不僅關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生命力,關乎共產黨的生死存亡,更關乎中國社會的公平正義,每一個生命主體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只有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使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和相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才會有更加強勁的生命力。
中國社會的轉型不僅是經濟與政治的轉型,同時也是文化和道德觀念的轉型。這是一個自發(fā)的緩慢的過程,逐漸形成與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的新的道德體系,需要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也需要社會結構作出相應的調整,更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政治文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三者協(xié)調一致發(fā)展,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法律體系的完善,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與中國化,我們將這幾方面同時著手,可以使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逐漸改善。
參考文獻:
[1]杜培.當代中國道德失范及道德嬗變探源[J].甘肅理論學刊,1998,(4):19.
[2]張彬.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問題探因及其對策[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32):6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