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表情在新聞采訪活動中對于了解采訪對象心理動態(tài),信息真實性判斷有著顯著的作用,從而被記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運用。分析了微表情在新聞采訪活動中的作用與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提高微表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運用效果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微表情 新聞采訪 心理動態(tài)
微表情作為一種心理學名詞,是指瞬間閃現(xiàn)的面部表情,能揭示人的真實感情和情緒,人們通過做一些表情把內心感受表達給對方看,在人們做的不同表情之間,或是某個表情里,臉部會“泄露”出其它的信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微表情的相關知識積累,對被采訪者進行觀察,從而輔助新聞采訪的進程與獲得大量有用信息。
一、微表情在新聞采訪活動的作用
傳播學中, 一般將人類使用的符號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大類。 非語言符號是指語言符號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動中能夠發(fā)揮意指作用的其他符號形式。 包括我們所運用的手勢、姿態(tài)、動作、表情、腔調及身體接觸等。微表情作為非語言符號的一種,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對獲取信息起到了極大的輔助作用。
1.傳遞真實信息。記者者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只要是通過語言符號從被采訪者獲取的信息,往往因為被采訪者個人道德素質、社會責任承擔意識與社會扮演角色的不同,從而對信息進行有選擇性的講述,導致信息真實度參差不齊。而微表情作為人們在對外來信息接觸時,一種很難抑制的本能情緒反應,它能揭露人們最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對于這種本能的情緒反應,在采訪的過程中加以合理運用,往往能獲取比語言符號所傳遞出來的更加真實的信息,并對語言符號信息傳遞的信息的真實性加以判斷。
2.了解被采訪者心理活動?!缎侣劜稍L原理與方法》一書中,將被采訪者分為了五類:積極協(xié)作型、一般配合型、無所適從型、消極應付型、抵制抗拒型。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可以通過利用微表情相關手段來了解被采訪者對于采訪活動態(tài)度和心理特點,從而選擇合適的采訪方式,展開采訪活動。而在采訪活動的過程中,記者通過微表情一方面可以對被采訪者的心理活動進行與實時的了解,從而在采訪的過程中拉近與被訪者的關系、降低被采訪者的本能的心理抵抗情緒,實現(xiàn)與采訪對象的思想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對采訪活動過程中的被訪者所傳達出來的信息進行真實性判斷,從而選擇有利于采訪活動的交流方向與進程。
3.有利于形成和諧輕松的氛圍。在現(xiàn)今對于采訪技巧的歸納中,普遍的認為良好的采訪氛圍有利于新聞采訪活動的進行。在新聞采訪活動中,記者通過對采訪對象的表情觀察,利用微表情了解采訪對象的心理動態(tài),從而組織語言促進交流,選擇有利的交流方向形式,形成一個良好的采訪氛圍的。這種對于采訪隊形心理動態(tài)的了解,一方面有利于記者對于什么時候做一個傾聽者,什么時候做一個提問者,什么時候作為一個討論者做出合理的判斷,選擇合適的扮演角色,以達到促進采訪活動的交流氛圍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記者通過了解采訪對象的情緒,站在被訪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被訪者的實際心理需求,從而滿足被訪者的心理需求,從而形成良好的采訪氛圍。
4.提高采寫活動的效率。在采訪活動的進行過程中,被采訪者可能因為對采訪活動本身與采訪過程中所交流內容的抵觸,從而導致采訪難度的的增加、獲取的信息的凌亂不成章法與可信度有待求證。一方面大量零碎信息,極大的增加了后期整理與寫作的難度,影響到相關報道的新聞的真實性與深度;另一方面可信度不高的信息,往往會花費記者大量的事件去求證,影響到相關事件報道的及時性。
