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哲
(福州市臺江第三中心小學,福建福州350400)
小學語文課內(nèi)外閱讀銜接點摭談
曾哲
(福州市臺江第三中心小學,福建福州350400)
小學語文課內(nèi)外閱讀銜接點的設置以及銜接策略的深度運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興趣入手,構(gòu)建銜接體;據(jù)文拓展,巧覓銜接點;多管齊下,夯實銜接點。當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無縫對接之時,學生方能穿越從有限到無限的閱讀時空,在閱讀中豐盈自我、完善自我,打造絢麗多彩的精神文化底色與高品格的語文素養(yǎng)。
課內(nèi)閱讀;課外閱讀;銜接點
從教高年級語文多年,每每遇到班級中與書貌似無緣,對閱讀若即若離的孩子,總懷著一種念想:為師者,如何引領閱讀邊緣者“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不少于145萬字的閱讀總量,如何引領孩子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筆者認為,從課堂出發(fā),探究學生課內(nèi)閱讀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課內(nèi)外閱讀之間尋求價值銜接點,兩者有機結(jié)合,激趣導讀,悉心為學生走向廣闊的課外閱讀開辟出一條芬芳坦途,以期自能讀書。
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堂這一學習語文的主陣地,由課內(nèi)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nèi),從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樂讀、愛讀,使課內(nèi)外閱讀成為相互促進、互為補充、有效融合的球體,從而提升閱讀的向心力。
在教學《祖父的園子》一課中,筆者通過插入一段《呼蘭河傳》中描寫祖父笑的語段,讓學生知其人,明其心,愛其文。知其人,使學生對其人其事其文蒙生興趣,并且意識到:生活是創(chuàng)作之源,寫作是“情動辭發(fā)”;名其心,使學生不再費解反復描寫的用意,對祖父對蕭紅的愛以及蕭紅對祖父的愛感同身受;愛其文,使學生不再滿足于課內(nèi)閱讀,為拓展閱讀蕭紅的作品,實現(xiàn)課內(nèi)外閱讀的有效銜接奠定了基礎。以此,學生能否從課內(nèi)閱讀走向課外閱讀,能否以課外促進課內(nèi),閱讀興趣至關重要。
課內(nèi)外銜接,有效引領課外閱讀已成為不可遏制的核心潮流。那么,如何有效實現(xiàn)閱讀的遷移拓展,增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力度呢?這就需要教師學會巧抓課文拓展點,以此為核心,輻射并帶動與文本相關的課外讀物的學習,使之成為課外閱讀的憑借和依托,擴展和補充,實現(xiàn)課內(nèi)與課外快捷鏈接。
1.在同一體裁作品中挖掘?!稕鲋菰~》一詩中寫到:“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苯虒W中筆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中所傳達的戍守將士思鄉(xiāng)的哀怨之情后,趁熱打鐵,又拓展推薦了同一體裁的古詩《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此詩句,將將士們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表現(xiàn)得一覽無遺。相同體裁,相同題目,視覺不同,心境不同,呈現(xiàn)別樣的精彩。課內(nèi)外同一題材作品的銜接,挖掘了語言文字的奧妙,感受了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言語智慧滋養(yǎng)。
2.在同一內(nèi)容作品中比較。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單元閱讀的目標,鼓勵學生閱讀與課文內(nèi)容相近或一致的課外文章,以“課內(nèi)帶動課外,課外豐富課內(nèi)”的方法來擴展課內(nèi)閱讀的廣度,促進課內(nèi)外閱讀教學的有效銜接與整合。《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作者吳敬梓用辛辣的筆觸塑造了一個吝嗇鬼的形象,有較強的諷刺意味。嚴監(jiān)生只是四大吝嗇鬼之一,那其余三個吝嗇鬼是誰呢?推薦學生閱讀《歐也尼·葛朗臺》,在比較中,讓學生體會作者對人物刻畫的精妙之處。實踐證明這種巧妙的安排,充分運用了語文材料的新奇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有利于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
3.在同一主題作品中體驗?!爱斠粋€主題越具有意義,越深入或精致地處理,越能置于文化、文學、認知以及個人的知識中,學生便愈容易學習、記憶和生成。”因此,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掘教材各組成部分的內(nèi)在關聯(lián),促使學生在圍繞主題的不斷閱讀對話中獲得整體的閱讀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再把這樣的閱讀習得方法運用于課外閱讀時間中去。在《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中,筆者推薦學生閱讀沈石溪的《第七條獵狗》《白象家族》,西頓的《西頓動物故事》,讓學生慢慢體驗那濃濃的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情。這樣可以達到課內(nèi)得法、課外收益,相得益彰的效果。
