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說《小丑之見》中,伯爾將喜劇演員“小丑”的形象設定為主人公,這與他大多數(shù)作品關注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迥然不同。本文將在分析小丑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的基礎上,探尋作者這一設定的意圖,從而揭示出他借小丑代言而表達自我的寫作目的。
關鍵詞:小丑;性格;行為;寫作
作者簡介:王揚(1984-),女,濟南人,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多次赴德學習交流。主要從事德語文學、文化學研究,參與專著、譯著6部,發(fā)表論文數(shù)篇。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5--01
小丑作為人物形象出現(xiàn)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并不罕見,但像德國作家海因里?!げ疇栠@樣將“小丑”一詞直接用于標題之中,卻是獨一無二的。為他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奠定基礎的小說《小丑之見》便是這樣一部作品(另一部是《女士及眾生相》)。小說主人公漢斯·施尼爾是“一個小丑,正式的職業(yè)名稱是喜劇演員”[1](1),1962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在一次演出受傷后他回到波恩家中,打電話向親戚朋友借錢無果,只得背著吉他上街乞討。故事的發(fā)生時間雖然只覆蓋了三個多小時,卻在伯爾高超的寫作技巧下向讀者展現(xiàn)了德國60年代“經(jīng)濟奇跡”時期的社會全貌,小丑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也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一、小丑的性格特征
(一)消極 小丑的消極情緒主要體現(xiàn)在他以“局外人”的身份對社會的不參與中。這由兩種情況所致,一是小丑一眼望去,看到的都是貪心、吹牛和偽善,甚至連他母親都是滿口謊言的投機主義者。他對當時的“賣淫時代”極為不齒。二是他與女友瑪麗同居五年卻沒締結國家和教會認可的婚姻,這種“野婚”的狀態(tài)是他在愛情方面被動的體現(xiàn)。小丑的消極也體現(xiàn)在他對天主教會的態(tài)度上。這是伯爾作品中第一個非天主教的主人公。小說伊始,小丑便表明了自己的宗教態(tài)度:“無宗教信仰”[2](1)。盡管在基督教家庭出生、在天主教學校長大,小丑卻是一個無神論者。
(二)憂郁 憂郁是一種以沮喪、悲傷或低落為特征的精神狀態(tài)。而這些沮喪、悲傷或低落貫穿全文,僅“憂郁”一詞就出現(xiàn)了17次。小丑是一位憂郁者,他生來就受到兩種病痛的折磨:憂郁癥和頭疼病。頭疼雖是機體之痛,卻經(jīng)常使他陷入內(nèi)心沖突。憂郁是處世方式,它不像悲傷那樣為失去心愛之人或物而痛苦,而是將這種悲傷運用到了其普遍的世界觀中。小丑的憂郁還有一種伴隨現(xiàn)象:哭。經(jīng)歷了一系列創(chuàng)傷事件后的小丑感到孤獨、絕望和悲傷。他不能承受這些事情的打擊,只能哭泣。小丑被敏感、自憐,甚至音樂所觸動,正是他作為世俗生物而進行的人性化表達[3]。
二、小丑的行為方式
(一)回憶 具備回憶能力是小丑最為重要的行為方式,他的回憶將文本自然地劃分為現(xiàn)實層面與記憶層面?,F(xiàn)實層面的小丑從演出受傷回家到從家里出來乞討,只持續(xù)了三個多小時。小丑27年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德國“經(jīng)濟奇跡”時期的社會風貌,是通過他非時間順序的、片段式的回憶串聯(lián)起來的。通過回憶,我們了解到漢斯·施尼爾充滿不幸和創(chuàng)傷的小半生:他是萊茵地區(qū)褐煤大亨家庭的“富二代”,從小在冷漠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他的母親是狂熱的納粹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為此不惜把唯一的女兒、小丑的姐姐亨利黛送上前線,間接導致了她的死亡。這是他童年時期最大的創(chuàng)傷,為此他不惜與家庭決裂,開啟了作為小丑演員的職業(yè)生涯。成年時期他與女友瑪麗同居五年,創(chuàng)傷得以修復,卻因身為天主教徒的女友不堪忍受教會和世俗的雙重壓力不辭而別,嫁給了紅衣主教齊普納,而陷入了身心和職業(yè)的雙重困境。
(二)沉默 從語言學角度,沉默是指長時間的停頓,這本是主體進行自我表達時消極被動的狀態(tài)。而我在《無聲勝有聲》中,把小丑的沉默看成他通過電話向外界宣戰(zhàn)的“武器”[4]。小丑在家中給親戚朋友打電話,一方面詢問女友瑪麗的下落,另一方面則是向他們借錢,以渡過由于受傷而不能演出的時期。在打電話過程中,小丑經(jīng)常在未說道別語前就先掛上對方的電話,也是他在電話里以沉默表達抗議的一種方式。如果對方喋喋不休,甚至變本加厲使用語言暴力的話,小丑的“沉默”態(tài)度也可以使對方的攻擊在一直得不到回應的狀況下熄火,使他免受傷害[5]。因此,“沉默”是他無可奈何中維護尊嚴的最后選擇,是他“最后的庇護所”[6](27)。
三、小丑的形象設定
小丑這一職業(yè)公元前2500年已出現(xiàn),當時是用來取悅埃及法老的。在中世紀的歐洲宮廷,小丑也稱“弄臣”,他們穿著滑稽的衣服,在幽閉的宮廷內(nèi)搞笑。到了18、19世紀,盛行于西歐和英國的小丑人物是啞劇小丑,小說主人公亦采用的這種表演方式。用衣服和面具武裝自己,是小丑在外觀上區(qū)別于他人的最重要特點。因為他的特殊裝扮,與外界會產(chǎn)生天然的距離感,成為社會的“局外人”。而戴著面具或臉上涂著白漆的小丑本人,從主觀角度也刻意與社會疏離。因此,小丑之見的“見”有著主客觀雙重角度:客觀角度是他在別人眼中的呈現(xiàn),是外界對他的觀察;主觀角度是面具后的他對外界和他者的觀察,從而形成一系列的“見解”。而這些觀點和看法,在文本層面是主人公小丑借助其自身經(jīng)歷流露出來的,在現(xiàn)實層面,則是人道主義作家,在德國被稱為“民族的良心”的伯爾借小丑而發(fā)聲。西德“經(jīng)濟奇跡”社會繁榮景象隱藏的是下層人民的凄慘困苦,投機分子的不正之風,教會勢力的借機斂財……對種種黑暗面的揭露,也使得伯爾的見解深入到社會批判的維度,從而引發(fā)人們對這段特定歷史時期的重新審視和反思。
參考文獻:
[1][2]海因里?!げ疇?小丑之見[M]. 高年生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
[3][6]G?tze,Karl-Heinz: Heinrich B?ll:“Ansichten eines Clowns”[M]. Fink,1990.
[4][5]王揚.《無聲勝有聲—伯爾〈小丑之見〉的沉默主題》[J]. 現(xiàn)代語文,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