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峪
【摘要】學生的錯誤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它能夠促進學生自身成長、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促進課堂不斷優(yōu)化。因此,教師要形成正確的學生錯誤觀念,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復制學生錯誤、“故意出錯”、創(chuàng)設錯誤情境等方式來有效的利用學生的這種錯誤資源為教學服務。
【關鍵詞】課堂 學生 錯誤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48-02
錯誤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無可避免的,尤其是對于學生來說,在課堂上出現(xiàn)一定的錯誤都是正?,F(xiàn)象。心理學家蓋耶告誡我們:“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边@說明,學生的錯誤對于教學來說是一種教育資源,具有一定的教學價值,教師應該認識并善于有效利用這種資源。
一、學生錯誤資源的教學價值
1.促進學生自身成長
課堂上,不同的學生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無論是正確的回答還是錯誤回答,都真實反應了學生當時的思維。如果教師能用回答錯誤的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視角理解他們的想法,就可能更好的去糾正以及完善他們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從而促進他們不斷的發(fā)展和成長。
2.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機會為學生提供知識傳遞,但是對于學生的這種錯誤資源來說,則是教師可遇不可求的寶貴的教學契機,如果教師能夠把握住這個契機,通過各種方式有效的利用這種錯誤資源,那么,它不僅可以使教師及時更新教學觀念,而且還能使教師不斷的提高調控與組織課堂的能力,更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技巧和教學水平。
3.促進課堂不斷優(yōu)化
如果教師能夠利用好學生的錯誤資源的話,可以借此生成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更加接近學生的思維和情感世界,由此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使整個課堂保持活力。
二、有效利用學生錯誤資源的策略分析
1.教師要形成正確觀念
首先,教師應該明確,學生出錯是正?,F(xiàn)象,應該允許學生出錯,并且給學生一定理解,在此基礎上,應該與學生一起分享和探討。其次,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的錯誤是有價值的教育資源,這是毋庸置疑的,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這種有效的資源為教學服務。
2.教師要復制學生錯誤
教師要將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以適當?shù)姆椒ㄔ俅卧趯W生面前顯示出來,以便學生能及時發(fā)現(xiàn),找出錯誤,并糾正錯誤,這樣既能讓學生加深對此類知識的理解,又能避免再次出現(xiàn)類似的錯誤。例如:在一次作業(yè)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摯”“頻”“朦”時,或者把“摯”少寫一“點”,或者把“頻”多寫一“點”,或者把“朦”少寫一“橫”少寫一“橫”。針對這種現(xiàn)象,教師并不是立即指出是誰把哪個字錯了,而是在上課時把這幾個錯別字混到其他幾個正確的生字里,然后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看誰能發(fā)現(xiàn)問題。經過學生認真的對比,包括寫錯字的學生在內都發(fā)現(xiàn)了問題,爭先恐后地指出那幾個錯別字的所在。這樣既調動了課堂的學習氣氛,又讓學生加深了對那幾個字的印象,避免以后再寫錯。
3.教師要“故意出錯”
教師要把需要記住的知識點以“故意出錯”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錯誤。面對老師出現(xiàn)的錯誤,學生的反應必定非常興奮,也會非常積極的去糾正老師出現(xiàn)的錯誤,這樣既提高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也體現(xiàn)了學生是教學主體的原則。
4.教師要創(chuàng)設錯誤情境
對于一些比較難懂的、學生掌握起來比較難的知識點,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和理解。例如,教師在講古詩《草》時,對于“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中的“枯榮”一詞,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也難以記住,于是,教師就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她讓小學生扮演回家放學的孩子,而她自己扮演家里的老奶奶。孩子放學回到家后,老奶奶讓孩子背詩給她聽,她故意把聽到的“枯榮”聽成“窟窿”,于是重復一句“一歲一窟窿”,并問這是什么意思???學生聽完立即興奮地糾正:“奶奶,是一歲一枯榮,不是一歲一窟窿,枯的意思是草黃了、枯萎了,榮就是草長的很茂盛。一歲一枯榮就是說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崩夏棠搪犕旯笮Α芭?,原來是這個意思??!”這種情境既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輕松的掌握了難懂的知識。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教師不應該指責批評學生,而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的這種錯誤,是難得的教育資源,要充分利用這種教育資源達到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孟麗娟,黃偉.課堂上學生錯誤資源的歸因與利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2(07):18-21
[2]朱玉露.學生錯誤的教學價值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