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生
(江西省上饒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西 上饒 334000)
DSA下神經介入溶栓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分析
王洪生
(江西省上饒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西 上饒 334000)
目的 分析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及神經介入溶栓術聯(lián)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將6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分為A組30例、B組30例,A組予以靜脈溶栓治療,B組聯(lián)合靜脈及神經介入溶栓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及血管再通情況,對其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結果B組術后NIHSS評分為(6.08±3.06)分,低于A組的(8.12±3.75)分(P<0.05);B組術后血管再通率為80.0%,高于A組的50.0%(P<0.05)。結論DSA下神經介入溶栓術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NIHSS評分及血管再通情況的改善具有顯著效果,值得臨床借鑒及進一步運用。
缺血性腦血管疾??;神經介入溶栓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的高危疾病,具有較高的病發(fā)率以及死亡率。該疾病患者的腦部動脈可出現血栓或粥樣硬化樣變,動脈血管腔變窄以及閉塞可對腦部正常供血造成影響,并最終引起疾病發(fā)生[1]。為探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最佳治療方案,本研究以江西省上饒市第五人民醫(yī)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為觀察對象,對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下神經介入溶栓術治療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和驗證。現就報道有關內容如下。
1.1 臨床資料 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準斷標準[2]選取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共60例,發(fā)病時間均<4.5 h,同時按照如下標準排除病例:2周內新發(fā)梗塞,3個月內顱腦出血;有抗血小板類藥物禁忌證;顱內既往有出血性疾病史;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臟器功能嚴重受損。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隨機進行分組,A組30例,B組30例。A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4~79歲,平均(57.6± 10.2)歲;其中完全運動性失語29例(96.7%),神志不清1例(3.3%)。B組:男21例,女9例;年齡44~77歲,平均(56.8± 10.7)歲;其中完全運動性失語18例(60.0%),神志不清1例(3.3%)。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A組:予以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治療,參照NINDS研究的用量與方法,采用rt-PA進行治療,0.85 mg/kg,靜脈滴注≥1 h,最大劑量≤85 mg。B組:予以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治療,0.6 mg/kg,劑量最大為60 mg,靜脈滴注≥1 h。在此基礎上同時入導管室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并根據定位癥狀、體征、術前影像及造影影像結果,綜合評估后采用超選擇性動脈溶栓術進行治療,觀察側枝循環(huán)和血管栓塞情況后,經微導絲引導使導管接近血栓位置,給予rt-PA10~20 mg導管內緩慢注射,注射后再次評估造影結果及觀察患者病情。兩組術后24 h內均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次?d),加強凝血功能監(jiān)測,并根據凝血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1.3 指標觀察 采用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所卒中量表[3](NIHSS)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并運用血管再通評價標準[4]對患者術后血管再通情況進行評價。以0~3級標準進行評級,無變化為0級(血管未通);血栓移動,血液灌注未改善為1級(血管未通);缺血區(qū)灌注<50%,部分再通為2級(血管部分再通);缺血區(qū)恢復灌注,完全再通為3級(血管完全再通)。血管再通率=(部分再通率+完全再通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前后NIHSS評分的對比 比較兩組NIHSS評分,手術前A、B組的差異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手術后,B組NIHSS評分降低,與A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NIHSS評分的對比(±s,分)
表1 手術前后NIHSS評分的對比(±s,分)
P值>0.05<0.05時間手術前手術后A組(n=30) 17.32±3.86 8.12±3.75 B組(n=30) 17.44±3.82 6.08±3.06t值0.201 2.875
2.2 術后血管再通情況的對比 比較兩組術后血管再通情況,A組再通率為50.0%,B組再通率為8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后血管再通情況的對比(n)
