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000)
?
論消費時代下的文化展示
李瑞清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000)
在如今的消費時代,文化作為精神消費以展示的方式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之中,無論是街頭小巷還是靜謐的主題公園,被展示的文化無處不在。
消費時代;文化;展示
文化展示已不再是新鮮事物,在18世紀文化被展示為公眾可參與的空間?,F(xiàn)代意義中的“展覽”一詞就是為公眾展示,在此時形成,17世紀晚期,展覽僅僅停留在群眾面前供奉神明或者在市場中展示貨物,而不是藝術或者文化的展示,民眾騷動,為了穩(wěn)固王族權利炫耀財富,18世紀,皇家藏品開始對公眾展出,到19世紀才出現(xiàn)重大轉(zhuǎn)折,藝術和文化收藏逐漸面向作為市民而不是臣民的公眾展示。民族國家公民的形成依靠文化展示,一個國家的文化代表著這個國家和公民的形象,要強國先教育,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到了19世紀,怎樣看待世界被明顯的制度化了,其中包括世界被理解為展示這一點,眾多普通物品通過品牌包裝被一一區(qū)分開來,同一件普通的物品,會因為包裝的精美與否和牌子的知名與否被貼上不同價格的標簽,供給不同階層人購買。19世紀以強大的力量建構了面向大量游客的公共文化景觀,例如首次世界博覽會在1851年水晶宮舉辦倫敦國際博覽會,展覽以推進公眾的價值觀進步為目標,但是在19世紀雖然產(chǎn)生了眾多的公共藝術博物館,但是它們也只是迎合了少數(shù)受過教育的機構,普通大眾還是不能夠理解,它只是作為國家遺產(chǎn)被人們高高舉起,得到人們的仰慕。到了20世紀末,出現(xiàn)了巨大的轉(zhuǎn)機,文化展示真正的開始面向大眾,博物館以觀眾為主體,意圖讓觀眾參與進來,即可參觀的消費主義空間。博物館以及其他文化場所所生產(chǎn)的文化逐漸變的等級界線模糊,成為真正的大眾文化,面向大眾展示文化。
在現(xiàn)如今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科技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在此背景之下,被展示的文化需要讓人們體驗到消費的快感,日漸迎合大眾的需求,印刷電影和攝影技術的發(fā)展,將藝術作品從儀式和宗教中解放出來,傳統(tǒng)的歷史博物館也日漸摒棄生硬的觀看,運用科技的力量,投入三維技術,讓大眾猶如漫步過去,感覺三維的物件,踏入景觀之中,融入其中,與那個時代的人交談,體驗那個時代的生活,我們將這一改變稱為“活態(tài)歷史”打破屏障,帶觀眾進入虛擬的體驗。
除了常見的博物館展示文化,在現(xiàn)如今通訊網(wǎng)絡發(fā)達的時代,真人秀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滿足了人們的窺探欲望,私人的空間與公眾空間的界線逐漸模糊,像《荒島余生》、《幸存者》等游戲積木將其他人的日常暴露在鏡頭之下,其他人可以通過節(jié)目的播出在電視中看到他們的一舉一動,人們以此來消遣打發(fā)自己的休閑時光,博物館與真人秀看似差別巨大,其實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可以理解為,它們都是將日常普通事物進行展示,布置一個值得觀看的景象,創(chuàng)造出取自于他人生活的景觀,從而刺激人們想要進一步的探索觀看逼真的場景。鮑德里亞認為,窺探別人并不能給予我們私密或者變態(tài)的快感,只會因為“令人目眩卻是虛假的精確性造成的驚顫,以及同時享受距離感和放大、扭曲比例及過度透明而產(chǎn)生的驚顫”。被展示的文化需要得到消費主義的市場化世界的邏輯支撐,在消費時代,展示趨向于把游客看作積極的消費者,并不是權威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文化與購物在現(xiàn)代已經(jīng)不再分離,文化可以是購物,購物可以是文化,文化融于購物之中。文化被貼上標簽成為消費品,例如各民族的藝術,手工藝品,餐廳公園建筑等,文化的商品將文化轉(zhuǎn)變?yōu)槟痰摹八摺毙蜗蟆?/p>
