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人與?!吩诟鞣N不同版本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課本中都有節(jié)選,經(jīng)典小說作品如何進教材才能實現(xiàn)語文新課標的小說教學目標,節(jié)選部分章節(jié)的局限性何在,選編優(yōu)秀小說作品應該關注什么問題。
【關鍵詞】《老人與?!?呈現(xiàn) 方式 商榷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87-02
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啡?萬多字,在小學語文s版課本中是以2千多字的縮寫本呈現(xiàn)。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中節(jié)選章節(jié)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的節(jié)選章節(jié)基本一致,節(jié)選了小說中老人與鯊魚搏斗的部分,8千多字,占小說篇幅的1/4,圍繞“個人英雄主義和永不服輸?shù)念B強精神”進行解讀。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很大程度上是緣于這篇小說,作者自己也承認“只知道這是我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別的優(yōu)秀而成熟的作品與它相比大為遜色”。作品告訴我們,圣地亞哥勞而無功、得而復失的厄運與失敗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客觀存在,但人自身的勇氣、善良、智慧和希望能給予他力量,讓他更加自信、樂觀、勇敢、堅韌,失敗的英雄也能贏得尊嚴。顯然作品主題呈現(xiàn)出多層性、復雜性,無論是縮寫本,還是節(jié)選部分章節(jié),都不足以讓學生充分理解與認識主人公豐富的內心情感及強大生命力和頑強毅力,也使這部經(jīng)典名著的內涵與深度大打折扣。如何才能使學生感受到這部偉大作品的魅力,是節(jié)選一部分,還是全文呈現(xiàn),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節(jié)選本局限所在
(一)老人身上的悲劇色彩沒能體現(xiàn)
一個普通的背運的漁夫,孤身、老邁,連續(xù)84天沒有打到一條魚,遭村人恥笑,和他一起出海的小男孩迫于父母的壓力離開了他,他孤獨著、奮斗著,思考著,抗爭著。在捕到他一生捕到過的甚至見到過的“更大、更漂亮,更沉著、更高尚”的馬林魚后,歷時4天,耗盡了全身的精力,卻得而復失了,不僅兩手空空,而且傷痕累累。老人身上有著濃重的悲劇色彩。英國美學家司馬特就悲劇有過如下論述,他說“如果苦難落在一個生性懦弱的人頭上,他逆來順受地接受了苦難,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劇。只有當他表現(xiàn)出堅毅和斗爭的時候,才有真正的悲劇?!?節(jié)選本省去了老人捕獲大馬林魚艱苦卓絕的過程及期間復雜的內心活動,使讀者對老人的痛感難以感同身受,悲劇性被弱化了。
(二)老人對自然的矛盾情感呈現(xiàn)不足
馬林魚身上外在的美感和內在的高貴品質,使老人體驗到生命活力被激發(fā)到極限的快感。對峙的雙方充滿殺機又互相信任,全力施為又不失風度;老人用有限的生命力量抗拒無限的困苦和磨難。是他對“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男子漢可以被消滅,但是不能被打敗?!盵1]44這一信念的最好詮釋,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高貴生命間的一種惺惺相惜。無論是老人與他視為朋友的馬林魚之間,還是老人與他視為敵人的鯊魚之間。所以他總是“想著關于罪惡的事?!盵1]44老人對大魚是一種美麗與生命被損害的不舍,而對第一支來襲的鯊魚他也是懷著相當復雜的感情,“它和你一樣,是專門靠活魚維持生活的?!敲利惖模哔F的,什么都不怕?!盵1]45他尊重一切美麗、高貴的生命,卻又不得不殺死它們。這種矛盾與糾結一直持續(xù)到最后,“但愿這是一個夢,我并沒有釣到它。魚,我覺得很抱歉。這把一切都弄得不對了?!薄坝谀阋膊缓?,于我也不好。魚, 我很抱歉?!盵1]46這是一個真正的漁夫與大海、大魚、鯊魚之間真實的感情,如果僅僅用“英雄生命的價值和精神的不朽”來解讀老人與鯊魚的搏斗,是有悖于原著初衷的。
