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聞
百年前被稱為“滇中糧倉”而商賈云集的新興州城(今玉溪市紅塔區(qū))已被歲月磨蝕,被包裹在更為新興的城市中央,難以覓到過往的影子。那么,這座城市還有什么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成分呢?那就是特別為人們敏感而豐富的心靈準備的精神食糧,即它的靈魂。我沿著這個抽象的詞語尋找下去,就在玉溪的大街小巷中,我發(fā)現(xiàn)玉溪的性格是4個具體而凸現(xiàn)的大字——音樂之城。因為這里生長出一個偉大的兒子——人民音樂家聶耳。
音樂之城
在云南尋找座休閑的城市并不難,昆明、麗江、大理都在中國著名休閑城市中榜上有名。但名氣太大了來的人就多,那種淡淡的靜謐的味道就少了,當然也許你喜歡熱鬧,但我卻喜歡選個明媚的春日,去陽光下的小城玉溪。不必走太遠的路,也沒有太多的喧囂,就如置身于小溪的旁邊,水靜靜地流過,陽光透過綠蔭,灑在水面上,散發(fā)出一種慵懶,暖暖的,有種讓人不覺中滲透出悠閑,恬靜的魔力。
九龍池的水從西北角向城市流來,匯入玉溪大河,過去人們因這條河“形似玉帶,溪水清澈如碧玉”而把這座城市取名為“玉溪”。慢步走向撫仙湖——星云湖的入水口,欣賞這里壯闊的瀑布景觀——在出水口與人工湖之間約有13米的高差,在這個距離間將形成一道寬約180米的瀑布。城市里的瀑布,很奢侈吧,但在多水的玉溪,這只是一種巧妙的相得益彰。
玉溪大河日夜流淌,一旁的聶耳文化廣場樂聲不斷、舞姿翩翩,音樂廣場的造型為中國民族樂器的代表——月琴和聶耳最愛的西洋樂器——小提琴,地上“四根琴弦”每晚都在“演奏”動聽的音樂,人們則在廣場里用自己的方式和上城市的節(jié)拍。一個偉人與一座城市融為一體,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征。在玉溪這座“音樂之城”,處處都是聶耳的“足跡”和“身影”——聶耳銅像、聶耳公園、聶耳文化廣場、聶耳藝術學院、聶耳圖書館、聶耳藝術中心、聶耳音樂廳、聶耳劇院、聶耳小學、聶耳合唱團、聶耳少兒藝術團……整座城市似乎時時回響著《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因此有了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這座城市因為有了聶耳,就有了它區(qū)別于其他千萬座城市的顯著特征,就有了它自己的靈魂。
禮樂名邦
玉溪的通海是一座極具文化和音樂氣質的小城,在云南有許多城市被稱為“文獻名邦”,但唯有玉溪的通??h,早在246年前乾隆皇帝就給這里賜了一幅匾額:禮樂名邦。這4個字至今鐫刻在通海文廟寬闊得出奇的照壁紅墻上,俯瞰著整座通海城和通海壩子。禮施于外,樂合身心,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簫瑟弦歌始終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潛移默化中,陶冶著通海人的情操。秀山上的匾山聯(lián)海、小新村的格子門、大興福寺的石雕、妙善學的女子洞經(jīng)音樂、宗祠里的欽敕匾額、老宅里的花樁柱腳都是歷史和文化的碎片,不斷地講述著這個滇中禮樂名邦的風雅。通海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滋潤出了天籟之音——通海洞經(jīng)古樂。通海洞經(jīng)音樂萌芽于元,形成于明,興盛于清。由于來源紛雜,它既有道家音樂的脫塵、儒家音樂的深厚、佛家音樂的莊嚴,又有大漠之音的高亢,江南絲竹的柔美和鄉(xiāng)土民樂的親和。
而通海更有一道獨特的風景,幾位滿頭白發(fā)的八句女子帶著她們的弟子為游客演繹著洞經(jīng)音樂史上的奇跡。60多年前,曾經(jīng)的花季少女在選擇了終身不嫁的同時,卻把她們的心嫁給了音樂。琴瑟相伴、清寂一生,癡情守望著心中神圣的洞經(jīng)古樂,而她們也正是因為半個多世紀音樂人生的傳奇給通海的歷史留下濃濃的一筆。歲月風干了她們的青春,留下的是古樂如泣如訴的空谷之音。這是什么樣的音樂啊!它竟能讓曾經(jīng)如花似玉的少女陶醉其中,不惜用生命作弦,來談演洞經(jīng)古樂“讓天下皆寧”的大境界呢?
秀山之“SHOW”
提起通海,“孤城臨水背倚山”的山指的就是秀山?!吧讲辉诟?,有仙則名”,在云南所有的名山中,秀山大概是最小的一座了,垂直高不過200余米,方圓也不過數(shù)公里,但早在明代,秀山就被列為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秀山的特色在于“秀”——清秀嫵媚,這個用于形容南方美女的詞同樣可以描述南方的山,峨嵋山因為“天下秀”成為中國名山,“秀甲南滇”的秀山成為云南名山也就不奇怪了。
遠望秀山,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個“綠”字,難怪人們都說秀山之秀在于“綠”,這種“綠”,綠得醉人,綠得心曠神怡。只見郁郁蔥蔥的林木,把整個秀山遮掩得嚴嚴實實。滿山的古木奇松,翠竹杉林,無不青翠欲滴。清風吹過,則是碧波起伏,松濤陣陣。嫵媚秀麗的秀山,就像一顆閃亮的綠色珍珠,鑲嵌在滇中的大地上。走進秀山,就像走進了醉人的林海,林海里,古木參天,廟宇林立,山林廟宇,交相輝映。從山腳到山頂,看不盡的是亭臺樓閣,讀不完的是碑文楹聯(lián)。
山路彎彎,曲徑通幽處,就看見了禪房花木深。秀山的古剎極多,是自唐宋元明清一路保留下來的,錯落有致,風格各異。有唐建土主廟(田勾町王廟)的雕欄畫棟;宋建涌金寺的雄渾莊重;元建普光寺的禪房幽深,以及清涼臺的水光山色;明建玉皇閣的古樸清奇;清建萬壽宮、海月樓的風格迥異,九殿、六閣、六廊、十三亭、五坊、五祠、四軒、四樓、四塔和兩宮,秀、雅、拙、清,統(tǒng)統(tǒng)掩映在千年古木之下,重檐高聳,煙雨茫茫中暗香浮動。
漫步秀山,人的思緒也隨那山嵐飄得更遠,人生如江河,固然要大江東去的激越,也需要小橋流水的溫和,在你拼爭苦了累了精疲力竭之時,需要找一個停靠的驛站,讓身與心都歇息一下。放眼靈山古城碧湖,一切欲言又止,只想永遠沉默在這空山細雨之中,平生遭遇的磨難坎坷挫折亦在這沉默中融化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