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聯(lián)濤
21世紀領導力的關鍵在于認識到復雜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自組織,鼓勵這種創(chuàng)新并賦予其能量和權力
在技術無處不在的今天,我們常常陷入兩個極端:技術樂觀主義認為技術可以解決一切;技術恐懼主義認為技術會搶走我們的工作,導致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
特朗普總統(tǒng)的推特打破了傳統(tǒng)的領導人和支持者的互動方式。他的推特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但卻能引起情感共鳴。人們要么認為這是假新聞,要么會更加信任他。不管怎樣,這些推特改變了游戲規(guī)則。
短小精悍的TED(技術、娛樂和設計)系列演講擅長深入淺出地解釋問題。有了AppleTV、小米TV之后,我們能夠更方便地以通過教育、娛樂或搜索等形式獲取全球信息。當然,很多信息可能是虛假、誤導甚至危險的。但這類演講和視頻比紙質的書籍和文章能夠讓我學得更快。
雖然我很早就是技術的支持者和使用者,但沒想到技術對世界帶來如此巨大的改變,給不同世代帶來巨大的鴻溝。2012年,美國和中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廣告都超過了平面媒體廣告,這意味著,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電腦、平板或智能手機)獲得信息的人數(shù)已超過通過報紙、雜志和書籍等平面媒體獲得信息的人。年輕一代使用社交媒體,老一代仍使用平面媒體。我們的思維也存在世代差距。
作為“二戰(zhàn)”后的嬰兒潮一代,在需要嚴肅認真作決定時,我最主要依靠平面媒體。但等我安裝了機頂盒之后,我發(fā)現(xiàn)可以在家里直接收看到各種話題的講座、演講和紀錄片。只要有高速網(wǎng),就不用去圖書館、大學或找專家。去年我接觸到了虛擬現(xiàn)實(VR),我意識到,很快我們將可以和任何歷史人物直接對話,比如亞里士多德,比如孔子。人工智能(AI)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替身(虛擬人物),可以載入他們就任何話題所寫過的所有文字,這樣的AI可以好像亞里士多德轉世一樣,回答我們的所有問題。
到時候誰還需要人類的老師呢?如果學生可以直接請教愛因斯坦的替身有關量子力學的問題,或者問達·芬奇繪畫的秘訣,誰還需要去上大學?學習成為一種游戲,并且有最棒的替身老師。
技術是救贖還是末日?這個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不管我們?nèi)绾畏婪叮覀兌紵o法預估技術會帶領我們走向何方。比如我們已經(jīng)可以通過基因工程改變細胞或動物,干細胞可以幫助我們再造喪失的細胞或組織,幫助我們康復??墒沁@類領先技術未來是否可能演變出新的病毒,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威脅?說不準。
與此同時,我們可用技術來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費,提高某些領域的效率。TED演講所做的正是傳播這方面的消息,告訴我們技術可以在具體領域發(fā)揮的作用,讓世界各地的觀眾都能看到這些想法如何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或自己的國家加以應用。
技術帶來的信息量之大、普及面之廣前所未有。比爾·蓋茨曾說過百萬人中只能出一個天才。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萊德威爾(2008年《異類》)說,花一萬個小時就能成為某領域的專家。如果這樣,我們可能會看到全球創(chuàng)新大爆炸,因為年輕人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共同合作、試驗任何新想法。
20年前,IBM的深藍打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去年,谷歌的Alpha Go打敗了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圍棋比國際象棋難至少300倍,因為雖然每一步棋很簡單,但其組合卻多得多。Alpha Go獲勝完全憑借計算力加記憶力,但它也是學習程序。它不僅僅是利用大數(shù)據(jù)預測下一步棋這么簡單,而是能夠認出已經(jīng)走過的規(guī)律。Alpha Go擁有人類歷史上所有棋局的數(shù)據(jù),它開始和自己對局,因此它所記憶的棋譜數(shù)據(jù)庫比任何人類冠軍都要龐大。
簡單地說,可能在全球范圍內(nèi),人類的大腦已經(jīng)與AI密不可分了,增強版大腦之間的互動將帶來不可想象的計算能力,來解決全球問題。全球增強的云大腦不僅意味著我們所有人比個體更加聰明,而且AI增強版的專家們相加也很可能勝過人腦合作。
或許每人都能使用技術,但真正的問題是,誰選擇何種技術,如何應用以解決今天的挑戰(zhàn)。這也是為何市場更看好技術公司,而非延續(xù)20世紀思維的傳統(tǒng)企業(yè)。
有一則TED演講是關于肯尼亞最優(yōu)秀的技術人才如何改變治理問題。如果你看過這篇演講,會意識到改變并非已無可能,而是充滿希望,哪怕在政治領域。雖然我們可能感到身處混沌邊緣,但是在技術的幫助下,我們即將迎來社會組織的巨大突破。
如何應對變化考驗的是思維,每個群體、城市或國家只能靠自己解決。如領導人不做選擇,該群體早晚會做出選擇。21世紀領導力的關鍵在于認識到復雜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自組織,鼓勵創(chuàng)新并賦予其能量和權力。
(翻譯:熊靜,審譯:康娟,編輯:袁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