以腦卒中為代表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其發(fā)病十分危急,且病情進展迅速,是臨床導致患者死亡的高危疾病之一。腦卒中的發(fā)生與外源性栓子脫落栓塞腦動脈以及腦血管局部血栓形成有關,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法主要為動脈血管內治療以及靜脈溶栓治療,兩者均是當前治療腦血管疾病的溶栓治療方法。臨床研究證實[5]:年齡<80歲的患者采取選擇性動脈溶栓治療疾病可獲得滿意結果,而年齡越小的患者選擇性動脈溶栓治療的效果就越明顯。在溶栓治療中,神經介入療法是療效十分明顯的一種治療方法,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的支持下,利用微創(chuàng)技術經靶向給藥方式對病變部位血管進行再通從而對缺血造成的神經損害進行修復,可獲得顯著的治療效果。相關報道指出[6]: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發(fā)病6小時內采用靜脈溶栓療法進行治療,可以促使腦血流高凝狀態(tài)有效降低,且對早期血栓形成的預防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采取靜脈溶栓療法進行治療,頸內動脈再通效果并不顯著,有關研究顯示靜脈溶栓促使頸內動脈再通僅為動脈溶栓的10%。與此同時,采用靜脈溶栓療法治療疾病,全身抗凝可對患者的正常機體功能造成影響,術后易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本結果顯示:A組患者術后血管再通率為50.0%,B組患者術后血管再通率為80.0%,B組再通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lián)合靜脈溶栓與動脈溶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術后動脈血管的再通效果顯著優(yōu)于單純靜脈溶栓,且這一結論與有關報道的結果基本一致。大量研究報道指出[7-9]:動脈溶栓術與靜脈溶栓術聯(lián)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可以有效對血管內皮細胞進行修復,同時使用溶栓劑對遠端小血栓進行溶解,具有預防血管再次閉塞的作用和效果;同時在術后隨訪期間,發(fā)現動脈溶栓術與靜脈溶栓術聯(lián)合治療的卒中復發(fā)率顯著下降,且與單純靜脈溶栓治療患者的效果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證實介入動脈溶栓治療在降低腦卒中疾病復發(fā)方面具有可靠效果。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功能的評價,臨床上主要借助NIHSS量表對患者治療后的效果進行評價,本結果發(fā)現:A、B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治療后B組NIHSS評分為(6.08± 3.06)分,明顯低于A組的(8.12±3.75)分(P<0.05)。說明溶栓治療具有改善患者機體功能的確切效果,通過治療可有效促使患者神經功能獲得恢復;而聯(lián)合介入溶栓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治療,其神經功能改善效果更為顯著,因而有助于促使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及提升。
綜上所述,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下神經介入溶栓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療效確切,患者手術治療后神經功能有效恢復,血管再通情況得到顯著改善,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及實施。
[1]姜長春,李月春,王寶軍,等.動脈溶栓和動靜脈聯(lián)合溶栓及機械取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比較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60-63.
[2]呂尤.腦血管疾病患者腦血管造影診斷及介入治療的價值評述[J].醫(yī)藥前沿,2015,20(22):108-109.
[3]陳煥雄,夏鷹,李鋼,等.急性腦梗死不同方式動脈溶栓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1,10(9):892-895.
[4]剛書成,付文華,張鵬,等.基于腦血管造影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4(7):65-67.
[5]王愛明,王佼佼,張鳳佳,等.急性腦梗死早期征象與阿替普酶靜脈溶栓療效相關性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15(10):1054-1056.
[6]來麗萍,夏文國.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后致腦出血開顱手術搶救成功一例[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3,7(16):177.
[7]王玉,魏玉清,寧曉紅,等.機械碎栓聯(lián)合動靜脈多途徑溶栓術治療超早期后循環(huán)腦梗死的臨床分析[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6(10):1129-1133.
[8]何瑩華,蔣旭萍,干克娜,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行經皮穿刺腦血管腔內溶栓術的護理[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4,34(5):805, 807.
[9]蔡紅法,張棟,劉一之,等.3D-DSA對顱內微小動脈瘤的診斷價值及對治療指導意義的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2,18(6):8-1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