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當學生感到要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時,其主動性思維才真正激發(fā)和啟動。學生在挑戰(zhàn)性大問題的背景下,與自己對話、與同伴對話,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承載著串聯(lián)教學內容,乃至整個思維過程,他們相互提問、答疑解惑,在思維的碰撞中把問題越辯越明、越研越透。我組教師以學生的“問”為研究的切入點,以觀察員的角度關注學生怎樣學、如何問,怎樣解決問題,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在學生身上。
“問”的前提是什么
安靜、安全、安心的學習環(huán)境 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暢所欲言,直言“不懂”,基于良好的師生關系,他們圍繞著核心問題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老師的態(tài)度至關重要。我們要從內心真正接受“不懂”的學生,教師的眼神、語氣都直接影響著全體學生對此事的看法和做法。
真思考、會傾聽 我們以學習單的形式開展數(shù)學教學活動,“大問題”的設計要滿足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合理設計基礎性問題和挑戰(zhàn)性問題,如果設計的題目難度過高,基礎弱的學生很難參與,慢慢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如果難度過低,思維活躍的學生也得不到提升,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問題,全員參與。只有這樣學生在完成學習單的過程中與自我對話才會真實地發(fā)生,帶著想法學習、交流,對話才更加有實效,才會促進學生的有效傾聽。
到底“問”什么?
當我們大加贊賞學生“直言不懂”、鼓勵他們不斷追問時,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們在一個個的問題下,逐漸偏離核心問題,這樣的討論不但沒有達成預定教學目標,反而越走越遠,我想這時“出手”刻不容緩,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教學生學會把疑問轉化為有價值的問題。
刨根問底,明白“為什么” 在學習“比例的意義”這一內容時,教師出示主題圖后,學生始終圍繞大問題“上面三幅圖中的國旗的大小不同,尋找國旗里蘊藏的數(shù)學秘密!”進行思考,他們與自己的伙伴交流著想法,產生了共鳴——長與寬的最簡比相等或比值相等,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就叫比例。就在這時,小樂舉起了小手,疑惑地問道:“為什么大家都從長、寬入手分析找比值相等呢?而不是面積還有周長?”看似是一個遠離核心的問題,但是冷靜想想:小樂的問題打破了我們一貫的思維模式——理所應當就是長與寬的關系,而往往研究一個問題時切入點很重要,學生能夠跳出模式反觀切入點的產生,從而明白從“哪”分析,提高綜合分析的能力。
“疑問”轉化為問題,突破知識難點 在合作交流、分享提問中,學生會根據(jù)他人發(fā)言和自己的想法提出不同的問題,教師要善于把這些問題再次“踢皮球”踢給學生,讓眾多人的疑問轉化為問題再次小組交流討論,而這個“球”就是我們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心中有數(shù),才能游刃有余。在“放大與縮小”一課中,學生嘗試把已知平行四邊形按2:1畫出來,在伙伴交流時,小郭說:“我把底和高都擴大2倍這樣就行了?!庇腥颂岢鲆蓡枺骸鞍褕D形放大應該不改變它的角度,像小郭這樣角度就變了,那怎么辦呢?”“到底怎樣畫就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呢?”學生在交流中產生更多的疑問。為使“疑問”轉化為“問題”,就要與其他人的疑問進行交流。在再次交流中,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怎樣畫圖,更多的是他們勇于面對失敗、分析失敗的原因。
“還是沒聽懂”——學會根據(jù)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 同伴交流時往往會遇到聽不懂的情況,“聽不懂”有時因為是自身儲備知識不夠、不能夠理解他人意思,有時卻是因為沒有選對合適的方法進行講解,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根據(jù)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解題策略。在講解分析時選擇適當?shù)姆椒梢允掳牍Ρ?,當學生需要時“出手相助”印象更加深刻。
小組分歧是普遍問題時,“拋球”引發(fā)深入思考 伙伴間分享時產生分歧很正常,如果這個分歧恰是重點或難點教師就要把握住,再次拋給大家深入分析,久而久之學生也會主動“拋球”,會分享,會學習。在分析梯形圍繞上底或下底旋轉得到的立體圖形的體積時,小周小組特意把自己和伙伴的交流時的分歧展示給大家面前。小周說:“同學們,我們剛才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以直角梯形較短底邊為軸旋轉所得立體圖形的體積和以較長底邊為軸旋轉所得立體圖形的體積,誰的體積大呢?’”大家都有共鳴,這個問題其他小組也遇到了。以共性問題由學生拋出,再次引導大家深思考,交流更有針對性。
以“問”促思,學生獲得了什么?
學生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中會產生很多問題,學生的發(fā)問會引發(fā)新思考、新認識,在對話中不斷調整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層層遞進,數(shù)學思維得到發(fā)展與提升。在“圓柱的認識”一課中,交流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個圓柱時,學生自己的想法也許只有一兩種,但通過交流、分享,相互啟發(fā),他們想到了旋轉、平移、疊加等多種方法,這樣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傾聽他人發(fā)言,自我反思調整,思考越來越深入,思維得到提升。
總之,“學問”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素養(yǎng),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上不僅能暢所欲言,還要會靜心品讀文本,真心與伙伴分享,用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耐心解決每一個問題,讓聽與思對接,讓思與學共鳴,這就是“共同體”的魅力與魔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qū)豐臺第五小學本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