4.在同一寫法作品中感悟。學會體悟文章的表達形式,是閱讀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如果能在教學中滲透與學生閱讀和課文表達形式類似的文章,作相關的拓展和推薦,才更有機會使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并將學到的表達方法靈活地運用到習作中。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組課文《長城》《頤和園》和《秦兵馬俑》,細讀三篇課文,都運用了“列數(shù)字”的方法進行表達。用具體詳實的數(shù)據(jù)來表現(xiàn)實物的特點,其好處是具有直觀性、準確性、科學性,使語言表達更加形象、生動?;谶@種表達方式,可以拓展閱讀《仰望布達拉》《秦將軍俑》《千紙鶴》等,促使學生的觀察力和對“類語言”的感受能力得以提升。還可以引導學生描寫一處風景名勝,在寫作中運用所學到的表達方法。
根據(jù)課內(nèi)所學的內(nèi)容,向?qū)W生推薦相關的課外書籍或文章,引導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溝通課內(nèi)外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當知識的存量由量的增加而產(chǎn)生質(zhì)的變化時,語文課也將在有效拓展中變得開放、多樣,學生的閱讀領悟能力也將在有效的閱讀拓展中得以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根據(jù)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筆者將課內(nèi)外閱讀銜接點的執(zhí)行策略設計劃分為認知領域的銜接、情感領域的銜接、技能領域的銜接。每個領域又劃分四個亞領域,即目的、任務、要求、評價。
1.認知領域的銜接。這里的認知領域指的是對課內(nèi)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的能力。而認知領域的銜接點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選取,即學生在課內(nèi)教學中無法充分理解的內(nèi)容或無法形成的能力,需要通過課外閱讀的補充來輔助理解或提高。
筆者在執(zhí)教《祖父的園子》時,將認知領域的銜接目標設置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反復這一表達方法。銜接任務:(1)找出課文中運用反復表達方法的語段。(2)銜接《火燒云》中的運用反復表達方法的語段。銜接要求:找一找:反復寫法的語段;讀一讀:師生合作讀,初步感受反復表達方法的特點;議一議:銜接《火燒云》中的語段,討論:這樣寫的好處。通過課堂實踐,形成認知領域的評價是:通過找一找、讀一讀、議一議、學生對反復寫法的感悟,從一開始的對“愿意……就”句式結(jié)構(gòu)的關注,到體會反復這種表達方法的特點,并從銜接的語段中進一步感受這樣的表達方法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2.情感領域的銜接。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情感”并非指課內(nèi)的文本所傳遞的情感,而是指通過課內(nèi)外閱讀的有效銜接培養(yǎng)學生熱愛閱讀的情感。
在教學《秋天的圖畫》一文中,筆者通過銜接小短文《秋天的原野》,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美的同時,體會作者對秋天景象的贊美之情以及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閱讀任務很明確:找一找《秋天的原野》中描寫秋天特點的句子。閱讀時,首先指導孩子邊讀邊想象秋天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其次銜接《秋天的原野》秋姑娘到了什么地方,她見到了什么景物;最后體會作者對秋天里勤勞的人們的贊美,引發(fā)學生對閱讀其他描寫秋天的文章的興趣。通過銜接《秋天的原野》中的語段,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切體驗到生動的語言對于描寫景物和抒發(fā)情感的妙用,從而提升孩子們閱讀的鑒賞力以及對語言文字的熱愛。
3.技能領域的銜接。在課內(nèi)外閱讀銜接的“技能領域”中,“技能”不再是在認知領域中提到的對課內(nèi)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的能力。而是指學生通過課內(nèi)外閱讀的指導形成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
教學課文《西游記》,筆者將技能領域的銜接目標制定為:指導學生初步掌握繪制思維導圖的讀書方法。銜接任務應運而生:(1)讀一讀文中人物描寫的語段;(2)銜接《大圣亂蟠桃園》中人物描寫的語段;(3)學習繪制思維導圖。其具體要求為:(1)找一找文本中有關人物描寫的語段,讀一讀;(2)銜接《師徒四人遇官兵》中人物描寫的語段;(3)將兩個文本中對話描寫的異同點繪制成思維導圖。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孩子們對文章進行思考歸納,提煉出文章的關鍵詞,這一過程是對文章重新建構(gòu)、自我思考、自我感悟文本的過程。掌握這一讀書方法勢必提升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在此,必須加以說明的是認知、情感、技能三個領域的銜接點并不是孤立而行的,在實踐中,可以選擇單項銜接,也可以選擇多維運作,甚至三者皆而有之。這三者是相輔相成、加深遞進的關系。尤其在經(jīng)典的篇目上,可以全息銜接,充分挖掘教材資源,以求再生,最終完成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拓展的交匯與融合。
[1]潘新和.表現(xiàn)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3]朱自強.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M].北京: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左小文)
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語文課內(nèi)外閱讀銜接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FJJK1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