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英 譚 躍 覃武海 王 芬 陸石俊 李 賢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中醫(yī)院,廣西 玉林 537000
?
棒柄花方聯(lián)合西藥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療效
黃春英 譚 躍 覃武海 王 芬 陸石俊 李 賢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中醫(yī)院,廣西 玉林 537000
目的:觀察棒柄花方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2例肝膽濕熱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99例予西藥護肝治療,治療組103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棒柄花方口服,兩組療程均為4周。觀察兩組治療前后主要肝功能指標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變化,比較兩組療效。結(jié)果:總有效率對照組為66.7%,治療組為91.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TBiL、ALT、AST均較本組治療前下降(P<0.05),治療組治療后TbiL、ALT、AST較對照組下降明顯(P<0.05)。結(jié)論:棒柄花方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乙型肝炎可明顯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膽紅素,退黃療效明顯,可在臨床推廣運用。
乙型肝炎;肝膽濕熱證;壯醫(yī)壯藥
近年來,中藥在乙肝的治療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對于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膽紅素、轉(zhuǎn)氨酶具有積極意義。棒柄花方源于廣西壯族民間治療肝炎的常用方,臨床療效顯著,為深入觀察其臨床應用價值,我院從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應用棒柄花方結(jié)合西藥治療抗病毒前期肝膽濕熱型慢性乙型肝炎(輕中度)103例,并與單用西藥甘草酸二銨腸溶膠囊治療的99例作為對照觀察,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202例均為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肝膽病科診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門診129例,住院73例,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99例,男63例,女36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9.5±10.8)歲,血清TBil含量為(64.9±16.1)μmol/L,血清ALT含量為(56.8±15.3)U/L,血清谷草轉(zhuǎn)氨酶(AST)含量為(43.4±12.9)U/L,A/G比值為(1.12±0.41);治療組103例,男67例,女36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0.8±9.5)歲,病程0.5~49年,平均(23.9±6.0) 年;血清總膽紅素(TBiL)含量為(65.5±15.4)μmol/L,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ALT)含量為(54.7±17.2)U/L,血清谷草轉(zhuǎn)氨酶(AST)含量為(44.3±13.9)U/L,A/G比值為(1.14±0.45)。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1],中醫(yī)證候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病毒性肝炎中肝膽濕熱證的診斷標準[2]。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②未達到抗病毒治療適應證;③肝功能損害分度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為輕度或中度[3];④中醫(yī)辨證屬肝膽濕熱證;⑤患者年齡18~65歲;⑥患者同意參與此研究且簽署知情協(xié)議書。
1.2.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診斷標準;②不屬于黃疸病的肝膽濕熱證型;③其他原因?qū)е碌腡BiL、ALT、AST升高、黃疸;④存在有心血管疾病、神經(jīng)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期、哺乳期或有意向懷孕的女性;⑥未完成治療或治療資料不全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按個體差異情況進行基礎治療,囑限煙戒酒,避免熬夜。
1.3.1 對照組 予口服甘草酸二銨腸溶膠囊(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628),50mg/粒,1次3粒,每日3次。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棒柄花方治療。藥物組成:棒柄花100g,虎杖30g,白花蛇舌草30g,黃芪30g,配制法:以上四味,加12倍水煎煮成2袋,每次1袋,1日2次。1.3.3 療程 兩組均治療4周后進行療效判定。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主要觀察指標總膽紅素(TBiL)、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變化情況。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痊愈:膽紅素、ALT血清水平恢復正常,黃疸完全消失;顯效:膽紅素及ALT、AST血清水平降低≥50%或者黃疸體征明顯改善;有效:25%≤膽紅素及ALT、AST血清水平降低≤50%,黃疸減輕;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傆行?(痊愈數(shù)+顯效數(shù)+有效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x±s)表示,自身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7%,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3%,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后ALT、AST、TBiL均較本組治療前下降(P<0.05),治療組治療后TBiL、ALT、AST較對照組下降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功能治療前后結(jié)果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目前,對于乙型病毒性肝炎還未達到抗病毒的治療標準,但是出現(xiàn)有膽紅素、轉(zhuǎn)氨酶升高癥狀的治療,西醫(yī)主要暫予利膽退黃、護肝降酶,目標是在還未達到抗病毒治療標準的時期,以保護肝臟細胞進一步受損,從而減輕肝細胞炎性的進一步壞死、并減輕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并且為抗病毒治療時機做好準備。臨床上常用于利膽退黃,護肝降酶的藥物有甘草酸二銨、熊去氧膽酸膠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水飛薊素膠囊等,研究表明,甘草酸二銨對于治療降低乙型肝炎相關性TBiL升高,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但是也暴露出費用較高的缺點[5]。本研究應用甘草酸二銨作為對照組,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總有效率66.7%,棒柄花治療黃疸型乙型肝炎肝膽濕熱證總有效率達91.3%,說明臨床療效較單用草酸二銨較好。
棒柄花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散瘀的功能,方中以廣西民間治療肝炎的常用草藥棒柄花為君藥,其性味苦寒,歸肝、膽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通絡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療濕熱黃疸型肝炎。虎杖、白花蛇舌草為臣藥。虎杖,性味苦寒,歸肝、膽、肺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散瘀止痛之功效;白花蛇舌草,性味苦甘寒,歸心、肝、脾、肺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虎杖、白花蛇舌草以其苦寒之性,達清熱解毒,利濕散瘀之功。黃芪為佐藥,其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為補脾氣之要藥,常用于治療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君臣藥苦寒之性針對肝膽濕熱之主要病證而設,但苦寒之品多有傷正之弊,且久病正氣亦常不足,故黃芪既以甘溫之性佐制君臣藥苦寒之弊,又能補氣升陽,扶正驅(qū)邪,佐助君臣藥清熱解毒,利濕散瘀。全方配伍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扶正亦為驅(qū)邪,化瘀有助邪散,共收清熱解毒,利濕清熱散瘀之功。
本研究表明,棒柄花方結(jié)合西藥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明顯降低總膽紅素以及轉(zhuǎn)氨酶的水平,可在臨床推廣運用。
[1]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27(1):1941-1961.
[2] 鄭牧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47-148.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69-72.
[4] 左瑞菊,徐春軍,鄒濟源.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甘草酸二胺治療黃疸型肝炎療效觀察[J]. 海南醫(yī)學, 2016, 27(24): 4001-4003.
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shù)開發(fā)計劃項目(桂科重1355001-4-10)。
黃春英(1976-),女,壯族,本科,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治療內(nèi)科疾病。E-mail:w3131098@126.com
R512.6+
A
1007-8517(2017)07-0122-03
2017-03-06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