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今社會,有一樣東西幾乎讓所有人都無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風氣。這話雖有些偏激,卻道出了許多人欲言難言的自我困惑。
雜亂吵鬧是喧囂的外在表現(xiàn),其本質則是浮躁,是人們內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穩(wěn)。浮躁,是喪失定力,隨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機取巧;是虛浮夸張,一堆泡沫;是不要過程,只要結果。
浮躁之風盛行,會導致這樣的現(xiàn)象: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為學者盼望一步到位,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為藝者盼望一舉成名。也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社會被浮躁之風籠罩,清靜的人生、專心的工作、精良的產品,變得稀罕起來;因為求快而忽視了細節(jié)和質量,導致一些地方事故多發(fā)、反復折騰、勞民傷財。那些整日忙碌趕場子的人,那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人,那些跟風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萬機,好像勤奮忙碌,到頭來往往難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們“用心躁”而無法“用心一”。
對于浮躁,古人總結出了“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節(jié)奏加速,變化更快、更多、更大,人們對變化的感受極為敏感;但同時也不要忘記,變動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變的規(guī)律——結果需要過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術的翅膀,站上了創(chuàng)新的風口,如果沒有扎實穩(wěn)定的知識和技能儲備,成功終究是短暫而不穩(wěn)固的。舒服與辛苦,安逸與勞頓,亦有著互相轉換的辯證法。
《道德經》里講,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人活一輩子,要想給社會給后人留下點東西,要想實現(xiàn)自我價值,就必須避開社會的喧囂,拒絕外來的誘惑,祛除內心的焦躁,靜下心定下神,扎扎實實、聚精會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囂浮躁所裹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碧諟Y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囂之中的寧靜心態(tài)。內心的寧靜,是一種穿越世俗、撇開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臨大事有靜氣,便聽不到外界的吵鬧嘈雜,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誘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有了靜的底色,才有達的境界、定的氣質、和的格調,才能讓人生劇本脫俗雅致。能夠保持內心的寧靜,是“大家”風范,亦屬常人能力所及。
(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4月12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