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梅
【摘要】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也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山山水水的依戀感,對自己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光榮歷史、建設成就的自豪感,對祖國生存發(fā)展繁榮富強的責任感,使它們具有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效國之行。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利用這塊沃土,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音樂之中,用音樂藝術來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感,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關鍵詞】愛國主義 音樂 貫穿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231-01
學校是教育青少年的主要陣地,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的基本任務之一。音樂教師同樣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應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音樂教學之中。當然,音樂課不,同于政治課以論述為主,闡明規(guī)律,辨別真?zhèn)危貌煌跀?shù)、理、化、用邏輯思維的鑰匙去適中,孩子們心靈中美麗的花朵。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說:“音樂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作為自己的目的事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边@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音樂教學如何貫穿愛國主義教育對提高學生的音樂技和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起著什么作用?
因為音樂是聲音藝術,這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壘直接震憾人們的心靈,因此,它應是情感藝術,它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使人們在音樂的愉悅和陶冶過程中,情感得以升華,心靈得以凈化,產(chǎn)生一種潛移墨化的精神力量。根據(jù)音樂教育的特殊性,我在音樂教學中是這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一、利用具有熱愛祖國和熱愛家鄉(xiāng)情感的歌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如:在新生入學的第一課時,我通過《國歌》的欣賞、學唱、評析、一方面讓學生掌握如何準確地演唱這首歌曲,另一方面,使學生在這雄壯的歌聲中,去感受中休民族的偉大、堅強、百折不撓、勇往直前。這是一種偉大精神。就是有這種精神,我們趕走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的國家,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改變了我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達到為報效祖國發(fā)奮學習的目的。
二、在發(fā)聲練習中貫穿愛國主義教育
發(fā)聲練習,不是單純的練練聲,發(fā)發(fā)音,可有意識的選用一些有一定難度,又具有愛國主義內(nèi)涵的練聲曲進行教學。如用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新大陸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主旋律,用啍鳴曲的歷史背景,說明德沃夏克是愛國的作曲家,是捷克人民為爭取斗爭的鼓手。他用于1893年受聘紐約的國文音樂學院任院長時,他的祖國正遭受德國的侵略,他身在美國,心系祖國,每當看到美國黑人受種族歧視時,就想到了水深火熱的祖國人民,為了抒發(fā)對祖國的眷念之情和強烈的愛國熱忱,他寫下了這部傳世佳作。
三、在歌唱教學中貫穿愛國主義教育
歌唱是學生參與最充分的行為,是音樂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要途徑,而且學生在歌唱過程中自己接受教育,受到感染。
在歌唱《歌唱祖國》時,我先介紹了曲作者莘這位抗日時期就開始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的愛國作曲家的生平及歌曲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在教唱中,我把這些主要內(nèi)容抄寫在黑板上人從而引起學生的重視,加強學生的記憶,幫助同學們理解歌曲內(nèi)容,并特注意自己的情感,用飽滿的激情投入歌曲的范唱和指揮,以強化對學生的感染,通過想象,展現(xiàn)在同學們眼前的一幅幅偉大祖國蒸蒸日上的雄偉畫面,特別是主歌部分進行了男、女音色及速度、力度等手法的處理,使畫面更呈絢麗多彩。同學們說:“這樣美好的祖國是我們先輩浴血奮戰(zhàn)、艱苦奮斗描繪出來的,未來要靠我們,為了使祖國更美好,能永遠立足于世界之林,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币虼?,在學唱這首歌時,同學們?nèi)苓M自己的感情,把對祖國熱愛之情都能在歌聲中表達出來,從而受到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認識得到提高,情感有所升華。
四、在音樂欣賞中貫穿愛國主義教育
欣賞課同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和途徑,這不僅是教材中不少作品音樂形象鮮明,充滿著愛國主義激情,還在于這種形式有利于老師能運用多種手段,引導同學領會作嘩啦啦內(nèi)涵,捕捉音樂形象,領會愛國主義情感,在《黃河大合唱》欣賞教學時,先介紹了“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生平,在巴黎刻苦攻讀成為巴黎音樂學院第一位“東方人”,正當了事業(yè)飛躍時,強烈的愛國熱忱使他毅然放棄了在法國的優(yōu)厚待遇,回到了祖國,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冼星海同志為民族解放,為無產(chǎn)階級事業(yè)奮斗終生,贏得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冼星海的代表作《黃河大合唱》以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免征,以船夫號子來表現(xiàn)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以黃河怨的曲調(diào)來控訴日本侵略的罪行,以黃河的怒吼來表現(xiàn)黨和全民族抗戰(zhàn)的勝利將屬于我們的信心和決心。
五、在民族音樂教學中貫穿愛國主義教育
擴寬民族音樂內(nèi)容,除了教材上規(guī)定的民族音樂之外,我讓學生多渠道地接受音樂的熏陶,將民族音樂的營養(yǎng)象“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那樣返航和滋潤學生的心田。我充分發(fā)揮了第二課堂各種文藝演出和學校廣播等作用。如:在每年一度的“慶六一”文藝匯演中,我們總是大面積地編排民族舞蹈、演唱、表演等形式來欣賞和領會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歌,具有濃郁特色的創(chuàng)作歌曲,說唱音樂用中國戲曲的豐富內(nèi)涵。通過欣賞、主板、使學生了解這些音樂是滲透了民族的情思,精神,記載了這個民族的勝衰,歡樂和苦難的。在悠悠的生活過程中改變、錘煉、提高創(chuàng)作這感人之深的樂曲。使他們自豪的感到旋律優(yōu)美是我國音樂之長,不知不覺中增進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和迷戀,從而達到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高潔.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音樂教學之中[J].讀與寫旬刊,2011,8(4)
[2]張瑜.如何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音樂教學中[J].才智,2009(36):52
[3]石利國.在音樂課教學中貫穿愛國主義教育[J].山西教育,2003(1):32
[4]王昌逵.葉桂蘭第一、二屆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9
[5]王慧民.中小學音樂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