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并且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如何在課堂上進行關聯(lián)思維的訓練呢?
運用關聯(lián)思維備課、上課
所謂關聯(lián),是指事物相互之間發(fā)生牽連和影響。關聯(lián)思維是適應學生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質和能力,是一個人成長所必須的核心素養(yǎng)。北京市基礎教育科張志軍主任指出,“要注意把握文章內容的關聯(lián),比如與其他文章的關聯(lián),與本單元文章的關聯(lián)。備課時要用關聯(lián)的思維去思考,先看大,再看小。要打開視野,在基于教學要求的基礎上關注課外資源,讀與教材相關的經典,并把這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習慣在于堅持,突破關鍵期就會覺得這樣做其實很舒適。”
在設計《將相和》一課時,我不但閱讀了文本,閱讀了文本所在單元的其他文章,還閱讀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三十六計》,在網(wǎng)上查閱了相關的歷史資料。如何指導學生準確地評價歷史人物是高段教學的一個重點,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功課。
學習《將相和》一課,學生很容易用本文中的“機智勇敢”來對藺相如進行評價,但這個詞是不足以評價藺相如這樣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宰相的。走進故事情節(jié),透過藺相如的言行感悟其內心,他的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舍身忘死的大勇;他的智也不是小智小慧,而是審時度勢,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大智慧。為此,在學《將相和》之前,我組織學生在實踐活動課上讀相關的《三十六計故事》,不但要理解故事闡釋的道理,還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哪些事就是在運用這些計謀,以便深入理解。有了這樣的鋪墊,學生讀到藺相如說“寶玉有小毛病”時就能體會到這是兵不厭詐;在藺相如以要舉行典禮而暗中派人把寶玉送回趙國時,孩子們說他這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透過藺相如理直氣壯的語言感受到他的足智多謀,并聯(lián)系上文“如果秦王同意拿十五座城換寶玉,我就把璧給他,如果不同意,我一定把寶玉帶回趙國”體會到藺相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大智慧。此時,再結合《史記》原文,感受他為國之尊嚴審時度勢,敢以死相拼的、超凡的勇氣,進而比較“機智勇敢”“足智多謀”“大智大勇”“有勇有謀”這幾個詞,哪個更能體現(xiàn)藺相如的品質,說出理由。此時小結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不僅要抓人物的言行,更要透過言行揣摩人物的內心,放到歷史事件中,用準確貼切的語言評價歷史人物。再走進“負荊請罪”的故事,感受借廉頗形象的襯托,使藺相如的形象逐步豐滿的寫法同時,感受藺相如顧全大局、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尚品質。在結課時我說,在《史記》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鮮活的人物形象,大家可以課下去了解。這樣課內與課外相關聯(lián),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正是在備課中,我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注意到了其間的關聯(lián),并巧妙地取舍,利用好實踐活動課,才會收到如此好的教學效果。
運用關聯(lián)思維進行閱讀
運用關聯(lián)思維備課,只是第一步。最為關鍵的是讓學生也學會這種“聯(lián)想”的閱讀方法。這就需要教師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和強化。學習了《沉香救母》一課,我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動畫片《寶蓮燈》,孩子們帶著問題邊看邊思考:“哪個情節(jié)最感動我?為什么讓我感動?”在匯報中,有的學生說:“最讓我感動的是土地公公,他寧可自己受天庭的處罰也要幫助沉香救出母親。我覺得他非常善良?!薄巴恋毓倪@種行為讓你想到了什么?”我啟發(fā)學生思考?!拔蚁氲搅恕峒簽槿恕?。”“很好,從土地公公的行為聯(lián)想到了一個詞語。誰還聯(lián)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窮人》中桑娜一家,他們也是非常善良的,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死去的西蒙,幫她養(yǎng)活兩個孩子。”轉而我對所有同學說:“聯(lián)想是一種非常好的閱讀方法,它能讓你觸類旁通,讓你學會舉一反三,見微知著。我們要自覺地將聯(lián)想這種方法運用到閱讀去,并養(yǎng)成這樣的好習慣。”在后面的匯報中,有的同學說:“沉香為了救母親歷盡千辛萬苦也在所不惜很讓我感動,他愛媽媽那么深,救媽媽的信念那么堅定。這讓我聯(lián)想到了《為學》中的那個窮和尚,不正是有著要去南海的堅定信念才克服了種種困難嗎?”學以致用,我及時地予以孩子肯定和鼓勵……就在這樣的引導與訓練中,學生也在感受著聯(lián)想這種閱讀方法帶給他們的收獲與喜悅。
在孩子們的讀書筆記上,我也加上了“相關鏈接”這一板塊的內容,目的是讓孩子形成“舉一反三”的關聯(lián)思維模式,養(yǎng)成這樣的思維習慣。有的同學在這個板塊中寫道:讀了朱自清的《背影》以后,我聯(lián)想到了一篇關于父愛的文章《拐彎處的回頭》。還有的想到了相關的名言警句。指引孩子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關聯(lián),養(yǎng)成這樣的思維習慣,是我們的責任。
總之,關聯(lián)思維是教師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提高閱讀教學實效的核心素養(yǎng),在轉變的過程中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適,甚至是痛苦,但長遠考慮,于學生、于自身都是大有裨益的。堅持下去,形成習慣,讓它自然而然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位語文教師的使命!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