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芳
提升『幸福感』
編輯|嚴芳
事實上,令孩子感受到幸福及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感受到幸福的孩子,被幸福感浸潤的孩子,更愿意付出,更樂于合作。
袁堅
文學博士,早教專家,潛水員,專欄作者,出版有《貓博士育兒筆記:換個方式愛孩子》,聯合翻譯繪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創(chuàng)作“小狐貍卷卷”系列兒童故事,創(chuàng)作“山海經”系列海洋主題幻想小說。
談了太多嚴肅的話題,這次我們來聊點兒溫暖的、愉悅的。我想說說,如何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有個學生的媽媽最近跟我說,她覺得她自己是普通人,自己的孩子也應該是個普通人,未來不管是讀書還是生活,健康快樂最重要。在她看來,人的一生平淡、溫暖才是最好的。希望孩子能始終保持一種溫馨和平常心,少一點功利性,那樣會覺得生活是美好的。
這幾句話聽在我耳里覺得非常溫暖和美好。我完全能接收到這位媽媽想要傳遞給孩子的東西。之前我在專欄里談到的多半是“如何協助孩子成長”,以及從我個人的興趣角度,會比較多談及“如何令孩子接觸到廣闊的、多元化的世界”,著重點在認知與拓展,目光總是投向遠方,似乎很少提及近在身邊的事物、與個人情感與狀態(tài)相關的話題。那這次就剛好來聊一聊。
這讓我想到最近在網上做在線家庭教育咨詢時,也有位媽媽,挺苦惱的,來問我說:6歲的女兒變得很難相處,不肯聽她的話,反倒是對爸爸的話挺愛聽。
我問這位媽媽,平時跟女兒相處主要是做些什么?她想想,也沒什么,無非是各種生活瑣事,比如有一天她要求女兒自己洗襪子,孩子不樂意,把臉盆給打翻了。然后我又問,那孩子喜歡爸爸什么?她說,喜歡爸爸會彈鋼琴,兩人在一起能玩得很開心。
6歲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的新階段,在此之前是更多地聽從父母的意見,在此之后是自己的主張變得越來越強烈;在此之前是對媽媽有全然的依賴,因為需要很多照顧,在此之后則對外部世界有越來越大的好奇心。但這些理論我都沒有跟這位媽媽講,因為她需要的是解決之道,而對孩子來說,問題的解決總是要通過非常具體的、切實的行動。
所以我給了這位媽媽兩個建議:
第一,展現自己的愛好與專長,讓自己從“生活瑣事的照料者”這個角色中擺脫出來。這是很多媽媽都容易陷入的誤區(qū),有了孩子以后,在家里的身份角色單一,把從前的興趣、愛好都廢棄了,整個人就失去光彩。事實上,如果能展示出自己最有趣、最優(yōu)秀的那些特長,很容易就會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覺得:哇,我的媽媽真棒!
而且從媽媽的興趣、愛好中,孩子能夠獲得多元化的滋養(yǎng),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美好。媽媽可以邀請孩子與她一起享受這些“小確幸”:媽媽先做起來,帶動孩子一起參與。就像爸爸會彈鋼琴,孩子就可以一起享受音樂,哪怕她并不彈琴,也可以跟著爸爸的彈奏唱歌、跳舞。
第二,跟孩子相處不只有“提要求”這一種方式,恰相反,占據生活大部分時間的,應該是大家一起做各種有趣的事情。比如,我們家孩子喜歡搭樂高,我會協助他找材料(很瑣碎,是他最不喜歡的步驟),進而跟他一起發(fā)展出給材料分類的新方法。比如,我們家孩子還喜歡畫畫,而我擅長寫故事,我倆就來合作:他為我寫的故事配上插畫,我為他的畫兒編出新故事。
這也是很多媽媽容易陷入的誤區(qū),把自己固定在了“行為習慣的監(jiān)督者”這個角色里。當然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很重要,但是,這并非生活的全部。事實上從我的經驗來說,如果媽媽能愉快而投入地陪伴孩子做各種好玩的事,孩子在這些經歷中對媽媽的信任度、親切感和合作性都非常高,這種相處模式會延展到其他方面:當媽媽提出行為要求時,孩子的響應度也更高。
或許可以總結為:感受到幸福的孩子,被幸福感浸潤的孩子,更愿意付出,更樂于合作。
其實小孩子是非常容易滿足的,一點點“小確幸”都能讓他幸福滿滿,完全不需要大動干戈,只需要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稍微多花一些心思而已。而每當他感到幸福時,都會很直接地通過表情、言語和肢體動作表達出來,這反過來也給了我很多的鼓舞:他的愉快、興奮,就像家里的陽光,會感染到每一個人。我總結了一部分能帶給他,也帶給我自己幸福感的小動作。
運用故事和意象
要做到這一點,并不需要“寫故事”的專長,爸爸媽媽們完全可以借助現成的素材。比如我們家孩子特別喜歡龍貓,在采買日常用品比如靠墊、浴巾、拖鞋時,我就會找找相關的設計,每次都有很好的效果。圍巾和帽子我定做了小恐龍款,他可以扮演一只暖暖和和的小怪物,把相關的繪本故事都演上一遍。襪套今年找了小苗苗款的,很清新。我甚至買了一頂同款的毛絨帽子給自己戴。小家伙超愛摸我的頭,哈哈!
保持適度的冗余
比如我們家的零食柜里總有好多存貨,而且還會定期補充。所以在孩子的“心理賬戶”上,零食這一項永遠有結余?!安挥脫膮T乏”不僅是安全感,其實也是一種幸福感。孩子因為有絕對的信心,就更愿意約束自己:不會一口氣超量地胡吃海塞。當然,我也限定了,是“適度”冗余,我們會定期整理零食柜,看看有哪些品種剩余數量較多,在清理掉它們之前,就不再補充,這其實也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資源管理意識。
時不時來點變化
新鮮感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好的養(yǎng)分,而再好的東西如果持續(xù)不變、不斷重復也會邊際效用遞減。所以,在我上面的舉例中大家或許已經看到,比如對意象的選擇,就會有好幾種,事實上每一次提供出新的意象,我們家孩子都會歡喜很久。還可以不定期地做點與平常不一樣的事兒。比如說去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畫展、逛逛博物館。前提是,要抱著輕松愉快、享受樂趣的心情,確保這些都是自己本身就喜歡做的,不要帶功利性,要求孩子必須從中“學習”到什么。
超出預期一點點
最后,爸爸媽媽其實是最了解孩子心愿的人,我會傾向于在合理的范圍內,不僅滿足孩子的心愿,而且超出他的期待那么一點點。這里有幾點:首先是對孩子愿望的理解,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而不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fā),去給他家長認為的好東西。其次就是多出來的那一點點,其實并沒有增加太多的花費(不管是精力還是金錢),卻恰恰就是幸福感的最佳來源。你可以稱它為驚喜,而我則更愿意理解為:剛剛正好滿足的是需要,超出部分提供的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