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橙
實踐 穿線織網,混合教研
文 | 楊橙
安徽省蚌埠第二實驗學校教育集團前身為安徽省蚌埠第二實驗小學,集團化辦學之初著實讓全校教職員工興奮了好一陣:畢竟掛上集團的稱號到哪都有一種航母艦隊般的強大存在感。然而面對這個新生事物,除了空洞的欣喜,更多的是不知該如何作為的茫然。
問題很快就來了。
短短五年之內,隨著新校區(qū)的不斷投入使用,學校教師人數由原來的80多人急速擴張至近300人。新進的教師以“90后”為主,大多剛走出大學的校園,他們不僅缺乏教學經驗,而且缺乏對學校的歸屬和認同感,工作責任心也遠不如老教師,加之各校區(qū)之間由于地域的差別,生源素質差異較大,一時間,平靜了幾十年的校園突然變得矛盾不斷,烽煙四起。
面對師資瓶頸形成的困惑,我們決定以教育信息化為突破口,以學校網站為平臺,克服各校區(qū)由于地域差別造成的工作障礙,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多種教研方式,不斷更新和提升全體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專業(yè)素養(yǎng)。
1. “蝴蝶工程”:通過我們日常的觀察,年輕教師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高,信息素養(yǎng)相對較高,喜歡通過網絡來觀察和分享社會與自我,于是我們首先以此為突破口,在學校網站上開設“教師博客”專區(qū),要求教師們把平時的教案、反思、論文、隨筆、行動研究等相關教學資料發(fā)布在自己的博客上,并通過網絡平臺互相學習交流。此舉獲得了廣大教師的廣泛支持,短短一個月內學校有上百名教師在學校網站上注冊開通了自己的博客空間,發(fā)表文章和通過網絡互相交流成了老師們工作中的樂事,在教師博客群中一篇精彩的博文經常能獲得數十名教師的跟貼留言, 我們欣喜地把這種涌動的教研春潮稱為“網絡教研的蝴蝶效應”。通過分析統計,在此輪網絡教研扛起大旗的果然是年輕的新老師!這說明網絡教研特別符合年輕教師的知識水平、應用能力、興趣愛好和價值觀,他們是此項活動中的生力軍。我們決定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用好網絡教研平臺,維持年輕教師的工作興趣,持續(xù)不斷地提高他們本身相對比較薄弱的教學素養(yǎng),幫助他們完善自己的專業(yè)成長之路。
2.“春雨工程”:我們鼓勵年輕教師結合自身特長和不同校區(qū)學生的特點來開設校本課程,并在學校網站上為每一門課程開辟了“校本課程專區(qū)”,要求他們在自己負責的板塊中發(fā)布教案與學習資源,上傳自己在授課過程中的學生作品、活動圖片等過程性材料,并通過板塊與其他教師、學生、家長進行在線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斷調整教學方案與策略。目前全集團四個校區(qū)共開設了77門校本課程,各校區(qū)的學生和老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從而為區(qū)域教育均衡的實踐做出了有益嘗試。
“春雨工程”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下賦予了我校校本課程和校本教研自身進化的能力,而使此項工作持續(xù)進入了良性循環(huán)。
3.“天眼工程”:“蝴蝶工程”以興趣為助力,成功解決了學校教研工作的切入點問題;“春雨工程”以需求為牽引,提供了學校教研工作的廣闊天地,年輕教師群體通過這兩項工程開始融入學校整體文化,多元化的校園文化體系初見端倪。在這種良好態(tài)勢下,我們順應教育改革潮流,啟動了“天眼工程”,以期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手段來加速教師專業(yè)成長,“開天眼,樹自信”。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人類尖端科技與最新教育理念的結合,是教學研究的新領域和新高度。面對這個新的挑戰(zhàn),我們明確了“以翻轉課堂為突破口,以智慧教育為新目標”的戰(zhàn)術指針,結合我校教師在前期網絡教研工作已經達到的教學素養(yǎng),以目標為驅動,分解細化任務,迅速、逐步、有序地推進實施。
