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中高級學生上課時以及課下交流時使用漢語的觀察,整理出一些中高級學生常見的表達偏誤,主要是語音和語法的偏誤。造成這些偏誤的主要原因是:母語負遷移以及所學的有限的目的語知識的干擾。針對偏誤形成的原因,為了防止學生“化石化”現(xiàn)象的形成,建議教師在第一次講解這些易出現(xiàn)的偏誤時采用講練結合、重點練習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關鍵詞】偏誤;韓國學生;中高級水平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中介語理論產(chǎn)生之后,第二語言習得偏誤便逐漸得到重視。魯健驥先生對外國人學習語法、語音、詞匯偏誤的總結,也引起國內學者的重視。自古以來,中韓兩國的關系就十分親密,韓國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shù)一直居高不下,近十幾年來,隨著兩國交往的增多,韓國更成為學習漢語的第一主力軍。而我們針對韓國學生的偏誤,尤其是韓國中高級水平學生的偏誤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本文通過對大真大學孔子學院中高級水平學生常見偏誤的整理,并對其形成原因及教學策略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教學策略。望對在韓漢語教師以及國內教授韓國學生漢語的教師有一定幫助。
一、韓國中高級水平學生常見初級偏誤
1、韓國中高級水平學生常見語音偏誤
(1)“p”、“f”不分
韓國學生在學習語音時最容易出現(xiàn)的偏誤之一就是“p”與“f”不分的錯誤。如:將房子(fángzi)讀成(pángzi),將胖(pàng)讀成(fàng),將旁邊(pángbiān)讀成(fángbiān)。由此可見,將“f”讀成“p”的情況是最多的。而這種情況,往往在中高級水平的學生中也屢見不鮮。
(2)聲調不準
聲調是漢語語音的一大特點,也是外國學生學習的難點,一聲上不去,四聲下不來,三聲不會拐,二聲不會提,這些是外國學生學習漢語語音時的共同特點,而且很多學生直到高級水平也無法讀出正確的聲調。
(3)“r”、“l(fā)”不分
舌尖中音與舌尖前音以及邊音幾乎對所有的外國學生來說都是一大難點,而對韓國學生來說,“r”、“l(fā)”是最難掌握的,中高級水平學生中能發(fā)好這四個音的學生很少見。如將“今天天氣很熱”中的‘熱(rè)發(fā)成(lè),將降落(luò)讀成(ruò)等。
2、韓國中高級水平學生常見語法偏誤
(1)“嗎”的濫用
如“你喜歡吃中國菜還是韓國菜嗎?”“你到底買不買嗎?”“這件衣服怎么樣嗎?”等。
(2)“一點兒”與“有點兒”的區(qū)別
如“這件衣服一點兒貴”,“我一點兒喜歡他”,“這兒一點兒不安全”等。
根據(jù)上面的語料,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些都是在初級水平學生中常見的偏誤,而中高級水平的學生往往還存在這樣的偏誤,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分析一下偏誤形成的原因,并針對原因找出恰當?shù)牟呗?,以期減少學生類似偏誤,甚至不再出現(xiàn)這些偏誤。
二、偏誤形成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1、由母語負遷移造成的偏誤
母語負遷移是韓國學生乃至所有外國學生出現(xiàn)偏誤的最主要的原因。
(1)“p”、“f”不分,主要是由于韓語中沒有對應的唇齒音,而針對這個偏誤,教師應該在第一次教授“f”時就重點強調這個音,采用夸張法來發(fā)音,強調發(fā)音位置,在教授“p”時借助紙片來強調送氣,并多加練習,讓學生深刻地記住這兩個音的區(qū)別,在之后的學習中,做到“有錯必糾”。
(2)聲調不準,這是由于韓語是沒有聲調的語言,所以對韓國學生來說,掌握漢語的聲調是很難的。教師可以在講解聲調時采用肢體法強化學生對聲調的理解,如一聲將雙臂展平,二聲身體傾斜,三聲將雙臂舉高,四聲向另一側傾斜;或采用手指畫聲調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往往學生能畫對聲調,卻很難發(fā)對聲調,所以二聲如同“??”,一聲如果“?.”,四聲如“go”,我們往往覺得三聲是學習的難點,但是往往由于三聲是最難的,所以學生更加注意三聲的發(fā)音,到了中高級水平時,三聲卻是發(fā)音較為標準的,而最容易出現(xiàn)偏誤的是一聲。
(3)“r”、“l(fā)”不分
“r”、“l(fā)”是韓語中沒有準確對應字母的拼音,而“r”、“l(fā)”不分除了母語負遷移的原因之外,也存在目的語負遷移的原因。針對母語負遷移。教師可以在第一次講解“r”時,先讓學生發(fā)出“sh”的音,再過渡到“r”?;蛘邔⑹持干烊肟谇恢邪l(fā)音,這樣學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發(fā)出“r”的音。
(4)“一點兒”與“有點兒”不分
“一點兒”與“有點兒”始終是韓國學生語法學習中的一大障礙,對此現(xiàn)象,教師可以在每次出現(xiàn)“一點兒”和“有點兒”時將兩條語法按條目對比,多舉實例,讓學生自己感受二者的區(qū)別。應該做到講練結合,精講多練,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長此以往學生自然體會出“一點兒”與“有點兒”的區(qū)別。
2、由目的語負遷移造成的偏誤
(1)“r”、“l(fā)”不分
學生由于先學了“l(fā)”,而且沒有準確地掌握“l(fā)”的發(fā)音,加之舌尖中音對韓國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音,將有限的目的與知識泛化到“r”的發(fā)音中。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應該明確地告訴學生這兩個音發(fā)音位置的區(qū)別,再輔以發(fā)音手段,給學生更多的機會練習,并做到“有錯必糾”,學生印象深刻,勤加練習,自然會習得“r”和“l(fā)”的發(fā)音。
(2)“嗎”的濫用
韓國學生對“嗎”的濫用的主要原因是將有限的目的語知識泛化,造成了偏誤。教師應該在第一次講解“嗎”時就強調“嗎”的使用條件,并且在講解選擇疑問句等常見偏誤中強調不可以使用“嗎”。
三、總結
韓國中高級水平學生常出現(xiàn)的初級偏誤,除了母語負遷移以及目的語負遷移以外,主要是由于教師教學方法不當或錯誤的引導造成的,而在之后的學習中又沒有得到糾正,造成“化石化”現(xiàn)象。針對此現(xiàn)象,提醒我們教師應該在教授初級漢語時注意方法得當、正確引導,并且做到“有錯必糾”,并且做到講練結合、精講多練,拒絕“填鴨式”教學。對于學生偏誤的分析,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定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所列例子均為學生日常常見的偏誤,缺乏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依據(jù),雖是對中高級水平學生偏誤的研究,但主要是對初級語音、語法偏誤的概括,望能引起教師的重視,在初級漢語教學中采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和策略,減少學生偏誤的產(chǎn)生。
【參考文獻】
[1] 魯健驥. 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J].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84(3).
[2] 魯健驥. 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J].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4(1).
[3] 丁崇明. 韓國漢語中高級水平學生語法偏誤分析[N].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6).
[4] 黃玉花. 韓國留學生篇章偏誤分析[N].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5).
[5] 文 艷. 韓國人漢語語音偏誤研究概述及命題藥店[J]. 現(xiàn)代漢語: 語言研究版, 2009(7).
[6] 余詩雋. 韓國人學習漢語語音的偏誤分析及其對策[D]. 華中師范大學, 2007.
【作者簡介】
劉美辰(1992—),女,漢族,山東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