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介紹了1908年洋縣22所小學堂建設概況,分析了這些小學堂的主要特點:全為官立或公立學堂,沒有私立學堂;這些學堂的創(chuàng)辦人員,絕大多數(shù)都是士紳階層;教育經(jīng)費的來源多樣化;這些學堂校舍絕大多數(shù)都由宗教建筑改造而來;這些學堂的地理位置都相對比較好;學堂的等級越高,其基礎設施也越完善、教員數(shù)量也越多。因為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這些學堂存在一些缺陷。
【關鍵詞】 1908年;洋縣;小學堂;特點
一、1908年洋縣小學堂概況
1898年7月戊戌變法期間,清廷下令“將各省、府、廳、州、縣現(xiàn)有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學堂。其它地方自行捐辦之義學、社學等,亦一律中、西兼習,并獎勵紳民辦學?!盵1]但是戊戌變法很快就失敗了,所以這個政策根本就來不及實施。1901年8月,清政府再次頒布興學詔書,要求“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切實整頓外,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盵2]全國開始興起一股舉辦小學堂的浪潮。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陜南的洋縣也遵照清廷的命令,大量創(chuàng)辦新式小學堂。其大致情況可以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陜西全省學堂一覽表·第二十冊·上學期》這一調(diào)查資料中得到了解。這一冊資料記載了漢中府洋縣和西鄉(xiāng)縣的學堂情況。其表格的格式都是一致的,分為如下幾個部分:名稱、成立緣起、坐落、建置、職員、教員、學生、課程及采用圖書、經(jīng)費(歲入、歲出)、資產(chǎn)。從中可知:
1、1908年,洋縣共有學堂22所,其中官立高等小學堂1所、官立初等小學堂2所、公立初等小學堂19所。
2、3所官立學堂由前任知縣朱組綬創(chuàng)辦,位于華陽街的3所公立小學堂由前任分縣知縣王倓創(chuàng)辦,二圣宮公立初等小學堂由梅葛會會首封錫爵創(chuàng)辦,火神殿公立初等小學堂由邑人武陵春創(chuàng)辦,其余14所公立初等小學堂均由不同的邑紳所創(chuàng)辦。
3、其開辦費用。官立高等小學堂“系舊書院公款與捐款”,官立初等小學堂“由官籌出”,公立初等小學堂則或“由舊義學公款出”,或“由公款籌出”,或“由梅葛會出”、“火神會籌出”,或“由廟會籌出”,或“由社會籌出”。
4、官立高等小學堂由舊洋州書院改造而成,有2所公立初等小學堂由會館改造而成,其余的小學堂均由廟、庵、寺、祠堂等宗教建筑改造而成。
5、有包括官立高等小學堂和官立初等小學堂在內(nèi)的11所學堂分布在縣城內(nèi),其余11所分布在縣城之外的不同區(qū)域,其中有1所甚至建在山上。
6、在3所官立學堂中,除了東岳廟官立初等小學堂只有最基本的講堂3間、操場1處之外,其余2所官立學堂的建置都非常完備,不僅有講堂和操場,還有自習室、寢室、操場、食堂等。但公立初等小學堂大多比較簡陋,除了兩所學堂有講堂5間、操場1處外,其他的都只有講堂3間、操場1處。
7、官立高等小學堂有一名校長、三名教員,東岳廟官立初等小學堂有兩名教員,厫神祠官立初等小學堂有一名堂長兼教員和另外一名教員,華陽中街三官廟公立初等小學堂有一名堂長兼教員,其他的學堂都只有一名教員。
8、3所官立學堂都有甲、乙兩個班,而且官立高等小學堂人數(shù)最多,分別為甲班44名、乙班38名,相比之下,2所官立初等小學堂四個班的人數(shù)就少了很多,都只有十幾人;其余19所公立學堂都只有一個班,且人數(shù)一般在12—22人之間,只有關帝廟公立初等小學堂的那個班有30人。
