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強
【摘要】各地初中語文普遍實行了課改,新的課程更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適應新課改,全新的“三段六步一目標”的教學模式亟待構(gòu)建完善?!叭巍奔础罢n前預習、課堂探究、課后檢測”三個階段,“六步”即課堂探究過程中“分工、自學、交流、展示、質(zhì)疑、點撥”六個步驟,以學生為本,旨在實現(xiàn)一個“課堂高效”教學目標。
【關(guān)鍵詞】教學模式 361模式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92-02
一、初三語文課堂“361”教學模式的特點
1.建構(gòu)性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并不關(guān)注學生,而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常照本宣科。學生的地位過于被動,他們只能死記硬背知識,強行理解學習內(nèi)容,他們的觀點被忽視,個性不能得到發(fā)展。建構(gòu)性是“三段六步”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在“三段六步”教學模式下,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引領(lǐng)學生遨游書海的領(lǐng)路者。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平等協(xié)作的關(guān)系,教師教給學生方法,指導他們掌握知識,學生通過教師的幫助自主學習,自由組建小組探討。這種模式下,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diào)動了起來,他們在面對老師時不會再覺得拘束,能夠暢所欲言,表明自己的觀點,學習任務能更好更快地完成。
2.生成性
生成性表明“三段六步”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鼓勵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在課堂探究中相互提問,良性溝通。在課前,提倡學生先自己熟悉學習內(nèi)容,理解課文大意,對文章的中心思想形成觀點,并能針對有疑惑的地方提出問題。在“課堂探究”時,學生將自己在學前的認知和疑問反饋給老師或者其他同學,當然,就算是老師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答所有學生的問題。但正是這些不能一時之間得到答案的問題,促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能夠更深一步地交流、探究,共同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這些良性溝通,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都對彼此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對自身的不足和有點能更加清楚,激發(fā)了雙方的創(chuàng)造性。
3.多元性
多元性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一直不被重視。但是能夠利用好多元性對于初中語文教學大有裨益。在“三段六步”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在探究以及相互協(xié)作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提倡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從多個方向多個層次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發(fā)展空間。同時,教師也要借助多種教學器材或者方法講解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講解,教師刻意讓學生自己組建情景劇,找學生飾演文中的安陵君、秦王和唐雎。通過情景劇的展演,不僅臺下的同學,尤其是這三位飾演者必定能更好地感受到秦王的霸道專橫、安陵君的謹慎細心、唐雎的不畏強暴。在趣味學習中,學生掌握知識更加迅速。
二、361模式下初三語文課堂教學的合理建議
1.創(chuàng)造條件構(gòu)建情境
(1)采用不同教學方式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在講解一篇新的課文時,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我常運用多媒體、投影儀、錄音機等教學手段,營造出符合學習內(nèi)容的氣氛。比如在講解《沁園春·雪》這篇課文是,在課堂的前十分鐘,我運用投影儀播放北京大雪紛飛的畫面,讓同學們先感受畫面,想象冬天的銀裝素裹。這樣在正式講解文章時,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書中所說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2)設(shè)計有針對性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一切沒有目的性的學習都是徒勞的。在教學時,我們應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的視野理解知識,設(shè)計有針對性的個性鮮明的問題。有的放矢,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從而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不足,有目的性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明確學習目標。
(3)學會自控樹立良好教師形象
面對有些棘手的問題學生時,教師難免會有些慌亂,情緒會頗為激動。這個時候,就要求教師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微笑更容易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在授課時,教師要經(jīng)常微笑,努力為學生提供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減少教師與讓學生的隔閡;要有耐心,對于理解能力不是那么強的同學多講解。對老師沒有壓力感,不再害怕,學生才能以高漲地熱情投入到學習中。
2.注重個性提倡創(chuàng)新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理解才能對課本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更深刻。要讓學生注重思考,不能簡單地只是獲取知識或是從別人那里得到經(jīng)驗。教師在這個時候要起到監(jiān)督作用,不能放任學生。對于自主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要在班上多表揚,多鼓勵,對于那些不主動的學生,也要批評教育,有了對比,學生才會想進步。
(2)培養(yǎng)學生團體協(xié)作
班級是一個大團體,學生只有置身于這個大團體中才能取得進步。要讓學生自己組建學習或者研討小組,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團體協(xié)作能力?!八街梢怨ビ??!辈扇⌒〗M討論的模式,學生不僅能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還能了解到其他同學的想法,學習他們的優(yōu)秀之處,學會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激烈地小組討論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組員間的良性互補,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已有的基礎(chǔ)上取得進步。教師在此時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小組概況,收集他們在小組研討中提出的各類問題,為下一步的有針對性教學做好準備工作。
(3)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
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進步。在教學中,我們要全面有區(qū)別性地分析學生,要特別重視學生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提倡學生的創(chuàng)新學習?,F(xiàn)在教學中能提出獨到見解的學生還非常少,這正是我們需要改善的地方。當然,創(chuàng)新只是針對思想鮮明,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創(chuàng)新,并不是隨意曲解,只講究不同。這要求教師能糾正學生的理解錯誤之處,抓住時機,巧妙點撥,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幫助形成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
[1] 余緒富. 激活資源·品讀感悟·高效閱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淺談[J]. 成功(教育),2012(06) .
[2] 劉魯波,李喜鳳,孟凡偉. 做一個高效的閱讀者[J]. 中國校外教育, 20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