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劉永存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48-01
《弟子規(guī)》中有一句話,“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敝袊俏迩甑奈拿鞴艊?,是個禮儀之邦。古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佳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深入人心,警句“有才無德不是才,有德無才也不是才,有德有才才是真正的才”是中華傳統(tǒng)的育人標準。但現(xiàn)在的年輕人卻絲毫沒有“感恩”之心,對父母、老師、他人的關懷無動于衷,這難道不令人擔憂嗎?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迫在眉睫。
感恩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新方式。感恩教育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zhì)教育,總體理念是情感教育。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nèi)涵,感恩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F(xiàn)代教育的新理論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由此看來,感恩教育是教育四大支柱的綜合體現(xiàn)。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因而,語文教學時時處處無不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離開了學生生活活動和情感活動的語文教學是不可思議的。語文學習又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它需要著眼課文,更需要放眼課外。它所特有的交際功能,使它重視學習,更注重應用,注重課上課下人與人的情感交流。語文學習與生活、與人的情感、與人們生存的需要密切相關。新課程理念和感恩教育都強調(diào)教學的人文性,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并進行感恩教育是最好的方式。
孩子年齡小,外界的影響很容易內(nèi)化,所以教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就要滲透“感恩”的思想,從小就培養(yǎng)學生“感恩”意識。在師生活動交往中引導學生去反思父母、師長、他人的恩情,讓孩子能從小有健康的心態(tài),能善待他人的誤解,從容地面對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小學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所謂工具性,是指語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也就是學生聽、說、讀、寫等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所謂人文性就是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語文教材大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選文,課文里既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語文教材中一篇篇真摯的兒童散文、一個個感人的兒童故事、一首首瑯瑯上口的詩歌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素材,更是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著感恩教育,為人的“終身精神發(fā)展”打好“精神的底子”的情感基地。課文中有著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但所表現(xiàn)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引導學生知恩、感恩、施恩,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為。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體現(xiàn)在那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當中,對這些內(nèi)涵的挖掘是實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因為每一篇課文所蘊涵的感恩內(nèi)容不同,因此每一篇課文結(jié)合施行的感恩教育方法也各異。我在備課時針對課文的特點提出了不同的感恩滲透方式,而且設計了針對感恩教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1.角色體驗——感恩
讓學生交換角色體驗,在贊賞中感受給予的快樂,進行感恩的教育。從不同人物入手讓學生變換角色體驗,在贊賞中體驗給予他人善良、同情、仁愛、恩情之后的快樂,讓學生知道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感恩是快樂的、幸福的。
2.情感體驗——感恩
感悟語言文字所蘊涵的那一份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震撼和感動,讓學生感受對生命的珍重,進行感恩教育。讓孩子們透過語言文字感悟所蘊涵的感情,通過朗讀體驗讓學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對父母,對社會,對自然最好的回報,都是感恩的表現(xiàn)。
3.情境體驗——感恩
在教學中,教材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將不是生命與符號的相遇,更不是生命與邏輯的相遇,而是通過文字,通過課堂,生命與生命的相遇。教師應以文為本,以人為本,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在與文本的心靈碰撞中體驗人之為人的一切:感念生命之珍重、感念自然之恩、感念父母之恩、感念良師益友之恩。
在當今的學校,“感恩”應該上升到更高層次,不僅要感恩父母,更要感恩國家,感恩社會。大自然不僅保證了我們生存的物質(zhì)條件,還以壯麗秀美的山川哺育我們的精神。如,《只有一個地球》告訴我們生我養(yǎng)我人類的是地球母親;《黃河魂》能讓我們心潮澎湃,壯懷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綠”》能讓我們心靈小憩。祖國是具體的,祖國不僅是疆土,還有文化和她的萬千子女。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地大物博,更要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豐富底蘊,從祖國的優(yōu)秀兒女特別是在祖國危難時刻為祖國而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長城》《趙州橋》《蘆溝橋的獅子》《頤和園》等課文能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燦爛文化;《十六年前的回憶》《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能讓我們感知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詹天佑》等課文讓我們體會到什么才是祖國的優(yōu)秀兒女。我們不僅要把學生培養(yǎng)為有個性的人,還要把學生培養(yǎng)為社會人,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類,培養(yǎng)學生博大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