二、1908年洋縣小學堂的主要特點
1、全為官立或公立學堂,沒有私立學堂
在清末,政府為了解決教育經(jīng)費缺乏的問題而大力提倡私人辦學,可是1908年的洋縣卻連1所私立學堂也沒有,非常令人奇怪。
2、這些學堂的創(chuàng)辦人員,絕大多數(shù)都是士紳階層
這些學堂的創(chuàng)辦人員中,既有前任知縣朱組綬、前任分縣知縣王倓這樣的地方官,也有梅葛會會首錫爵這樣的宗教團體領袖,甚至還有“邑人武陵春”這樣普通的老百姓,但更多的還是縣里的士紳,在這22所學堂中,直接由邑紳創(chuàng)辦的就有13所,超過總數(shù)的一半。
3、教育經(jīng)費的來源多樣化
光緒年間,清廷財政極度困難,國庫空虛。1903年的一份上諭稱:“現(xiàn)在國步艱虞,百廢待舉,而庫儲一空如洗,無米何能為炊?”為此,[3]各地都要想盡辦法來籌措本地的教育經(jīng)費,洋縣當然也不例外。1908年,洋縣小學堂的教育經(jīng)費主要有以下幾種來源:官款、舊書院或舊義學公款、地方公款、宗教團體和廟會籌出、地方攤派。
4、這些學堂校舍絕大多數(shù)都由宗教建筑改造而來
在這22所學堂中,有19所是利用宗教建筑改造而成的。這是清末由于教育經(jīng)費缺乏而形成的席卷全國的廟產(chǎn)興學的一部分。
5、這些學堂的地理位置都相對比較好
它們主要建在經(jīng)濟和文化相對比較發(fā)達、交通比較便利、地形比較平坦的縣城和較大的村鎮(zhèn)。
6、學堂的等級越高,其基礎設施也越完善、教員數(shù)量也越多
幾乎所有的公立初等小學堂都只有1名教員和最基本的教學設施(講堂3間、操場1處);而等級稍高的厫神祠官立初等小學堂則有2名教員和講堂3間、自習室2間、寢室3間、操場1處;等級最高的官立高等小學堂則不僅有1名校長、3名教員,還有講堂6間、操場2處,甚至還有大量的自修室、寢室、職員教員司事室、食堂、儲藏間、閱報室、會客室等等。
三、思考與結論
1908年,洋縣共擁有22所小學堂、451名學生,這對當時洋縣的教育事業(yè)無疑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堆罂h縣志備考》載:“初小當清末有四十六”,[4]即在1911年時,洋縣有小學堂46所,而在1908年時,當?shù)厥侵挥?2所小學堂的。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洋縣的小學堂數(shù)量就由22所增加至46所,翻了一番還多,可見其發(fā)展速度之快。
但是,因為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這些學堂是有很多缺陷的。首先,它們沒有穩(wěn)定的經(jīng)費來源。這些學堂幾乎都是利用現(xiàn)成的寺廟等宗教建筑改造而成,其建設和運轉(zhuǎn)的經(jīng)費并沒有固定的財政支出,其來源多種多樣且極不穩(wěn)定,這就勢必會影響到學堂的日常教學和運轉(zhuǎn),想進一步發(fā)展更是捉襟見肘。其次,根據(jù)《陜西全省學堂一覽表·第二十冊·上學期》的記載,洋縣這些學堂的教員幾乎都是科舉出身的生員,所以他們教授的內(nèi)容也應當是以傳統(tǒng)的四書五經(jīng)為主的,這就導致這些新式學堂有“換湯不換藥”的弊端。
【參考文獻】
[1]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04-409.
[2]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4719.
[3] 朱壽朋.光緒東華錄·五[M].北京:中華書局,1958.5117.
[4] 劉元吉.洋縣縣志備考·卷二·教育[M].民國二十年石印本.
【作者簡介】
廖歡歡(1992-)女,漢族,湖北崇陽人,西藏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