在采訪過程中通過對被采訪者微表情的觀察,了解被采訪者的心理動態(tài),可以很好地引導采訪活動的進行,有效的避免因被采訪者的心理活動而導致的信息混亂,使得整個采訪活動與后期整理的效率提升。同時,觀察被采訪者的微表情可以,粗略的判斷信息的可信度,從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后期求證。
二、運用微表情在新聞采訪中面臨的問題
1.微表情識別誤差增加運用難度。因為個人因素,使得不同人在微表情的識別水平高低不齊,導致人們在微表情識別上,會有一定范圍內的誤差。當這樣的識別誤差發(fā)生在新聞采訪中時,一方面極易導致對被訪者心理狀態(tài)、情緒識別的錯誤,使采訪方的向偏離,甚至引起被訪者抵觸乃至憤怒,致使采訪中斷。另一方面,微表情識別誤差本身的不可避免,致使對消息可信度的判斷不能等同于新聞真實。這使得記者在新聞采訪活動真,對于微表情得運用難度提升。
2.采訪對象與環(huán)境影響微表情運用。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并不一定處于平常狀態(tài), 被訪者所處的環(huán)境氛圍往往使得被訪者處于不同的情緒之中,這樣情緒極有可能掩蓋采訪對象在采訪過程中的表情,心理波動與情感表露,使得對于微表情的觀察難以實現(xiàn)。同時外部環(huán)境同時也影響著記者,一方面,諸如惡劣天氣、嘈雜氛圍影響著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的注意力與視線,難以進行微表情的觀察。另一方面,外部環(huán)境可能使得采訪對象,在采訪過程中并不愿意與記者面對面交流,從根本上斷絕了記者對被訪者進行觀察的可能。
三、關于提高微表情使用水平的建議
1.加強微表情的學習與實踐。在新聞采訪活動中微表情的識別的準確性取決于記者在微表情相關表情特征的積累與運用技巧。微表情相關知識的積累需要記者對微表情知識仔細學習,全面而又細致的了解每一個微表情知識在實際交流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完成微表情相關知識的儲備。在運用技巧的鍛煉上,第一,充分利用自己微表情相關知識的貯備,在日常生活的交流與活動中嘗試去運用微表情,提高自己運用的實際水平,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在交流過程中使用微表情相關知識出現(xiàn)的問題,并加以解決。第二,在新聞采訪活動中,有條件的使用微表情加以實踐,逐步增加使用頻次,習慣在采訪活動的進行中使用微表情,提升自己對于微表情使用時機的把握。第三,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有經驗的記者都會下意識的去觀察采訪對象的表情來進行采訪,這本身就是對于微表情的潛意識運用。對于這種采訪活動中得到經驗,用微表情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屬于自己對于微表情運用的體系。
2.與觀察被訪者肢體語言結合運用。微表情在新聞采訪活動中的運用可能因為外界因素的影響,造成微表情識別上的偏差,甚至無法使用,這時候通過觀察采訪對象的肢體語言,是提高微表情識別準確性的重要手段。根據(jù)國外研究者報道,人們在面對面交談時,有聲部分傳遞信息的效果低于35%,而65%交際信號是無聲的。被采訪者在新聞采訪活動中的姿態(tài)、動作等往往也能從側面表現(xiàn)出其心理動態(tài)。觀察肢體語言,一方面可以在對被訪者傳遞的信息,表達的情緒與信息真實性進行雙重的判斷,從而降低微表情在運用出現(xiàn)的識別誤差。另一方面,當微表情因為外界因素的影響無法使用時,觀察肢體語言可以很好的代替微表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作用,從而一定程度上保證記者對于采訪對象心理動態(tài)、信息可靠性判斷的掌握。
參考文獻:
[1]陳亞紅.非語言符號與跨文化交際[J]. 科技信息,2010(03),554-555.
[2]唐家坤.觀其行,辨其言—試談電視新聞采訪中“身體語言”的“觀察”[J]. 當代電視,2002(07),46.
作者簡介:姜宏(1994—)男。民族:漢,新疆烏魯木齊人。本科在讀。邵陽學院中文系2013級新聞學專業(yè)學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學。曾鵬(1986.10—) 男。民族:漢,湖南邵陽人。碩士。現(xiàn)任職于邵陽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