(三)老人對人的豐富情感被完全忽略
老人在自然面前不畏艱險、不懼失敗,表現(xiàn)出了人的力量、人的尊嚴、人的勇氣。我們不禁要問,什么是它的源動力。當他的小船被大馬林魚拖著遠離了村莊,遠離了海岸,在海面上漂流了三天兩夜的時候,他想到的是男孩“我希望沒有人太為我擔憂。當然,除了那孩子……?!盵1]48在與馬林魚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較量中,他有八次心中默念“但愿我有那孩子在這里”“如果我有那孩子在這里”,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假設,老人在精神上是依賴孩子的,在生命面臨威脅的時候,在孤獨無助的時候,在困境中需要精神力量支撐的時候,“那孩子”是永遠不變的主題?!白詈玫臐O夫是你了。有許多的漁夫,也有幾個偉大的。但是只有一個你。”老人在出海的頭天晚上與孩子的對話,讓我們不難理解老人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他在對得起孩子無條件的信任與崇拜,他們不能吹牛,他就是最偉大的漁夫。即使他只是拖回了一副魚骨架,即使他被鯊魚打敗了,但孩子理解他,心疼他,回到了他身邊,英雄憑借心靈的力量使他從命運的破碎處站立起來,令人膜拜。僅僅選擇老人與鯊魚搏斗的場景,是很難在學生心中建立老人的立體形象的。
二、節(jié)選優(yōu)秀外國文學作品應該考慮的幾個問題:
(一)選編作品的目的
根據(jù)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小說教學要求“……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老人與海》中老人這一人物形象及其蘊含的精神,的確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他那高度簡練的敘事技巧和那簡約、含蓄的語言風格?!拔以噲D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盵2]一貧如洗的老人憑著勇氣和毅力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抗爭的經(jīng)歷,是人的普遍命運的哲理性寓言:人生在世,最終必然得走向失敗與死亡。在整體上,人類還是在朝前蹣跚行進的。在與鯊魚搏斗時,老人已經(jīng)是在饑餓中與大馬林魚螯戰(zhàn)三天,他雙手稀爛,遍體鱗傷,極度困倦。如果沒有前面作品的閱讀,只從鯊魚的部分讀起,學生對老人一次次挑戰(zhàn)生命極限的精神和勇氣不會理解得很深,很透。對老人形象的總體把握也不盡全面,作者的冰山理論指導下的小說哲理也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所以不能因為篇幅的原因,就想當然地截取小說的部分內容,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會大打折扣。
(二)選編作品的標準
對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節(jié)選那一部分,節(jié)選多少,如果以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為核心來選取,那么,作為一部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的作品,它蘊含的意義應該是非常豐富的,也不是某一個部分就能概括得了的。那么節(jié)選只會造成斷章取義,或以偏概全。“一個男子漢可以被消滅,但是不能被打敗?!惫倘皇亲髌返闹黝},但絕不是唯一,不然“他現(xiàn)在知道他終于被打敗了,無可補救地”[1]50 “它們確實打敗了我。”[1]52怎么解釋?
