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ang馬樁”,是故鄉(xiāng)的一個地名。記憶中人們都這么叫,因為沒有路標,小時候,由于不懂它的意思,我們就把它說成“雙馬樁”。
這個在記憶里沉睡已久的名字,在初中后的十幾年里都不曾提到、想到,直到前幾天想起了故鄉(xiāng),也就自然地想到了這個地方。
聊起它來,媽媽就順便跟我講了它的來歷——據(jù)說那曾經(jīng)是秦瓊、敬德路過拴馬的地方。“原來如此!”我茅塞頓開,“既然是這樣那就應該叫‘拴馬樁’吧!”如今年輕人都移居城鎮(zhèn),故鄉(xiāng)就剩下些空巢老人,又還有誰會去關注那些地方呢。因此這個故事的真假也就無從考證。
“拴馬樁”……
那兒有山,有樹,有草,小時候我大伯家養(yǎng)羊,他每天都要到那里放羊,我們一幫小屁孩就跟著一起去山上放羊,山上不同的時節(jié)會有不同的野果子,有“八月炸”“五味籽”野桃子、“榆樹果”等,還有些都叫不出名字。山上有荊棘,會遇到各種蟲子,甚至是小壁虎、蛇。我比較膽小,又最怕蛇,就盡量避開茂密的草叢。據(jù)說有人在山上被蛇咬的,所以我特別小心謹慎,走到草叢跟前,每走一步都要用棍子先撥一撥。有時候甚至還能遇到野蜂窩,還能弄到很多蜂蜜呢。
一到放暑假,我們還會到河里去打魚,或者用魚酮精藥魚。一聽說有人藥魚,就全家總動員,都去撿魚。因為年年有人藥魚,魚又是野生的,長不大,體力好的年輕人走在前面還能撿些大的,剩下婦女小孩在后面就撿些小的,偶爾遇到一兩條大的那是非常驚喜的。往往走在后面的、不慌不忙的、一條魚都不放過的那些人撿到的魚多,只是個頭小點而已。撿回去的魚一般都趁當天一條條剖腸開肚,洗干凈放鹽腌好,再用花椒葉子炕干,特別香,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放油里炸再炒菜吃,都很美味,太多的話就放在太陽下曬做魚干,越嚼越香。
河里有的地方有很深的水潭,小伙伴們就可以在里面游泳,一般是哥哥和弟弟下去。有趣的是河邊人家家養(yǎng)的鴨子也會去河里游泳,有時候還會順便把蛋下到河邊堤上的草叢里。于是我們放學吃完飯,在太陽落山之前就會去河邊撿鴨蛋,撿到鴨蛋都會很有成就感,運氣好的話遇到一窩還會有好幾個蛋呢。
聽說前年那條河都快干涸了,去年漲了一次水,現(xiàn)在還是維持了正常水位。我想,經(jīng)歷了干旱自然好多魚都不會有了,估計山上草叢里好多小動物也已經(jīng)不再出沒了吧。
好想再回去看看那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