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角度闡釋概念
對于概念型的文題,可以選擇全文(亦可局部)圍繞概念挖掘其豐富內(nèi)涵,或圍繞中心論點,平行地列出若干分論點(或論據(jù)),從不同側(cè)面、角度來闡明中心論點。這種結(jié)構(gòu)模式一般是橫向思維,因此思路拓得開,輻射面廣,容納空間大。其好處:一是結(jié)構(gòu)對稱工整,便于讀者看清文章思路;二是圍繞中心有層次地拓開,既保證了論證的集中性,又體現(xiàn)了論述的豐富性,不易跑題。
如吳晗《談骨氣》提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后,即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方面平行闡述“骨氣”的內(nèi)涵,分別舉了“文天祥拒絕利誘”“廉者不受嗟來之食”“聞一多拍案而起”的事例展開論證,構(gòu)成文章清晰而平行的論述特點。
二、多角度分析因果
對于針砭時弊的文章,在擺出生活中不好的現(xiàn)象后,常常會多角度分析因(果),這樣的因果分析會使文章非常富有思想性,多角度的因或果使文章的說理顯得深刻而透徹,體現(xiàn)出作者抽象分析的能力與思維的深刻性。
如魯迅《捧與挖》中分析“捧”的動機有兩點:伶俐的人們,自然也有謀利而捧的,如捧闊佬,捧戲子,捧總長之類;但一般粗人——就是未嘗“讀經(jīng)”的,則凡有捧的行為的“動機”,大概是想免害。分析捧的危害,從不同角度展開,如助長貪欲,腐蝕人格等。
三、多角度闡明條件
議論文通常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幾個部分構(gòu)成,即常說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從邏輯上看,各部分之間體現(xiàn)的是層進關(guān)系,但每一部分內(nèi)部皆可選擇橫向的論述思路展開。多角度闡明條件,即從“怎么做”角度,平行提出幾種不同的做法。
如高考佳作《拒絕平庸》一文,全文運用了梵高的素材,先界定了拒絕平庸的內(nèi)涵為“獨立個性”,再聯(lián)系梵高事例具體闡釋,先抽象后具體;接下來解決問題部分,從兩個平行的角度展開:拒絕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拒絕平庸需要一定的勇氣,這屬于文章局部的橫向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