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問已經(jīng)越來越顯現(xiàn)出其在課堂中的重要性,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是達到師生互動、雙向交流效果的重要途徑 。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提問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07
案例背景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里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教學觀念,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當下的語文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積極探究的教學情景是常常有的。學生提問、質(zhì)疑固然需要,但對于這些疑問的處理方式又該怎樣?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案例描述
前不久,我聽了一節(jié)公開課,教學內(nèi)容是蘇教版必修二里德國作家海因里?!げ疇柕摹读骼巳?,你若到斯巴……》。課文導入結束后,教師說:“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過課文了,你們有什么問題嗎?請隨意提問。”當時,課堂有些冷清,并沒有多少同學主動發(fā)言。這時,教師停了一會,又說:“既然大家不舉手,那么,我們就‘開火車吧,每個同學提一個?!苯又?,她就從第一組第一排開始點名了。十七八分鐘過去了,班里四十幾位學生都過了一遍。有的從文章整體入手,問主題,問創(chuàng)作緣由;有的提問關注的是某句話,甚至某個詞意思。其中,不少問題是重復的,更有一些學生站起來后實在沒問題了,就直接說:“我的問題和某某同學是一樣的?!苯處熢诿總€問題提出后,會點頭,然后說:“好,請坐,下一位?!逼溟g并沒有就問題展開。我當時在想,這么多的問題該怎么辦呢?也許教師會在結束后對它們進行一個處理,會和她的教學設計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吧。可接下來,讓我想不到的是,這位教師是這么說的:“大家提了這么多問題,證明這篇文章確實比較難理解?!痹俸髞?,她就按著自己的思路開始進行文本提問,讓學生作答。由于開頭提問用的時間比較長,以至于后來的文本解讀就顯得倉促,不少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也就由老師“代勞”了。后半節(jié)課基本上又恢復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問答模式。
案例分析
如今,讓學生自主提問的情況在公開課上是比較盛行的,它在某些時候確實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yǎng)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但是,如果對這些提問處理不到位,最終達不到理想效果,只能是流于形式。我在聽課時就有些疑惑:花這么長的時間,提出這么多問題只是為了證明文章的難度?課堂教學設計與學生提問并無聯(lián)系,只是為了有一個自主提問的環(huán)節(jié)嗎?這樣的提問并沒有體現(xiàn)價值,也沒有給課堂教學注入新的內(nèi)容。
首先,問題應該是在學生閱讀文本、認真思考后,慎重地提出的,不能“隨意”。學生在教師要求提問時,并無太大反應,也許是文本沒預習充分,也許是羞于質(zhì)疑。若是前者,教師應該再給點閱讀時間;若是后者,那就說明平時的質(zhì)疑習慣還未形成?!伴_火車”式的提問方式只能是一種任務分配,其中暗含了一種邏輯,就是你必須有問題。這樣的“隨意提問”其實并不是每個學生想要的“隨意”,更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探究”。久而久之,學生會產(chǎn)生厭煩情緒,所提問題就不能體現(xiàn)有價值的思考了,可能是一種敷衍。
其次,學生隨意的提問并沒能發(fā)揮太大價值,往往只是形式,甚至是任務。學生對文本提出了不少問題,其中會有一些有價值的思考。但教師并未組織學生進行深度探討,而是重新從自我的閱讀角度進行引導,因此那些提問并沒有真正發(fā)揮價值,只是成了課堂提問的表演形式。這樣并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升,更是影響了學生對文本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再者,雖有自主提問,教師仍是課堂的主角。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是空出時間給學生“隨意提問”,但結果是后半節(jié)課,教師還是根據(jù)課前自己的預設對學生進行引導,并未有效結合課堂真實的生成進行問題討論。這樣一來,學生仍得跟著老師走,回答問題也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未體現(xiàn)個性化的自主學習特點。
案例反思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鼓勵學生提問本身是適合新課標的好方法,但若處之不當,則效果不好。這也讓我對“學生提問”的處理方法進行了反思:
一、給足時間,充分思考。
要對一篇文學類文本提出疑問,粗略地讀一遍文章是很難做到的,必須有充足的時間保證。比如,我在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一課時,學生在預習時反映,這是一篇德國小說,對它的敘述方式不太了解,讀不懂。于是,我用一節(jié)課時間,讓學生再好好讀文章,并且分小組討論,把各自的問題拿出來交流,之后,再交上各組解答不了的問題。當時的氣氛十分熱烈,學生想自主解決問題的熱情很高。所以,對這樣的課,教師不要擔心會浪費時間,而要舍得拿出“寶貴”的課堂時間來給學生。
二、仔細挑選,難易分類。
學生的語文水平是有差距的,若老師不加挑選,全部問題都呈現(xiàn),都討論,這自然不適合學情,也不能把握文章重難點。所以,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課而言,我一共收到了18個問題,相似問題歸納后,還剩下12個。就難易程度上,我又進行分類。對于簡單的問題則先拋出讓學生自己解決。比如,文章為什么總問本地是哪?第36節(jié)中的“成批”一次有什么表達效果?為什么作者反復描寫學校的環(huán)境布置?題目后面為什么要加省略號?這些問題并不算很難,不需要老師開口,學生基本都解決了。而對于比較難的問題,如,作者最后為什么喊“牛奶”,有什么深意?為什么題目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等,就在課堂上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討論。這樣,學生就感覺讀懂了不少。
三、整體把握,恰當點撥。
文本的解讀一般是有層次性的,若教師在課堂上僅僅就學生的問題進行處理,難免會顯得零散。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要把學生的提問進行合理地排列,讓學生有整體感知和層次的把握。再者,若完全以學生的質(zhì)疑為主,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閱讀,往往會讓文本解讀流于膚淺,所以教師更要適時點撥。還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的教學,在學生的12個問題解決后,我進行追問,提出新問題:第46節(jié)中為何特寫“十字架”?文章為何把地點選在美術教室?等等。這樣,既是對文本解讀的補充,又是對學生思考的進一步促進。
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樂園,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應落實到實處,凡學生能問的問題一定讓他們主動問,凡學生能回答的問題一定讓他們自己回答,教師在學生交流意見時應注意傾聽,在學生思維受阻時應注意引導。這樣,學生才會慢慢學會提問,愛上提問,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