我們在2014年成立了一個新的課題攻關小組,申報了省級課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教學素養(yǎng)有效提升的研究》,組織課題組成員遠赴北京、上海、山東、廣東等先進地區(qū)進行實地培訓和學習,使成員們在理念和操作兩個層面上對“翻轉課堂”“微課”等新事物得到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為后續(xù)工作做好理論準備和人才儲備。為了掃清全體教師對新生事物的畏難情緒,更新他們的知識儲備,我們組織了多種形式、別開生面的教研培訓活動,如邀請學校信息技術骨干教師結合自己攝影特長,專門制作了《我的攝影故事》微視頻,并以此展開培訓。在老師嘆為觀止、饒有興趣的觀賞過程中,巧妙穿插了制作方法。之后學校組織了一次“我的數字故事”教師微視頻制作大賽,要求教師們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故事,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培訓學會的制作技能制作一部自己的微視頻并上傳到學校網站新建的專用板塊中,并互相交流學習。最終有近80名老師上傳了高質量的微視頻作品,而且互相評論的熱度一時空前。
“天眼工程”實施兩年來,我們一方面潛心以年輕教師群體為主體,持續(xù)推進智慧教育改革,一方面耐心尋找高質量的合作伙伴,期望以最尖端的科技手段配合最先進的教育理念,通過教學研究與實踐,讓全體教師擁有居高臨下的教學優(yōu)越感,牢固樹立他們的教學自信心。最終我們與科大訊飛公司結成了戰(zhàn)略伙伴關系,在他們的傾力技術支持下,兩年來我們不僅在中央電教館組織的“一師一優(yōu)課”“全國教師信息化大賽”“全國智慧教育教學觀摩活動”中有大量的教師國家級獲獎,而且很高興地看到日常教學中“翻轉課堂”模式已經成為教學常態(tài)。特別讓我們欣慰的是年輕教師已經在各項活動中逐漸成為集團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
4.“七彩工程”:階段性的勝利,使我們進一步堅定了學校信息化和網絡教研改革的信心。年輕教師的迅速成長也令老教師刮目相看,我們期待延續(xù)良好勢頭,融合兩個不同教師群體的優(yōu)勢,互相理解,優(yōu)勢互補,和諧發(fā)展,共同成長,從而構建一個集團內積極向上、特色多元的教育生態(tài)氛圍。于是“七彩工程”應運而生。
我們專門成立了教學管理、語文、數學、英語、信息五個教師社團,社團成員以老帶新,既有指定時間、指定地點、指定課題的傳統教研,也可以隨時隨地地通過校園網站專屬板塊和微信群進行網絡教研,在教研活動中年輕教師虛心汲取老教師的教學經驗,而老教師也樂于從年輕教師手上學習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我們把這種“傳統+網絡”“線上+線下”結合在校本課程實施中“教師+學生+家長”的新型教研模式稱為“混合式教研”。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教研”作為一種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校為本的嶄新教研新模式,它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物理和數學意義上的加法,它更是一種在新理念與新技術聚合后的復雜化學反應,其中蘊含的能量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加以深入思考和研究。
通過幾年來以網絡教研工作來推動教師專業(yè)成長改革的深層反思,我們不禁感慨良多:
“互聯網+”已經不可逆轉地影響到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它對教育行業(yè)的影響不亞于工業(yè)革命對人類的影響。如果說以往的電化教育、PPT課件等是在工具和技術層面上去改變教育,當今的“翻轉課堂”、“智慧課堂”已經開始從教學模式上對教育進行變革,而包括網絡教研在內的基于“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更將在未來開啟教育結構性變革之門。作為信息時代的教師,必須主動擁抱新理念、新技術,才能在新課程改革中不被淘汰。
網絡教研雖然有著傳統教研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是也并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網絡教研和傳統教研并不互斥,兩者既有交叉關系,又有互補關系,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教研和網絡教研將會長期共存,如何讓兩種教研方式優(yōu)勢互補,有效提高教研效率,切實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考驗每一所學校教學管理者的機遇和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