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旅游將我們與世界相連。旅游業(yè)也將文化變成了可展示的物品,可參觀的場所。我們跨越種族差異,文化差異,與世界對話,旅游業(yè)有助于我們形成“世界地圖”的世界觀,在古代,世界與人們脫節(jié),猶如井底之蛙,只能抬頭看到自己頭頂上的那片天空,去一個稍微遠點的地方,都要策馬奔騰花上幾天幾夜,且是少數(shù)的皇族才能享有的待遇,而普通民眾只能守望著自己的那片天空。在現(xiàn)在的消費時代,我們可以自由的去任何一個地方,不受干擾,現(xiàn)在最流行的一句話是,世界這么大,我想出去走走。但是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男女的流動性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為家庭的責任,女性的時間消耗在了照顧家庭之上,旅行的理想流動主題是自信的在陌生環(huán)境之中移動,超然物外的觀看欣賞事物,不是作為被看的對象,這體現(xiàn)了男性優(yōu)越的地位。但是文化的弊端根深蒂固,并不是短時間內(nèi)能夠瓦解的,例如,土耳其的婦女都被藏在家里,是不允許見外人的,這樣會形成一種反注視,誤入的游客會成為那里婦女的一大樂事,這個時候,游客與婦女的身份互換了,游客成為婦女觀看對象,她們樂在其中,游客卻毫不知情,不知他們的到來竟然成為婦女們的消遣,緩和了她們被禁閉的枯燥。眾多的旅游資源都是被人們挖掘出來的,文化的拼圖等待著人們?nèi)ラ_發(fā),旅游資源類型也多種多樣,有些是人造的,有些是天然形成的,無論是哪種開發(fā)方式,都成為世界地圖上的一角,賦予展示的意義,成為人們消費的文化。
任何事物的被知曉,都是通過宣傳與推廣,而一個城市的知名度就在于推銷其文化的身份,藝術與城市發(fā)生關聯(lián),藝術被搬進城市的街頭巷尾,藝術家在城市的墻面涂鴉出一面面視覺震撼的畫面,宣揚著自由的文化氛圍,一座座精心構建的建筑拔地而起,它不僅僅是容納事物的載體,更是文化的載體,原來被指定在博物館文化館的藝術,飛入了公眾環(huán)境之中,藝術文化在室外公眾展示,以城市為例子,大家熟知的北京,提到北京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長城故宮,對,這是這座城市留下來的歷史建筑,也是文化身份的象征,它承蒙歷史的庇護,在時代的變遷中毅然不倒,北京這座城市與長城故宮互生互在,正因為有了長城故宮,北京這座城市才擁有存在的意義,當然這是歷史遺留的寶貴財富,是北京城市的文化內(nèi)涵,在新生的時代,上海這座城市則是現(xiàn)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上海一直走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最前沿,正是因為這一特性,上海被冠以“魔都”的稱號,上海的東方明珠是它的文化名片,這座城市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在新生力量的帶動之下,衍生出一批又一批文化名片,例如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城市化的衍生物。政府機構為了借助當代藝術的力量推進上海的國際化交流,建立了這座代表上海文化內(nèi)涵的建筑,它將舊工業(yè)時代的廠房賦予現(xiàn)代的新生力量,改頭換面,重新發(fā)電,注入新鮮血液,帶領上海深入國際舞臺。這兩個例子足以證明,城市被人們所知曉的最佳方法就是建構并且推銷其文化身份,將文化實體化灌入人們的思想之中,讓人們能夠親身感受觀看其建構的城市文化名片。
在日益工業(yè)化的社會,我們?nèi)菀缀鲆暣笞匀坏拇嬖?,穿梭在摩登的城市,觀看被展示在城市中的文化,我們也需要融入大自然,感受自然文化,眾多的文化展示都得益于大自然的饋贈,我們也是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大自然給予我們構建各種摩天大廈的原始物質(zhì)資源,被鋼筋水泥環(huán)繞的我們也要投入大自然柔軟的懷抱,感受大自然贈與我們的財富,將大自然的文化投射到鋼筋水泥的包圍之中。例如,現(xiàn)在的眾多自然主題的公園向大眾開放,展示著大自然的文化,我們在此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與大自然進行身心的交流,自然的文化也沖刷著我們生活中的泥垢,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總結
在消費的時代,文化的展示無處不在,從室內(nèi)的博物館與真人秀,再到公眾視野下的旅游文化與城市文化,直至回歸自然的文化展示,我們要在文化的展示之中,吸取積極文化,幫助建構起完美的文化體系。
[1](美)麥圭根(Mcguigan,J.)著.被展示的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06.
[2]深圳市南海藝術設計有限公司主編.展示·文化空間.??冢耗虾3霭婀? 2004.02.
李瑞清,女,漢族,江蘇師范大學在校研究生,美術教育與理論專業(yè)。