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華明
摘要:錯誤是正確的先導(dǎo),錯誤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學生犯錯的過程教師應(yīng)予以寬容,并以新的觀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視角對其價值進行重新定位,對其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讓數(shù)學課堂更精彩。
關(guān)鍵詞:巧用;錯誤;課堂;精彩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070-01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會產(chǎn)生很多始料未及的錯誤,這些錯誤正是學生學習探究的標志。"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對于這些探究中的錯誤有效地利用起來,循序漸進地引導(dǎo)學生正確的探究思路,并且透過這些珍貴的錯誤發(fā)現(xiàn)自己教育教學中的有關(guān)問題,在這些錯誤上面做些文章,甚至利用錯誤這一資源為自己的教學服務(wù),讓數(shù)學課堂更精彩。
1.巧用錯誤,讓興趣盎然而生
我們應(yīng)該包容學生在課堂上犯的錯誤,因為處于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孩子由于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出錯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出錯的地方是他們質(zhì)疑的地方,他們質(zhì)疑的地方正是我們需要加以有效引導(dǎo)和指正的地方。在課堂上,我允許我的學生錯了之后重新回答,若答得不完整可以再思考,不同的答案可以爭論討論。因為作為教師的我們,應(yīng)該去善待學生的錯誤,將錯誤看成一個教學的契機,順水推舟,讓學生發(fā)現(xiàn)"錯",尋找"對",從而大大地激發(fā)其對這個"對"的強烈興趣。
在教學角度的時候,我曾經(jīng)在課堂上提出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時間為十二點半時,時鐘上時針與分針形成的角度為幾度?問題一拋出,學生們紛紛討論。
生1:太簡單了,形成一條直線,角度自然是180度。
生2:可是分針走過30分鐘時,時針也會走動,并不是停留原處。
生3:看來我們想的太簡單了,答案并不是180度。
生4:算上時針走動的距離,我們可以得出,十二點半時,時針與分針形成的角度為165度。
……
思維慣性帶來的錯誤,讓學生習慣于考慮大節(jié),時鐘上12與6的方向相對,形成的角度也就順理成章地是180度。一個簡單的錯誤,能夠讓學生陷入主體思考的地位,相互討論,最終激發(fā)起探究的興趣。我趁熱打鐵,又提出了時間為三點半、九點半等的時候,時鐘上時針與分針所形成的角度為幾度等一系列問題。興致提上來的孩子們,認真討論起來,都能夠在自己仔細思考,與周圍同學熱烈交流中探究正確的答案,而不是簡簡單單地按照思維的慣性拋給我一個簡單的答案。
2.巧用錯誤,讓思路拓展衍生
對于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一些錯誤資源,有些可以簡單利用,而有些錯誤則需要深度地挖掘,因為這些錯誤中可能存在著教學中可用于教學的數(shù)學知識,或者錯誤剛好躺在我們思維空白之處。這時候,教師應(yīng)該盡可能有效利用錯誤資源,使其為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其思維能力服務(wù)。所以我們說,教學并不是局限在簡單的評判對于錯,一錯多得、舉一反三同樣都應(yīng)該是我們教學過程中所追求的。
如判斷:半圓的周長是否等于圓周長的二分之一。有人爽快地說"對",也有人堅決認為是"錯",在討論中爭得不可開交。我立即提出了幾個問題:
(1)請大家畫出半圓的圖形。
(2)請大家將半圓的周長計算出來。
(3)請大家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幾個問題的提出,大家在唏噓聲中漸漸得到了真正的答案。
生1:半圓的周長比圓的周長的二分之一要大,正好多出一個圓的直徑的長度,所以半圓的周長并不是圓周長的一半。
生2:我混淆了面積和周長。半圓的面積是圓的二分之一,但是半圓的周長并不是圓的二分之一。
生3:我忘記了半圓的周長有一條是圓的直徑,要不然就并不是一個半圓,不是一個完整的封閉圖形,也沒有周長。
……
學生們已經(jīng)在幾個問題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錯誤,我趁熱打鐵地提出:那么半圓的周長改怎么表示呢?這時,他們已經(jīng)能夠準確回答我的問題,半圓的周長即是圓周長的一半加上一條直徑的長度。
3.巧用錯誤,讓反思記錄沉淀
教師應(yīng)該培養(yǎng)學生對錯誤進行反思的習慣。反思是一種良好的自我教育,從中,學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的錯誤與不足,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是促使學生發(fā)展的一條途徑。對于學生,教師可以從"為什么錯了"、"具體錯在哪里"、"如何解決這個錯誤"、"下次遇到這類錯誤改如何更正"等方面引導(dǎo)學生進行反思。
總之,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學習數(shù)學更是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巧妙地利用一些有挖掘價值的錯誤資源,來引導(dǎo)學生們?nèi)ニ伎己吞骄?,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延生拓展他們的思路,并教會他們對自己的錯誤反思與記錄,這樣,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會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 《新課程標準》、《新教師》、《小學數(shù)學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