男孩與老人相依為命,他們彼此是對方的愛的依托。老人是孩子心目中偉大的漁夫,老人為了證明這一點,憑著他的勇氣、智慧和進取精神打敗了一只他喜愛和尊重的大馬林魚,而為了他愛著的馬林魚,他又殺死了一只美麗高貴的鯊魚,一切都源于愛,卻不得不毀滅愛,這才是一種悲劇的極致。所以老人總是在想罪惡的事,總是在不斷在安慰救贖自己。在這里有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局限與無奈。最廣義的善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價值理想,《老人與?!分姓莻鬟_了這樣一種善,如果僅僅選取鯊魚這一部分,顯然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這一核心價值觀。
(三)選定譯本的原則
海明威是新聞記者出身,撰寫新聞稿件的經(jīng)歷,形成了他電報密碼式的敘述風格?!独先伺c?!纺壳肮灿嬋齻€中譯本,其中張愛玲以她作家的敏銳視角,出于一種對生命的共鳴及語言風格的欣賞,用她簡樸直白的語言慎之又慎地翻譯了這部世界名著。她在譯本序中說,“捕鯨、獵獅,各種危險性的運動,我對于這一切也完全不感興趣。所以我自己也覺得詫異,我會這樣喜歡《老人與海》。這是我所看到的國外書籍里最摯愛的一本。……書中有許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們是否能夠體會到。這也是因為我太喜歡它了,所以有這些顧慮,同時也擔憂我的譯筆不能達出原著的淡遠的幽默與悲哀,與文字的迷人的韻節(jié)?!盵3]張愛玲對這部小說的喜愛和對小說深刻的理解躍然紙上,她讀出了生命的辛酸和文字的韻節(jié),無疑已經(jīng)抓住了作品的靈魂?!独先伺c?!分欣先说男袆颖瘔讯橙?,而故事的背后又有深遠而蒼涼的人生體味,曾表示“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的張愛玲在《老人一海》中與海明威相遇,張愛玲的譯本更接近原著的風格,更能精準地表達原著的主題和深意,更讓人喜歡。特別是老人與孩子的對話部分,“那么你活得長長的,好好當心你自己 ”[1]10, “長長”“好好”兩個詞形象地把老人對男孩的疼愛之情精準地表達了出來,兩人對話不多,都極簡練,但卻讓讀者感到他們之間的惺惺相惜,昔日他們一起打魚時,老人天不亮去叫孩子起床,總是先坐在床邊,握住孩子的腳等孩子醒來。“該起了嗎?”“我不想叫醒你?!盵1]17張愛玲以其女性特有的視角,以她作家的筆觸將這些細節(jié)柔柔道出,更能打動人,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小說結尾男孩的哭。所以譯本的選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四)結構與布局的完整
《老人與海》始于男孩離老人而去,終于男孩奔老人而來;始于老人在獅子夢中醒來,終于老人在獅子夢中睡去。獅子給予他力量與勇氣,男孩給予他希望和未來。海明威在小說里張揚了另一種人生經(jīng)驗:即使是失敗,也是像獅子一樣的失敗。老人一無所有,但不貧乏,他看報,喜歡談論棒球,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并影響著男孩;從外形上看,他已經(jīng)很衰老,但他的內心卻非常強大,他的夢中五次出現(xiàn)年輕時見過的獅子和非洲。連續(xù)84天沒打到一條魚,他依然平靜地過活,他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沒有網(wǎng),也并沒有一鍋黃米飯和魚,但并不妨礙他們假想著談到它。他孤單而不孤寂。他們的生活中有故事,有棒球,有憧憬,有未來。小說讓我們看到了歷盡滄桑的老人一顆清澈的保有尊嚴的不屈的心靈。簡樸、貧困而不寒酸,謙卑而不低賤,動作之中自有一股尊嚴,令人景仰。作者實際上傳達的是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 “人是有思想的葦草”“人要比所有致他于死命的東西要高貴得多”“人全部的尊嚴在于思想”這樣一種思想,在大海面前,人(何況是老人)是柔弱的,是一根纖細的、隨風飄蕩的葦草。但,又畢竟是能思想的人,在精神上又能戰(zhàn)勝與利用似乎不可戰(zhàn)勝的大海。節(jié)選會錯過許多這樣的細節(jié),所以還應顧及到作者在布局上的立意。
在今天多信息、大背景閱讀空間下成長起來的中學生,他們領悟文學作品能力已經(jīng)超乎老師的想象,如果我們將《老人與?!返娜某尸F(xiàn)給學生,小說對學生的影響和積極意義或許更接近這部偉大作品的本真。
參考文獻:
[1]海明威著,張愛玲譯.老人與海[M].香港,今日世界社,1972年1月
[2]海明威,《時代》周刊[L].1954年12月
[3]海明威著,張愛玲譯.《老人與?!纷g序[M]. 香港,中一出版社,1954年11月
[4]馬振芳.《老人與?!吩谥袊鳾L].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5]馮旭.《老人與?!分凶g研究[L].山西大學,2010
作者簡介:
舒志華,教育學碩士,酒泉職業(yè)技術學院中文教授,主要從事高職公共基礎課課程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