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兒童而言,快樂有著重要的生命意義。它是兒童生命需要適切滿足的體現(xiàn),是兒童生命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標識。成人是影響兒童快樂與否的源頭性因素,但現(xiàn)實中存在著成人“不懂”“不善”“不信”兒童的現(xiàn)象。生命教育視野下,教師應“心力并用”為兒童生命快樂成長導航、助力。
[關鍵詞]兒童;以人為本;快樂;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C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71-0020-03
在重視以人為本、倡導回歸生命、關注兒童的今天。教師如何幫助兒童快樂成長是一個重要話題。兒童需要快樂,兒童生命的健康成長需要快樂。成人在兒童生命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應為兒童生命的快樂成長導航、助力。而作為教師,應自覺引導家長共同為兒童生命的快樂成長作專業(yè)性引領。
一、兒童快樂的生命意義
1.快樂是兒童生命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標識。
何謂快樂?快樂是人的需求得到滿足、感受良好時的一種情緒反應,是一種美好的狀態(tài),是人類精神上的愉悅,是心靈上的滿足。它會使一個人變得開心。快樂不是簡單的情緒反應,其內涵非常豐富,是精神與心靈的愉悅與滿足。
從能量的角度看,快樂是一個人生命能量為“正”的表現(xiàn),是其生命正能量的“溢出”狀態(tài)。也就是說。一個快樂的人,他的生命能量“不缺”而且“為正”。若一個人生命能量為正,那么這種正能量必然能滿足其生命成長的需要。故而生命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健康??鞓冯m然不是健康的全部,卻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標識。一個人生命健康,才會“散發(fā)”出快樂的氣息。
快樂不是不努力,不是不付出艱辛勞動。不是不面臨痛苦、矛盾、困惑,恰恰相反,真正的快樂正是努力達成目標、戰(zhàn)勝挫折之后的精神愉悅、心靈滿足。這一過程也標志著一個人的生命成長。沒有這樣一個過程,就沒有這樣一個結果,人也就不會感到快樂。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快樂,更不能簡單地否定兒童的快樂成長。
2.快樂是兒童需要適切滿足的體現(xiàn)。
需要的滿足對個體生命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個體生命的成長具有多種可能性,成長為哪一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自身的遺傳特性與環(huán)境契合或環(huán)境激活了他生命內在的哪種需要,以及這種需要滿足與否、滿足程度如何。一個人兒童時期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直接影響他未來的生命成長狀態(tài)與生命質量。正如英國學者邁·凱梅·普林格爾在《兒童的需要》一書的開篇所寫道的:只有滿足兒童在物質、情感、社會意識及智力發(fā)育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們盡情享受生活、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成長為積極參與社會并為之做出貢獻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兒童需要做自己。兒童的快樂也就在于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感興趣的事、能做的事。哪怕這些事在成人看來再無趣、再無意義、再不可能,兒童也樂在其中。因為兒童活動的結果不是目的,過程才是目的。由此,面對兒童的需要,其周遭的人,尤其是與他有直接、密切關系的人,應該盡可能地為他提供需要滿足的各種條件,為他輸入生命正能量。
3.成人是兒童快樂的源頭性因素。
兒童的快樂并非自然而然地就能實現(xiàn),也不能完全由兒童自主決定,需要一定的外在條件與支持力量。雖然兒童期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獨立階段,不同于成人世界,有著自己的特點,但兒童是生長于成人文化中,生長于成人為他們搭建或提供的環(huán)境中。從一定意義上講,兒童是什么,并不取決于兒童本身,而取決于成人怎么認識和對待兒童。一個人成長成什么樣,與他的人生經歷、感受、體驗、經驗密切相關。個體擁有什么樣的生活經歷。就會引發(fā)什么樣的生命感受和體驗,個體就是其經驗的“產物”。如果個體擁有快樂的經歷、感受、體驗、經驗,很難不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為此,成人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應盡可能幫助兒童經歷、感受、體驗快樂,形成快樂的經驗,并為此提供所需的正能量。
二、兒童不快樂的成人歸因分析
現(xiàn)實中,兒童不快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人沒有給予他們快樂成長的助力,反而是提供了阻力。成人以愛的名義,通過各種方式(途徑)限制、約束、壓制兒童,使兒童不能做他們感興趣的事、不能做他們能做的事、做不成他們靠自己的努力能做得成的事。那么,成人為什么要這樣呢?在考察現(xiàn)實生活中教師(成人)對待兒童的態(tài)度與行為后,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不懂”兒童。
不能真正了解兒童,是目前很多一線教師身上的通病。我曾在全國多地對參加“國培”項目的教師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對兒童的了解相當缺乏。當我問他們是否了解兒童時,許多老師“一臉茫然”:當問及是否知道兒童需要什么時。八九成的教師“搖頭”:雖然有些教師能說出他們所知道的兒童的一些“需要”。但絕大多數是他們“想出來的”,而非真實的兒童需要。
