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珍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33-02
一、問題與思考
國家課程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規(guī)定的統(tǒng)一課程,只給教師提供了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科目設置、課時安排、教材范例。國家課程必須面向全國和面向全體學生,必須確保所有學生學習的權利,因而國家課程的標準就不宜太高,這樣可以保證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達到國家課程的標準,這也是國家課程最顯著的特征。
但國家課程注重的是普適性,很難考慮到教情、學情、校情存在的差異。每位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yǎng)、教育教學風格、對教育教學價值的個體偏好、對教育教學文本材料的個體理解等都有其獨特性。不同的學生的知識背景、理解方式、體驗方式、內化方式等有所不同。不同學校提供的教學條件與教學資源也不同。因此,推進國家課程的最優(yōu)化實施,唯一途徑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甚至于班本化、人本化。國家課程校本化過程,有利于建設學校特色的三級課程體系,讓課程適應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實現(xiàn)學校、教師、學生三者協(xié)同的個性化發(fā)展的目標。
為了更好地增強課程對于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確定了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國家、地方和學校共同建設課程的思路,這為推進國家課程的最優(yōu)化實施即校本化實施提供了政策支持。
國內外對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有許多研究成果,都值得學習和借鑒,但考慮其實踐的有效性,那些終究不是適合自己的“校本”。那么,怎么做屬于自己的“校本”呢?我們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雙向行動路徑。所謂“自上而下”,即國家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執(zhí)行,要以國家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為框架,只能努力去“填實”,而不是超越或懸虛。那么,課程標準的細致解構便顯得尤為重要。所謂“自下而上”,即基于教情、學情、校情采取的課程校本化行動,包括教材的重組、教育資源的整合等路徑。
二、實踐與行動
1.明確目標:課標的解構行動
國家課程的各學科課程標準就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總目標、學段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都做了綱性概述,字字嚴謹,句句有度。但從理念到行動、從學段目標到課時目標之間的路到底還有多遠,有專家說:還有十萬八千里,也有專家說:就在領會間。一、三、五三個年級的三位語文教師的課時目標中,出現(xiàn)了同一目標:學習比喻句,明白把什么比作什么,體會比喻句的好處。這并不是偶然現(xiàn)象,像這種目標制定不顧年級特點的課標解構“誤差”普遍存在。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第1課與下冊第9課中都出現(xiàn)了新部首“走之兒”,前者只要求會認,后者才要求學會寫,但仍有教師將“學會寫”的目標提到了上冊,這是目標的越位。由此,對課程標準進行細致的解構,進一步明確教學的結構目標、年級目標及同一內容的程度目標這一工作就顯得尤為迫切。
(1)課標解構依據(jù)
僅憑《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來解構教學目標,結果仍會造成模模糊糊一大片。那么,追求目標清晰的依據(jù)是什么呢?一般來說包括:知識技能結構樹、年段目標、教材習題。知識技能結構樹,是針對某一知識點或技能點建構起的枝狀結構樹,如若以數(shù)與代數(shù)為一級指標,其二級指標為數(shù)的認識、數(shù)的表示、數(shù)的大小……,三級指標則為經(jīng)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shù)的過程……以此為參照解決目標模糊的問題。以年段目標為解構依據(jù),不僅指以課標上的學段目標為依據(jù),還包括基于學情的知識背景調查分析以及學段學生的教育心理學特點分析,若分析到位,則會解決目標確定不到位或越位的問題。相對于以上解構依據(jù),教材習題是最便捷的目標確定依據(jù),習題完成的要求是本課教學目標的直接體現(xiàn),即包含知識的,又包括技能的,還反映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同時直觀地呈現(xiàn)出了學習過程和所運用的方法。
(2)課標解構主體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直接組織者,是課程實施的主干力量,教師應該成為課標解構的主體。課標解構不單是教研工作者的職責,每位教師都要經(jīng)歷課標解構、明確目標的過程,以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學中才能不偏不離、游刃有余。
每個人課標解構的結果,可能會有不同,這是教師個人素養(yǎng)及個體理解的獨特性的表現(xiàn),這也正是課標解構工作的價值所在,這些不同,是造成教學結果不同的根源。我們可以通過團隊碰撞法,在“百家爭鳴”中,獲得教育教學的最終取向。從而實現(xiàn)從理念到行動、從學段目標到課時目標之間的路不在“十萬八千里”,只在“領會間”。
2.基于目標:教材的重組行動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它不是學科教學的全部。我們要努力轉變“教教材”的思維慣式,把教材作為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一大載體,只要有利于或可以高效達成我們的教學目標,我們就可以使用,若不利于或只低效達成我們的教學目標,我們便可以篩選使用、重組使用,甚至大膽舍棄。
(1)單元重組
基于目標的備教材行動要求我們:站得遠一點,再遠一點,才能靈活駕馭教材。所謂的“遠一點,再遠一點”,最基本的是站在學科的角度備整個學段的教材、備整個年段的教材、備整個單元的教材、備一課書的教材。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觀察家鄉(xiāng)的景物,記下自己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這一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僅靠三篇主體課文的教學有些牽強。那么,我們可以把第二單元第一課《翠鳥》,與本單元第一課《燕子》對比教學,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兩篇課文都描寫了動物的外形和動作,并通過關鍵詞句體會動物的特點和作者觀察的仔細。其它景物的觀察和描寫方法的學習,我們則可以在學習了本單元主體課文《荷花》《珍珠泉》之后,拓展使用選讀課文《山城的霧》。此單元重組的教學,使學生具備了較豐富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可模仿的描寫方法、觀察方法,教師再布置學生去實踐、觀察、記錄,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就很容易達成。除單元重組外,我們?yōu)閷崿F(xiàn)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還可以做不同年段教材的重組、不同版本教材的重組、課內外教學資源的重組,我們不必擔心同一素材的重復使用,因為基于目標不同年段所挖掘的教學價值是有區(qū)別的。
