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新平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采用相同相似收集法,讓學生更高效地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相同相似收集法 學習效率
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成績呢?或者說怎樣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正在學和已學的知識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相同相似收集法”對學生的學習有較好的成效。
所謂“相同相似收集法”,即是把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分門別類地收集起來,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學習的方法。這種方法非常有利于學生感知、記憶、總結,即學習、復習。
舉幾個語文教學中的事例。在記敘文教學中,當講到表達方式時,學生認真聽了,作業(yè)也做了,可是不久就忘記了;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學生原來理解的實詞,過了一段時間,也忘記了。這是短期記憶沒有進入長期記憶的結果,即遺忘。心理學的常識告訴我們,只有經(jīng)過多次地反復地刺激,才能使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才能牢牢記住。初中語文課本從第一課到三十課的文章,篇篇精美。課本自然無法重復,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作業(yè)卻可以的。課本是第一次新鮮的刺激,作業(yè)應該有多次地反復地刺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識(當然我這里所說的科學的有效的學習,不是搞題海戰(zhàn)術)。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但我們的作業(yè)不是這樣。這很可能就是老師教語文、學生學習語文效率低的原因之一了。例如,學生學習了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篇課文,第一次學到了“先揚后抑”寫作手法,但在作業(yè)中卻沒有得到訓練,或者說僅一次的訓練,然而在以后的不知那一次作業(yè)或考試中又出現(xiàn)了,而此時的學生哪里又會想到呢?哪里又會做的來呢?
九年級總復習階段,情況稍微好一些。學生有總復習資料,也有總復習題??倧土曎Y料中也有總結概括的,也有分類的。但我認為還是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沒有這樣一類更具體的題目給學生做,學生往往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舉一反三,這話說得容易做時卻想不到。有時不分類的題目做多了,反而做暈了頭??傊瑥土暤男Ч⒉皇亲罴?。如果看看學生做的題目,不管是作業(yè)也好,還是考試的試卷也好;不管是平時測驗的也好,還是期末考試、月考、幾個學校統(tǒng)考的也好,現(xiàn)代文的閱讀理解得分率都不理想。
相同相似收集法,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對學生學習現(xiàn)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詩歌賞析等都非常有幫助。下面舉例說明這種方法。如現(xiàn)代文的記敘文閱讀,可首先設計問題(題目),然后把問題(題目)進行分類:“理解文中加點詞、句的含義”、“概括文中心理和情感變化”、“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補充完整故事情節(jié)”、“文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心理和情感變化”、“人物形象”、“補充完整故事情節(jié)”、“描寫方法”、“寫作手法”、“開頭和結尾”、“賞析句子”、“表達方式”、“從哪幾方面寫”、“概括文章內(nèi)容”、“批注”、“啟示”、“線索”、“寫作順序”、“作用”“語言風格”等等,而設計的問題(題目)盡可能地舉出學生在做作業(yè)時所遇到的問題。問題(題目)設計得越細致越好。又如說明文閱讀先設計“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作用”、“理解”、“概括”、“從哪幾個方面寫”、“語言特點”等這些學生平時遇到的問題(題目)。
接下來,在每個分類下收集相同相似的問題(題目)一十、二十到三十題不等。學生容易掌握的,可以少收集些;較難掌握的和難掌握的就多收集一些。最后,編輯成冊,按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簡單到復雜,分門別類整理成冊。當學生要做作業(yè)時就發(fā)給學生練習。當學生做同一類型的題目做到一定量的時候,學生的記憶就會量變產(chǎn)生質變,對這個知識點就很容易理解、掌握、記憶了。這種相同相似收集法,不僅語文教學可以用,其他學科也可以用。
也許有人可能會說,這種教學方法單調(diào)死板。從生理學來說,我們的大腦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是一個記憶的寶庫。然而大腦的記憶規(guī)律告訴我們,要記住一件事物,必須是反復刺激才能形成難以忘記的印象的。記憶記憶就是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而識記后,保持、再認和回憶就十分重要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平時記生字詞和外語單詞要反復地讀、多遍寫才能記住的生理原因、根本原因。音樂課上反復練唱某一句或某一段;書法課時反復練習一筆一畫;體育課里反復訓練一個規(guī)范動作:籃球運動員的定點投籃,乒乒球運動員的高拋發(fā)球,羽毛球運動員的揮拍扣球等等等等,不都是多次地反復地訓練,有效地刺激大腦形成記憶,形成動力定型的嗎?學習哪里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呢?學過的知識需要鞏固,不然就會遺忘;新的知識更需要多次練習才能掌握。
現(xiàn)在的學生做語文作業(yè),尤其是閱讀理解的題目常常做得不好,究其主要原因,是沒有相同相似的題目反復地雷同地訓練,大多數(shù)時候是貪多嚼不爛。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有點像猴子摘玉米,摘一個,丟一個,到頭來看似量很大,學生學習了很多,但真正掌握的卻不多。一篇七年級做過的現(xiàn)代文閱讀,九年級時來做得分也高;曾經(jīng)做過的現(xiàn)代文閱讀,教師講評過了,過一段時間再做,所得分數(shù)也相差不大。如果運用相同相似收集法,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是科學的。
參考文獻
[1] [德]艾賓浩斯.(H.Ebbinghaus)描述了人類大腦的記憶規(guī)律:遺忘曲線.
[2] 巴甫洛夫學說里的動力定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