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會飲篇》中主要人物發(fā)言的分析,解讀出作品中關(guān)于“愛”的三個層次:貶低肉欲之愛、頌揚同性之愛、追求理念之愛,并且這三種“愛”是逐層上升的。
關(guān)鍵詞:《會飲篇》;“愛”;三個層次
作者簡介:趙宏宇(1990-),男,吉林人,長春理工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比較文學(xué)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5--01
一、貶低肉欲之愛
古希臘是一個男權(quán)社會,男性至上的觀念根深蒂固,兩性的結(jié)合并不建立在平等基礎(chǔ)之上。赫西俄德指出了男性同女性結(jié)合所帶來的災(zāi)難:“如果一個人挑選了結(jié)婚的命運,并且娶了一個稱心如意的妻子,那么對于這個男人來說,惡就會不斷地和善作斗爭;因為如果他不巧生了個淘氣的孩子,他就會下半輩子煩惱痛苦得沒完沒了。這種禍害是無法排除的?!彼€提出,男人獨立自主的前幾件事便是“弄到一所房屋、娶得一個女人,擁有一頭耕地的牛,還要加有一個非妻子的女奴”。鮑薩尼亞認為愛神有兩個:天上的和地上的。而后者只限于下等人,它的對象可以是孌童或女子;它眷戀的是肉體而不是靈魂;它只選擇愚蠢的對象,因為它貪圖達到目的,不管達到目的的方式是美還是丑。阿里斯多芬認為,根據(jù)“球形人”原理,人類初始階段除了存在著男女兩性之外,還存在著第三性-陰陽人:不男不女。之所以存在這三大性別,是由于男人原來是由太陽生的,女人是由大地生的,而陰陽人則是由月亮生的。月亮同時具備太陽和大地的性格。由于他們的狂妄被宙斯劈成兩半后,這一半想念那一半,便到處尋找另一半,這就是“尋找另一半”的由來。他說:“那些由拋開陰陽人造成的男人是眷戀女人的,大多數(shù)奸夫都屬于這種人;那些來自這種人的女人則眷戀男人,則是淫婦……”在古希臘,以滿足自身肉欲為目的的愛情是低級骯臟的。
二、頌揚同性之愛
同性的愛情是高尚的,產(chǎn)生的力量也是巨大的。裴卓認為年輕人最高幸福莫過于有鐘愛自己的“情人”,“愛人”亦是。古希臘崇尚男風,年齡較長的為“情人”,較幼的為“愛人”。愛情可以超越自身產(chǎn)生牢固的友誼和親密的交往,如里斯多給東和哈爾莫第歐的愛情推翻了僭主的獨裁統(tǒng)治。人們對于“情人”給予很大的鼓舞并且把追求愛情的勝利看做光榮。裴卓認為建立并維持關(guān)系的紐帶則是品德。情人幫助愛人在愛智或替他品德上更進一步,而愛人則應(yīng)盡量拿恩情來報答。這便將愛的功用引向了智慧、道德上,實現(xiàn)了三者的統(tǒng)一,升華了愛情的范疇。鮑薩尼亞則認為天上的愛神單純由男性而來,對象只專注在男性上。這種對象生來就比較堅強,贊揚了同性戀這的優(yōu)越性。阿里斯多芬:“那些由剖開男人而造成的男人從少年時期起都還是原始男人的一部分,愛和男人做伴,和他一起睡,乃至互相擁抱一位樂事。他們在少年男子當中多半是最優(yōu)秀的,因為具有最強烈的男性。有人罵他們?yōu)闊o恥之徒,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他們的行為并非由于無恥,而是由于強健勇敢,急于追求同聲同氣的的人。最好的證明是這樣的男人到了成年之后就在政治上顯示出雄才大略。一到壯年,他們就會眷戀青年男子,對娶妻生子并沒有自然的愿望,只是隨俗而行;他們自己倒是寧愿不結(jié)婚,常和愛人相守。”這也說明了同性的愛情是非凡的,非異性戀可比的。
三、追求理念之愛
全文高潮也是核心部分即蘇格拉底借由狄歐蒂瑪之口對于愛情的論述。“把人的東西翻譯和傳達給神,這就是使祈禱和獻祭上達;再把神的東西翻譯和傳達給人,這就是使天意和報償下達。它居于二者之間,填補空擋,聯(lián)成整體。通過精靈,進行著各種預(yù)言,以及祭司們犧牲、獻祭、念咒、占卜、巫術(shù)的法門……”愛神是介乎智慧與無知、神靈與凡人之間的大精靈。“愛”,即人對所缺乏的向往或?qū)σ呀?jīng)擁有的希望在未來也可以永遠擁有。愛情的目的便是在美的東西里生育,即追求不朽,所憑借的可以是身體,也可以是靈魂?!澳切┰谏眢w方面富于生育能力的人寧愿多接近婦女,以這種方式進行戀愛,以便通過生育后代而獲得不朽、懷念和幸福,而且認為可以流傳到千秋萬世……至于那些在靈魂方面……那些靈魂的生育能力不亞于肉體的,則孕育并且愿意孕育那些宜于靈魂孕育的東西。這是什么呢?是明智這類的品德。生育這些品德的是一切詩人,以及一切技藝師傅。并且這種精神作品要顯然高于男女生育的后代,如詩人荷馬、赫西俄德,立法者呂古爾戈所、梭倫等,還有許多人物,創(chuàng)立各種品德,受后人供奉。”最后是對終極愛的追求即“理念論”在“愛”的應(yīng)用上。首先要去追求個別的美進而找到具有類型意義的美。接著,從一個到兩個再到一切美的形體,最后到美本身的知識,即美的理念。世俗的、可見的一切的美都是美的影子,存在于一切可見的具象之中,但這種美并非一成不變,故給人不真實感。因此人才要不斷尋求真正的美,超越世俗目光,追求靈魂自身的美,這種美是永恒不朽的。這是一種對詩意理想生活方式本身的追求,已經(jīng)超越了愛情的范疇,達到了人生的一種至臻的境界。
本文通過對《會飲篇》中“愛”的解讀,發(fā)現(xiàn)這種“愛”是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愛”,它是特定時空文化背景下孕育的產(chǎn)物:貶低肉欲之愛、頌揚同性之愛進而追求抽象哲學(xué)意義之愛。
參考文獻:
[1]柏拉圖.會飲[M].王太慶譯.商務(wù)印書館,2014.
[2]柏拉圖.柏拉圖對話集[M].王太慶譯.商務(wù)印書館,2004.
[3]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wù)印書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