(2)學科重組
有教師認為,學科性質不同,學科之間的教材重組是不合適的。學科性質不同,同一教學內容的教學指向是不同的,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將同一主題(題材、體裁)教學內容重組。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教學目標“學習說明性文章,要抓住課文的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并試著加以運用”,其中試著加以運用的教學目標達成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因為受生活經(jīng)驗的限制,學生往往很難準確具體地說明一件事物。那么,我們可以打通學科,借科學文本語言表達精煉、嚴謹?shù)奶攸c,與科學教材重組。在學生學完“地球和地表的變化”單元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介紹地球內部的結構,還可以介紹火山、地震的形成等,這一實踐活動中,語文、科學學科的目標指向完全不同,卻是可以互相促進達成的。數(shù)學課中的“統(tǒng)計圖”可與品德與社會課中的“生活中的消費”進行題材重組,品德與社會課中的“生活中的習俗”可與地方課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主題重組,諸如此類,學科重組,給教師帶來的是同一教學內容里充分的教學價值,給學生帶來的是豐富的學習體驗和收獲。
3.打通時空:教育資源的整合行動
學校根據(jù)國家的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結合學校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qū)的課程資源,將國家課程校本化,這又是國家課程優(yōu)化實施的一大路徑。
(1)選課課程
部分教師或全體教師,根據(jù)所任教學科的課程理念,針對全校學生、本年級學生或本班級特定學生群體,可編制選課課程,并組織實施和評價。如語文學科的課本劇表演、演講與主持、閱讀與鑒賞,數(shù)學學科的撲克中的數(shù)學、幾何王國、找規(guī)律,英語學科的英語劇表演、英語演講,科學學科的小制作與小發(fā)明、科學閱讀,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新聞袋袋褲、校園觀察員,音樂學科的吉它、舞蹈,體育學科的花樣跳繩、武術,美術學科的陶藝、插藝等。各選課課程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個性進行自主選擇,打破班級或年級界限,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標。選課課程的實施,為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天地。它與日常的課堂教學不同,學生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圖和強制,其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越強。
(2)實踐課程
學校發(fā)揮社區(qū)課程資源優(yōu)勢,可編制實踐活動課程,有力促進國家課程的實施。如若學校地處開發(fā)區(qū),周邊有許多企業(yè)和工廠,不少學生的家長就在這些企業(yè)和工廠工作。為充分挖掘其學科教育、熱愛家鄉(xiāng)教育、熱愛勞動教育、科技進步教育、感恩父母教育的價值,學校選擇知名的木業(yè)公司、食品公司、輪胎公司等做為學校的實踐教育基地。每次實踐活動的組織,重在全員參與,重在前期準備,各學科教師針對學生學科知識基礎尋找學科運用契機,班主任分析教育基地特點尋找教育主題切入點。學生走出課堂狹小的天地,面向社會,豐富了社會體驗,淡化了國家課程“本本化”的思想。
(3)盛典課程
各學科都可以辦自己的“盛典”,所謂“盛典”,主要體現(xiàn)在其橫向和縱向組織的規(guī)模之大。橫向指全員參與,不落下任何一個,發(fā)展每一個;縱向指準備過程充分,時刻準備著。如:語文學科的“寫字節(jié)”,每學年舉辦一次,師生全員參加寫字比賽,語文教師注重過程訓練,利用語文課及午寫時間每次指導不少于10分鐘,師生將“提筆即是練字時”做為自己的座右銘;音樂、美術學科將“藝術節(jié)”作為學科盛典,每名學生都有自己展示特長的平臺,或唱演,或彈唱,或繪畫,或雕刻;體育學科的學科盛典則為“陽光體育節(jié)”和“達標運動會”,學生、家長、教師全員參與,班級吉尼斯冠軍、校園吉尼斯冠軍就在盛典日得到刷新……
三、效果與反思
1.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與教師成長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呼喚相應的校本教研。學??蓮娜矫鎸π1窘萄羞M行改進:一是教研形式公開化,各學科組每周至少組織一次教研活動,活動內容以海報形式公開,便于接受教研員的隨時指導,便于學校對教研活動的監(jiān)督管理,便于學科組間的互相學習;二是教研內容“接地氣”,教研內容不是由學科組長來確定,而是根據(jù)共同體的研究需要來確定,如對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否準確、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合理的研究,這些可通過課前會議做討論,再如,對學生的關注度、參與度的研究,可設計專門的課中觀察量表做分析;三是將“嵌入式培訓”作為校本教研特色,學??蓪嵤扒度肴粘=虒W的卓越教師培訓工程”,關注“短板”,引領“長板”,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動與日常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必將實現(xiàn)教師由內及外的專業(yè)化成長。
2.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與學生發(fā)展
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使平面的課程立體化起來,立體化的課程又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學生在校本化了的國家課程實施中不僅掌握了基本的知識技能、經(jīng)歷了學習過程、體驗了學習方法、受到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熏陶,而且增強了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了特長。學生在言行上彬彬有禮,在個性上活潑向上,他們將在學校這所樂園里實現(xiàn)幸福地成長。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有規(guī)律可言,其規(guī)律是要在國家課程規(guī)劃之下進行,又要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學生成長規(guī)律。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突出“校本化”,一千所學校就有一千個“校本”,明年的“校本”又不能搬用今年的“校本”,因此,對于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策略研究與實踐來說,是一項永遠“走在路上”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