盡管成人都有過童年,但他們步入成年之后對兒童的世界似乎均已陌生。面對兒童時,成人更多的是站在自身的立場、角度來看待和要求兒童。同時,在教師的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培訓中,更多時候是關于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很少有關于兒童研究方面的培訓,這就導致教師忙于學科教學,缺乏對兒童的真切關注、對兒童的認真研究。
2.“不善”兒童。
當兒童的行為不符合成人的要求時,當兒童的言行出現(xiàn)錯誤時,成人常常會直接“推定”兒童是“故意作對”或“惡意所為”。但當有機會走進兒童內心,了解到兒童行為背后真實的動機時,成人往往會感到慚愧,因為兒童所謂“違背”成人意愿的行為或“錯誤”的背后原因,完全不是成人所做的“惡”的判斷,往往有著成人所“意想不到”的美善。更可悲的是,成人往往不去了解兒童的真實需要、不愿傾聽兒童的內心。只是依據自己的主觀臆斷對兒童進行所謂的“正確的”教育。而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天性、美善的德性、獨特的個性,或被成人的偏見所扭曲、壓抑、泯滅?;虮怀扇怂茉斐勺约核诖哪樱寖和チ恕白鲎约骸钡目赡?。
3.“不信”兒童。
不相信兒童,是造成兒童不快樂的深層次原因之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成人為兒童“做得太多”就是因為不相信他們。有一個校長曾憂心忡忡地說:“現(xiàn)在的孩子不會玩,就知道傻玩、瘋玩?!睘榱瞬蛔屗麄內绱?,教師就“盡心盡力”地為兒童設計活動、組織活動,但過于成人化的設計,已遠離了兒童。兒童在“被活動”中自然難以獲得真正的快樂。成人的職責就是為兒童服務,但建立在不相信兒童基礎上的以“成人的喜好”“成人的經驗”“成人的標準”的為兒童服務,可能造成的結果就是事與愿違。對兒童的不信任,實質上是對生命的不信任,是對生命的向上性、向善性、智慧性等本質特性缺乏必要的認知。若“深究”成人這樣對待兒童的根源??梢愿爬槌扇藢ιJ識與理解的有限,對人生認識與理解的有限。對自己認識與理解的有限,因而難以正確認識與理解兒童。
三、讓兒童快樂:生命教育的應有之義
2012年初,教育部頒布《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其中一個基本理念就是以兒童為本,這是合格小學教師的必備條件。那么,怎樣才能實現(xiàn)“以兒童為本”呢?答案就是,教師要回到兒童生命本身、兒童的生活世界之中去正確認識與理解兒童。所謂“回到兒童生命本身”,主要是指回到兒童的生命需要、兒童的天性和兒童期生命發(fā)育特性之中,而“回到兒童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回到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經驗、感受與體驗之中。如果僅僅站在成人的角度,教師是很難真正認識與理解兒童的。
1.正確認識與理解兒童的“身份”。
兒童進入小學階段后。其身份是“小學生”還是“小學兒童”?對教師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小學階段,兒童具有雙重角色——小學兒童和小學生,前者是從生命的角度上來講的,后者是從社會角色角度上來看的。兒童進入小學后。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持續(xù)的學習才能成為一名小學生,在小學階段,他們是不斷學習成為一名學生的小學兒童。當兒童僅僅被看成是小學生時。教師對他們的要求、評判與行動均是以“學生”標準來評價的,不符合這一標準的就被視為“不應該”“不對”,必須加以批評、指責和糾正。而過早、過嚴地以學生的標準來對待兒童,尤其是低年級的兒童,會給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還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只有當兒童被看作兒童時,教師才可能理解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不符合小學生標準的“狀況”,才更可能以正確的態(tài)度與方式去對待兒童,不至于造成不良后果。作為教師,只有將兒童看作兒童。而不僅僅是小學生。才可能保護并實現(xiàn)小學兒童對學校、學習的期待與憧憬。同時,教師是兒童教育工作者,不僅僅是某一學科教學者。學校的本位是“兒童教育”,而不是“學科教學”,教師應能突破“學科教學”本位,真正回歸以“兒童教育”為本位。才可能真正為兒童的快樂成長提供正能量。
2.為兒童生命快樂成長付出熱情和溫暖。
安全、溫暖的氛圍能讓人感到快樂,因此教師在與兒童交往中,要注意營造這樣的氣氛。德國教育哲學家O·F·博爾諾夫指出:“教育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生活環(huán)境中一定的內部氣氛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態(tài)度。一般稱之為教育氣氛,并把它理解為情感、情緒狀態(tài)及對教育抱有好感或厭惡等關系的總和。教育氣氛對教育的成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生命所釋放出來的熱情與溫暖,會營造安全、溫暖的氣氛,這種氣氛會感染學生、溫暖學生。使學生獲得快樂的同時吸收到教師的生命正能量。兒童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教師相信兒童,肯給予他們熱情和溫暖,他們就會不斷釋放自己的生命能量,不斷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3.儲備幫助兒童快樂的能力。
生命精神的成長,猶如生命之軀的成長。既需要來自其生命內在的動力。也離不開生命外在的支持。生命成長的過程是生命內外的矛盾沖突的過程,也是不斷突破自身和環(huán)境限制的過程,這其中需要努力、堅持、毅力,即需要生命不斷地吸收外在能量。教師是兒童生命精神成長的重要“能量源”,教師要有心向和能力用兒童聽得懂的語言、理解得了的道理來開啟兒童尋找快樂的意識與能力。為此,教師應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應能通過問卷、談話、觀察、實踐活動等方式了解兒童的需要,積極探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與方法,從而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盡量多地為有緣“相遇”的兒童提供使其快樂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