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宗合
摘要:縱觀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教學,一方面教學改革的步伐正在逐漸覆蓋在每一節(jié)課堂中,要求更多的進行“人文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另一方面,聽說讀寫等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重點地位正在瓦解,過于強調(diào)對文言文、古詩詞等承載語文核心人文情懷的內(nèi)容進行字面講解而不是去傳授人文情懷,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要準確把握這些詩詞、文言文等作為工具對學生人文陶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真正使這些民族文化在學生中得到發(fā)揚。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陶冶;傳統(tǒng)文化
1.前言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生學習任務的加重和課外培訓班等的不斷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地位正在日益下滑,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認為語文是一件不需要“學習”和“培養(yǎng)”的課程,認為語文只需要滿足日常生活的交流就達到了它所承擔的責任,它不同于數(shù)學,不是一門通過長期練習就可以習得的功課,小學語文主要通過對學生的思想傳輸,豐富它們的精神世界。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情懷滲透在他們的生活中,使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語文,真正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追求。
2.現(xiàn)存小學語文教材、教學問題及對應改進措施
2.1 側(cè)重對學生進行主題與思想引導,忽視自由陶冶
雖說現(xiàn)在老師和家長口口聲聲都在強調(diào)對學生自主性的培養(yǎng),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都太了解教材和課文要傳遞的主題思想、要歌頌何種情懷或事件,會在課堂上習慣性的對學習進行引導,如此一來,小學生一方面習慣了跟著老師的思路進行思考,另一方面也對老師產(chǎn)生了依賴,懶于獨立自主的進行思考,也不想、不敢去在課文外增加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想法。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孩子們耳熟能詳?shù)恼n文內(nèi)容,深入人心的就是對資本主義黑暗社會的批判和揭露,就是要教會大家珍惜當今的幸福生活。所以小學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對這種抽象又宏觀的概念也只能被動和機械的接受,失去了真正意義上能夠接收人文熏陶的機會,失去了從社會、歷史角度去尋找和發(fā)現(xiàn)問題,印證和充實想法的機會,雖然學生的自主探索可能相對膚淺,但是卻是它們自己的思維產(chǎn)物,教師在這一基礎上加以引導,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容易豐富自我體驗,使得人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在語文的世界自由陶冶。
2.2 對課文解讀過于模板化,未融入真正理解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在對教材課文進行講解的時候,通常是通過字、詞、句的講解,貫通全文,而且習慣性的傾向于一種權威的、官方的解讀方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刻意的把思維局限在對標準答案的追求上,比如在進行詩詞解讀時,講解重點一定是詩中的字眼,對字眼的解讀固然重要,因為這是我國詩歌的精髓所在,也是古人提倡的推敲精神,但在此基礎上,需要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鼓勵他們設身處地的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去用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理解詮釋它,然后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適當糾正和引導,讓他們自己在現(xiàn)有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加以理解,真正使教學在內(nèi)在上豐富起來,也真正使語文起到它應有的人文主義培養(yǎng)作用。
2.3 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師生話語權失衡
小學語文課堂的常見景象就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課和做筆記,缺少合理必要的課堂交流。但是語文作為一種人文類學科,課堂交流對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傳遞的,通常是一些教學參考書上的思想,而鮮少加入了自己人格和經(jīng)驗的理解,鮮少從生活中常見的景象著手進行講解,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知識,都是言不由衷的表達,學會了人云亦云而不是自我觀念的釋放,更別提進行人文陶冶了。在語文課堂上,充分的課堂交流、自由的情景設想、真誠的互動氛圍,在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思想的碰撞,會給語文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也會使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出來。使課文的中心思想真正滲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也更利于培養(yǎng)他們對美的領悟,健全他們的人格。
總結
語文教育的人文陶冶,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教會學生如何通過別人的表達,去自己看待和理解世界,獲得更豐富的社會學、歷史學和人生的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我意識,教師也應該更多的在課堂上直抒胸臆,傳達自己的觀點,努力和學生達成共鳴,而不是簡單的灌輸已經(jīng)成形的理論,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主理解和自我表達。鼓勵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和思考的能力,開拓視野,活躍思維。
總體來看,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意識已經(jīng)逐漸復蘇,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開始重視對學生人文主義情懷的培養(yǎng),但是,目前人文陶冶的進程還在初期階段,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傳統(tǒng)的對人文情懷發(fā)展不利的語文教學因素還存在,一方面,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摒棄一些傳統(tǒng)的思想,比如,在通讀課文后鼓勵學生先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輸已經(jīng)成型的思想,學生只能接受;同時,教師在應試需要的研究字、詞的基礎上,應該更多的從總體上,從全文或全詩的意境上讓學生感受。另一方面,語文教材編寫方面,也可以更多的考慮小學生的特點,多增加一些優(yōu)秀的童話故事、成語故事等,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習成語并且開拓兒童的想象力,這對他們未來對語文學習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增加更多的科普故事,比如《昆蟲記》等,豐富它們的科學知識,鼓勵他們探究世界的奧秘,培養(yǎng)他們鉆研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精神。另外一些語句優(yōu)美的現(xiàn)代散文也是豐富他們的情感和素養(yǎng)的優(yōu)秀選擇,這可以更多的使學生融入生活,增加他們對社會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使得在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陶冶成為可能,使語文真正為小學生的人格塑造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王麗珍. 悠悠古詩詞 濃濃中華情——西固二?!肮旁娫~吟誦”系列活動記略[J]. 發(fā)展. 2017(02)
[2]余旦. 從古詩詞經(jīng)典中學習作文方法[J]. 小學生(教學實踐). 2016(12)
[3]李宜明. 沐浴在文化之風中——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J]. 新課程(中). 2017(01)
[4]蔣世忠. 論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J]. 小學生(教學實踐). 2016(12)
[5]曹華章. 論環(huán)境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J]. 小學生(教學實踐).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