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xiàn)代社會中,法律作為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強有力武器,對如何更好地保護公民隱私權作了相關規(guī)定。與普通公民不同,社會公眾人物的隱私更易勾起人們的刺探興趣,因而遭受損害的程度也更嚴重。針對我國當前法律規(guī)制現(xiàn)狀,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
關鍵詞:隱私權 公眾人物 法律保護
一、隱私權和公眾人物基本內(nèi)容概述
追溯關于隱私權的理論,它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早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的兩位法學家發(fā)表了名為《隱私權》的一篇論文。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許多國家已經(jīng)認識到隱私權屬于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權,應當在法律中予以確認和保護。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首次對公民的私生活以及私人住宅、自由通信等方面予以承認,并通過具體法條作了比較詳細的規(guī)定。此舉普遍被認為是關于隱私權一個十分重要的人權法淵源。時間一直到1974年,美國通過的《隱私權法》第2條也有保護公民隱私權的相關規(guī)定。 我國法學界對公眾人物這一概念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所謂公眾人物,是指那些由公眾性廣為人知、家喻戶曉的人物,政府重要官員是否應列為公眾人物尚存爭議,不過一般也認為其屬于公眾人物。另一種意見認為,凡是在社會中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的人都屬于公眾人物,大致包括:政府公職人員、公益組織領導人、演藝界的明星;著名作家、科學家、知名學者等知名人士。該類社會人物一般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社會地位較高;第二,有重大成就或貢獻;第三,社會名氣很大,受到人們的喜愛或尊敬。另一種意見我們稱為狹義上的公眾人物,有一些學者提出,我國對公眾人物的界定,大致與美國相似,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美國的公共官員這一概念。
二、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特性與保護原則
首先,公眾人物具有公眾興趣性。公眾人物往往因為具有某種吸引人的特質(zhì),非常容易引起公眾的好奇心或獵奇心理,人們常常樂于探究其中隱秘或其私生活。其次,與公共利益相關性。公眾人物所從事的工作或參加的社會活動可能關乎公共利益,對社會公益有一定影響。第三,法律保護的限制性。權利與義務具有一致性,這是一項基本的法律原則,享有的權利越多意味著承擔的義務也越多。公眾人物因有社會知名度,較一般社會民眾具有巨大的社會優(yōu)勢。當然,有利也有弊,既然公眾人物享受了超乎常人的待遇,那么在對其隱私的法律保護上也要適當讓渡出部分權利。正因為公眾人物隱私權具有以上特性,所以對公眾人物隱私權應遵循以下保護原則。第一,關聯(lián)性原則。關聯(lián)性原則是指當社會公眾要求獲知公眾人物某一方面的信息時,這些信息必須與社會公共利益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即要求公布的公眾人物的信息必須與公眾利益相關聯(lián)。第二,不得濫用權力原則。不得濫用權利原則是指任何個人或新聞媒體不得濫用自己的權利,任意窺探公眾人物的個人隱私。第三,不得侵犯公眾人物人格尊嚴原則。不得侵犯公眾人物的人格尊嚴,是指各種新聞媒體采訪報道新聞當事人或熱點事件時,必須以事實為依據(jù),堅守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不得胡編亂造、虛構事實或捏造事實博取大眾眼球。
三、公眾人物隱私權侵權構成要件
在司法實踐中,對屬于隱私權的范圍,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認定:
1.隱私的范圍。(1)對純粹私人信息的侵犯。純粹私人信息往往是指那些與其他人無關,只關乎自己私人方面的信息。(2)侵犯私人空間。私人空間是由個人支配的地方,如自己的公寓、房間、住所,權利人有權禁止他人未經(jīng)允許而闖入。(3)無客觀真實根據(jù)傳揚擴散他人私秘活動信息。
2.違法行為的界定。侵犯隱私權一般以作為的方式為之。具體可概括為以下三種方式:(1)以不法方式收集、保存他人的私密信息;(2)通過追蹤跟拍或偷拍偷錄的方式嚴重影響他人的正常工作生活;(3)以不法方式獲得他人不愿為人所知的某些個人秘密而向他人大肆散播傳揚。
3.損害事實的認定。隱私受到損害是一種事實狀態(tài)。個人希望被保護并不希望被他人知曉的私密信息被擴散和宣揚,為人所知時,我們可以說當事人的隱私已經(jīng)遭到損害了。簡單地說,只要將他人隱私泄露并為外人所知曉,就構成侵害個人隱私的事實。
4.主觀方面的認定。侵害隱私權要求行為人必須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其中主要是故意。
四、我國對公眾人物隱私權法律保護的不足及建議
通觀現(xiàn)行有效的法律,找不到關于隱私權的十分具體的規(guī)定,更沒有把隱私權獨立劃出,列為一項權利去保護。我國現(xiàn)行施行的憲法在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一章中規(guī)定了公民享有平等權、通信自由和秘密權。我國現(xiàn)行民法在民事權利一章中規(guī)定了公民享有名譽權,并在《民通意見》第40條中進一步解釋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宣揚他人隱私的行為,應當認定侵害他人隱私的行為。我國自2010年起開始實施的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的民事權益包括隱私權。由目前正在實行的這些法律條文可知,憲法中的規(guī)定非常模糊和籠統(tǒng),民法中把隱私權包括在名譽權中加以保護,最新的侵權責任法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了隱私權這三個字,只是將它列在民事權益一條中,沒有將隱私權單獨列出予以保護。由上述各種法律規(guī)定可知,我國對隱私權保護首先在立法上就存在缺失和不足,為此,從以下方面提出建議:
第一,從立法上完善對隱私權的相關規(guī)定。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是法官據(jù)以斷案的標準和依據(jù),也是做出法院判決的根據(jù),因此,完善關于隱私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是首要且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第二,設立公民隱私權法律保護的例外。在最新侵權責任法頒布實施以前,我國在憲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均未出現(xiàn)清晰明了的隱私權。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侵害隱私權的事情又屢見不鮮,由于法律中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因而當在實踐中發(fā)生侵害隱私權的事件時,對隱私權的保護必然是有限的和不完善的。我國最新侵權責任法明確規(guī)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隱私權,將隱私權包含在民事權益中,而沒有將隱私權單獨列出來加以保護。由因此,我們首先應當在立法上予以完善,通過立法來加強對公民隱私權的進一步保護。第三,實行政府工作人員基本個人信息公開公示制度。開是監(jiān)督權力的最佳途徑,將權力曝光在大眾面前,通過廣大人民群眾予以有效監(jiān)督。公布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學習經(jīng)歷等必要信息,便于群眾了解其基本情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也利于公眾對政府工作人員進行監(jiān)督,防止以致杜絕各種貪污受賄等不良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劉澤剛.公共場所隱私權的悖論[J].《現(xiàn)代法學》,2008,(5),47.
[2]王利明.公眾人物人格權的限制與保護[J],《中州學刊》,2005,3(2),92.
[3]宋克明.英美新聞法制與管理[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31.
[4]蒙曉陽.論公眾人物隱私權的受限程度[J].求索,2013,(3),184.
[5]魏振瀛.民法[M].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33-634.
[6]徐顯明.人格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66.
作者簡介:王玲玉(1990.05—)女,山東濱州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