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兵
語文很重要,它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負載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性學科,而且對形成人的品格、底蘊,培養(yǎng)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后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可是如今我們不少的語文課堂干枯、板結,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鑒于此,我們在這里“吶喊”一聲,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我們認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閱讀為基礎,創(chuàng)造出詩意,這應當是我們語文課堂不懈的美學追求。對語文課堂的最高贊美應當是:“就像一首詩!”這里的“詩”,并不是指那些在書上供人反復吟詠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課堂上讓師生感受到的綻放、閃光,或者激蕩。詩是語文課堂的生命,是語文課堂的本體。
我們以為,師生,尤其是語文教師自身的哲學意識與詩意審美感受,是決定課堂美學追求成功與否的關鍵。詩意的課堂應當浮動師生的情緒、靈氣和悟性,這種情緒、靈氣和悟性是師生對人生經驗、情感經驗、社會經驗、生活經驗、閱讀經驗、課堂經驗等各種經驗集合起來之后產生的。這涉及到一個基礎。如果把整個課堂比作河床的話,那么師生的情緒、靈氣和悟性無疑是浮動在整個河面上面最耀眼、最燦爛、最動人的浪花。但如果沒有河水的流動,就會很快消失或者枯竭。也就是說,如果缺少經驗的層次的話,情緒、靈氣和悟性就沒有什么價值,甚至不可能存在。閱讀和人生的各種體驗是師生情緒、靈氣和悟性充分表現自由流動的基礎,它構成了課堂詩意最堅實的河床與有生命力的潮汐。
目前語文課堂缺少哲學層面的讀解,尤缺悟讀,語文課堂上師生最缺少的經驗是讀解。講解是一門學科,一門探究文本意義以及意義的理解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人一來到世上,就被拋進意義世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蟲魚,大至立身處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騷動,語的呢喃,靈的呼喚,無不需要讀解。這里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具體實在的文學層面,叩問作品文本意義的生成過程;另一個層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學層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價值意義,展開對生存世界的理解。目前語文課堂尤缺哲學層面的讀解,這里首先要解決一個認識問題,即當我們在課堂上接觸課文——文本時,首先應當認識到它的意義就像一顆多面體的寶石,正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折射出五顏六色的光芒。以蘇軾的《題西林壁》為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本瓦@么四句28個字,字面意義描述廬山絢麗多彩、風姿各異,寓言意義(象征意義)表示正確認識事物須保持距離,倫理道德意義指示處世待人毋偏執(zhí)于一端,神秘意義暗指執(zhí)滯、偏枯者難悟佛門、難化解萬事萬理。蘇軾精研老釋,傾心佛道,有超脫塵世的思想,你簡直沒辦法窮盡它。
令人扼腕的是,我們的語文課堂常常只在一個層面給學生讀解。就是在一個層面讀解,也拿了條“標準化”的繩索,給學生的思想來個五花大綁。這好比我們旅游時看到某處自然風光,比方一座山,可以看成豬八戒背媳婦,也可以看成孫悟空出世,還可以看成唐僧騎馬,這完全是由于未經人工雕琢的天然的混沌狀態(tài)才可能給游客這多樣的感受,但我們偏要把它搞成豬八戒背媳婦的準確形狀,搞得一點意思都沒有。
當然,這里還得有個度,需要我們語文教師來把握。舉個例子,近年來有人讀解朱自清及其散文創(chuàng)作,把作家描寫成一個性欲得不到滿足的“性壓抑”者,說由于過剩的性力受到道德的壓制,于是“走向旁道”,在散文里“長出一些別樣色彩的枝干和葉子來”,“最醒目最動人的就是‘性壓抑情致”。又有論者認為朱自清的散文《綠》,以水擬人,暗示“黛綠少女”,是作者“性愛感情的升華”,“借了水之綠的象征描寫表達了潛意識中那種‘節(jié)制和誘惑之間、最誠摯的溫情與最無情貪婪的情欲之間的沖突”。更有甚者,說朱自清慣用女性形象“來裝飾他的想象世界”,“用異性的聯想來折射風景,有時失卻控制,甚至流于‘意淫”。這些可能都是在運用精神分析理論與方法來讀解朱自清的散文,但他們似乎忘了作家的人格、所處的社會時代以及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墮入了主觀偏見,讀出的也許只是他們自己。這是一種誤讀,就合理的一面說,誤讀不失為一種創(chuàng)造,但不合理的是誤讀常常表現為隨心所欲,胡亂猜想,走馬觀花,囫圇吞棗,妄自尊大,固執(zhí)己見,失之偏頗,失之公允。
不固守作品的本旨這個窗,去打開另一扇窗戶,確能發(fā)現許多新景觀,但合理不合理的關鍵,主要是另一扇窗戶后面的風景美不美,這一點在語文課堂上尤為重要。以杜牧的《清明》為例,據傳,這首七絕詩原是杜牧任安徽貴池刺史時,因城西杏花村產名酒“杏花大曲”而特意創(chuàng)作的,分明是一篇廣告詞!可后人作過種種誤讀,現在還編入課本,引導學生去誤讀,成了一首寫行旅之人借酒澆愁的寂寞鄉(xiāng)愁詩。我們覺得,這就是一種合理的誤讀。
其實讀解一般需經歷三個階段。第一認讀,為泛覽,感知階段,先掃除文字障礙,不妨謂之“讀”;第二理解,為精研、沉思階段,先反復誦讀,待胸中豁然,揭示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妨謂之“解”;第三創(chuàng)造,為發(fā)展、生產階段,貫通古今,不妨謂之“悟”?!拔颉弊钪匾?,“悟”是閱讀教學的理想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